何杲
又是人間四月天。春天不知不覺地又悄悄來到我們身邊。在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來到久別的陶然亭公園踏青。風景如此秀麗,我漫步在湖光山色之間,微風吹拂,空氣清新,我真的“一醉一陶然了”!回想70年前,我和一幫小伙伴在這里瘋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往事鉤沉,天地依舊在,只是早已換了人間。
在北京永定門以西,南二環(huán)的路邊,有一座融古代與現(xiàn)代園林藝術(shù)為一體的、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歷史文化名園,它就是1952年北京最早興建的一座現(xiàn)代園林景區(qū),陶然亭公園。
可是,您知道這個地方原名叫“窯臺”嗎?在陶然亭公園建成以前,這里位置偏僻,地勢低洼,溪流縱橫,蘆葦叢生。在水塘中心的高地西南有一座土崗,土崗上有一座遼代修建的寺廟叫慈悲庵。明、清兩代在慈悲庵北邊開設(shè)了一個窯廠,專門燒制磚瓦。后來,人們就把這個地方稱做“窯臺”。
我1939年出生在原宣武區(qū)教子胡同,是地道的南城土著。因為我家離窯臺不遠,我上小學以后就經(jīng)常和一幫小伙伴在課后去那里玩。從我家出發(fā),先奔南橫街,再穿過盆兒胡同,大川淀、珠巢街、粉坊琉璃街、紅土店、黑窯廠等任何一條胡同,都能到窯臺,也就是現(xiàn)在陶然亭公園附近。我們一幫孩子,連跑帶顛兒的也就半個鐘頭路程。
那時的窯臺沒有圍墻,一洼一洼的死水,周圍長滿了蘆葦和荒草,還有大大小小的墳頭,十分荒涼凄慘。大人們是不去的,嫌那里荒涼、骯臟、晦氣。可是在我們小孩子眼里,那絕對是“天堂”——原始,野趣,有水洼,有土山。什么逮螞蚱、捉蜻蜓、抓蟋蟀、撲蝴蝶、捉迷藏……當然,這些活動都要背著家長,因為爸媽們既怕外面的“野孩子”把我們帶壞了,又怕我們不會水,掉到水洼子里上不來,所以是堅決不讓去的。一旦被發(fā)現(xiàn),輕則挨一頓數(shù)落,重則就是一頓臭揍??墒悄莾旱恼T惑力實在太大了,只要家長不留神,小伙伴們在門外偷偷一擺手,一個個又撒丫子了。
也難說,那時的家里可不像現(xiàn)在,沒有電視、電腦、手機,也沒有什么動漫、游戲機、寵物小精靈,小人書也就有限的那幾本。尤其到了暑假,除了一點暑假作業(yè),您說,剩下的大把時間不就全是玩了。家長和孩子誰也沒有想著去報這個補習班那個輔導(dǎo)班,再說您想報也沒有??!比起現(xiàn)在孩子們的繁重課程和作業(yè)負擔,我們那時特輕松。
窯臺的上空,永遠飛著數(shù)不清的“老琉璃”,紅紅綠綠的漫天飛舞。藍肚皮褐黃翅膀的叫“干兒”,綠肚皮的叫“耔兒”,黃肚皮的叫“黃兒”,紅尾巴的叫“紅辣椒”。我們搖動著手里的網(wǎng)子,跟著它們亂跑,瞧準了一抄就是一只,然后就把它夾在手指間,一會兒手上就夾滿了。被逮住的“老琉璃”大眼睛里依然充滿了不服氣,也有一絲哀傷,肚皮一鼓一鼓的像是生氣。有時我心一軟,瞧著它怪可憐的,剛把它抓住立刻又把它放了。
除了蜻蜓還有螞蚱,黃的,綠的,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就輕手輕腳地走過去,彎下腰,把一只手握成半圓形,猛地伸手一拍,哈哈,又逮住一只。當然不能太用力,不然你可能把它拍死了,但如果你沒瞄準,把它驚動了,蹭地一下它就蹦遠了。
除了玩昆蟲,我們還拔老根兒、拍洋畫,拿樹杈玩打仗。春天放風箏,夏天游泳,秋天摘野果子,冬天在冰面上劃冰車。窯臺簡直就是我們?nèi)旌虻挠螒驁?,一年四季都有的玩。當然,所謂游泳也只是在水里撲騰幾下,來點“狗刨”??晌疫B這兩下子都沒有,沒轍,只能在坑邊給人家看衣服。
到了傍晚,眼看天快黑下來了,不知誰喊了一聲“回家吃飯去嘍”,一個個“小泥猴”便迎著晚霞,扛著網(wǎng)兜,舉著“戰(zhàn)利品”,意猶未盡地散去。
時光真是快啊,這些童趣已是70多年前的事了,但至今我不但記得很清楚,且聊起來仍很興奮和陶醉,我真想穿越時空,輪回到70年前,再當一回小孩。童年是一首美妙的詩,一幅繽紛的畫,一串歡樂的笑聲,那些趣事更像一個萬花筒,五彩斑斕。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