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斌(云霄竹港中學,福建云霄363300)
建構有生活味的初中地理課堂
林榮斌
(云霄竹港中學,福建云霄363300)
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建構有生活味的地理課:讓學習資源生活味,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習方式生活味,突出主體作用;讓問題解決生活味,提升學習能力。
地理課;學習資源;學習方式;解決問題
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的心理和認知特點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建構有生活味的地理課。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形成知識是學生自己在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及平時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這要求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盡量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生活需要,讓學習資源充滿生活味,激發(fā)學習興趣。
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和各種常識都是地理課能夠運用的學習資源。而這些資源要靠教師平時點滴的積累、整理、運用、滲透。地理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地理環(huán)境或地理事物加以引導,轉變教本抽象的語言為通俗易懂的生活語言,拉近地理課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身邊。
一是教師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作為學習資源提出地理問題。例如,從學生的外表和體質(zhì)方面的特征提出與人種有關的問題;從學生的著裝方面提出與天氣氣候有關的問題;從學生的飲食習慣提出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的問題;從學生的語言文字方面提出與世界語言有關的問題。
二是教師結合學生身邊的生活實例作為學習資源解答地理問題。例如,在校園內(nèi)看到的太陽東升西落可以判別方向和校園建筑的朝向;班級的座位可以運用到辨別方向和經(jīng)緯網(wǎng)的學習;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運用到聚落的學習;學生對天氣變化的認識和對四季變化的認識可以運用到天氣與氣候的學習;學生對寒暑假的認識可以運用到氣溫的學習;學生對春雨、雷陣雨、臺風雨的認識可以運用到降水的學習;校園內(nèi)的綠化景觀可以運用到氣候類型的學習。
三是教師通過學生的動手體驗作為學習資源探究地理問題。例如,教師布置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并在課堂上進行評比、展示;組織學生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圖;組織學生用溫度計觀察和測量一天的氣溫變化,認識一天中的最高溫和最低溫及出現(xiàn)的時間;布置學生收聽、收看近幾天的天氣預報,在課堂上扮演天氣預報員進行天氣播報;讓學生課外搜集、學習防震減災常識,在課堂上進行防震減災疏散演練。
四是教師把鄉(xiāng)土、鄉(xiāng)情作為學習資源,升華地理情操。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主要是提升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取決于學生認識熟悉家鄉(xiāng)的地理知識,實現(xiàn)對家鄉(xiāng)的關注度。例如,教師針對我們家鄉(xiāng)——云霄縣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我縣的工農(nóng)業(yè)分布格局如何,試分析其原因?交通線沿海分布對家鄉(xiāng)有何影響?新農(nóng)村的規(guī)劃、建設考慮了哪些主要因素,是否合理?咱家鄉(xiāng)為何有“光電之都”“枇杷之鄉(xiāng)”“開漳圣地”的美喻呢……這些鄉(xiāng)土、鄉(xiāng)情資源教師應適時、適度引用到地理課中,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在家鄉(xiāng)建設中的重要性,升華學生的地理情操。
五是教師聯(lián)系時事熱點做為學習資源培養(yǎng)地理能力。地理教師要有敏銳的眼光和思維能力,善于通過新聞報道、雜志報刊、媒體網(wǎng)絡等方式獲取與地理學科有關聯(lián)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融入到地理課中,有效地開展針對性強的教學活動,縮短教材與時事的距離,為地理課再添活力。例如,一帶一路、衛(wèi)星發(fā)射、滬昆高鐵、金磚會議、航母下水、南水北調(diào)、西氣東輸、青藏鐵路、港珠澳大橋、雄安新區(qū)的規(guī)劃、全面二胎政策、中緬原油管道工程、薩德系統(tǒng)部署、南海問題、臺灣問題等等。教師應把握好熱點問題與教材內(nèi)容的有機整合,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答社會熱點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能力。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課程內(nèi)容”以行為動詞表述,突出以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將學生置于地理學習活動的中心、主體地位,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目標,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主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
地理課程內(nèi)容有許多活動建議,教師從學生的參與活動中可以收獲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力是強大的。通過自主活動讓學生在感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對生活有用地理的學習。教師讓學生學習方式充滿生活味,剛開始可能會覺得課堂有些亂,但只要組織得法,就會呈現(xiàn)“動而不亂”“動而有效”的教學氛圍,實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
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地圖旅游活動、地理游戲活動、角色扮演活動、模擬演示活動、辯論活動、競賽活動、歌曲活動、討論活動、制作地圖活動、拼圖比賽活動、講故事比賽活動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像平時生活一樣在玩中學、樂中學。
案例:認識地球儀上的經(jīng)緯度
師生共同把教室設計成經(jīng)緯網(wǎng)的一部分,教師按照學生的座位將教室的平面圖畫在黑板上,并標注上學生座位豎排和橫排排列的序號。
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告訴我,你在教室里的準確位置嗎?請同學回答出自己的坐標是多少?”
進一步提問引導:如果要確定某一位同學的位置,我們可以說位于第幾列第幾行,那么如果在某一海面上有一艘失事的輪船需要營救,我們?nèi)绾慰焖?、有效地找到輪船的準確位置呢?我們可用經(jīng)線與緯線交織的經(jīng)緯網(wǎng)的點來定位,即該點的經(jīng)度與緯度所組成的坐標。
教師緊接著在黑板上做出一個經(jīng)緯網(wǎng)來,并很輕松地讓學生找出對應的點的坐標來。
如果單一地運用黑板簡圖、地球儀、多媒體輔助教學分析講解經(jīng)緯網(wǎng)地圖,學生就有些難理解。教師通過組織班上學生用游戲找座位的方法來學習,就使問題變得簡單了。
地理課源于生活,課堂中的許多問題可以從生活中得以解答。教師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和探究問題,體驗地理在生活中的價值,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對于學生一些較難理解的地理原理可以通過學生在用生活中的體驗、認識來決解。例如,講解地球運動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時,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感知,觀察、交流一天中物體影子長短的變化,一年中晝夜長短、房屋樓距、采光、朝向的情況變化。這樣就使復雜、難理解的地理知識生活化、簡單化。
案例:繪制地圖,介紹校園
在進行地圖教學時,教師設計情景:有一外地朋友將到我們學校參觀訪問,想提前了解學校的布局,請你繪制一張“校園平面圖”寄給他,幫助他提前認識學校。
教師提出繪圖要求:①在紙上按比例繪圖;②在圖上標注學校的方向;③標出學校主要建筑物、操場、綠化帶、路口的位置和名稱。
學生的興趣濃、積極性高,有的同桌相互討論,有的馬上拿出筆、紙構畫起來。對于怎樣“標注學校的方向”,有同學立即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教師指導學生可用一箭頭確定正北方向;對于怎樣表示樓房或標志物,有的在圖上寫上名稱,有的畫一個簡單符號。例如學校食堂,有的畫一梯形,有的畫樓屋簡圖,教師引導學生可用某個符號來表示食堂,并在符號旁邊用文字標注說明,教師順勢向?qū)W生解釋清楚“圖例和注記”的概念;有幾位同學說學校太大了畫不下,要找一張更大的紙,很快有同學指出可以按比例再縮小畫……同學們在有生活味的同伴互助的動手繪圖中掌握了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等知識。
同學們畫好圖后,教師在班級上展示成果,并讓同學對照自己所畫的圖來介紹校園,也讓其他同學一起來點評。同學們真實地體驗到地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既使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又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總之,在利用、開發(fā)地理課程資源時,教師要注意所選資源的科學性、適宜性、思想性;要合理、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課程資源,有效地為地理教學服務,讓地理課充滿生活味,使學生真正愛上地理。
[1]王進.淺談怎樣培養(yǎng)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教育科學,2016(9).
[2]譚桂蘭.對有生活味的地理課的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8).
[3]巴茜.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10).
(責任編輯:曾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