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生(漳浦縣盤陀中學,福建漳浦383202)
語言文字訓練三“防”
李錦生
(漳浦縣盤陀中學,福建漳浦383202)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貴在順其自然,妙在動靜有法,美在以和為貴,高在漸入佳境。在初中語言文字訓練的教學實踐中,需要預防三種主要的隱患:依托文本,防分析與訓練成“空中樓閣”;構(gòu)建知識,防局部與整體成“散言碎語”;夯實基礎,防理解與表達成“兩敗俱傷”。
初中語文教學;語言文字訓練;文本教學
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當然,語言文字訓練貴在順其自然,妙在動靜有法,美在以和為貴,高在漸入佳境。主要途徑是依托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落實來體現(xiàn)的。在初中語言文字訓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需要預防三種主要的隱患。
初中語文科的內(nèi)容是相當廣泛的。不少教師教語文課時,對語言文字的訓練內(nèi)容只做蜻蜒點水式的敘述,架空分析具體內(nèi)容,架空分析表現(xiàn)方法。學生不能零距離接觸和鉆研語言,語言的基本功不扎實。必須要堅持從語言到思想內(nèi)容,再從思想內(nèi)容回到語言的教學原則,杜絕分析與訓練套上“空中樓閣”的怪圈,應該充分立足文本,引領(lǐng)學生在實踐中訓練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才能扎扎實實地提高語言訓練質(zhì)量。
例如,有位老師教學《再塑生命的人》(人教版中學語文七年級上冊)時,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海倫稱莎莉文老師為‘再塑生命的人’”的時候卻出現(xiàn)卡殼了。執(zhí)教者想通過文中“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和“水喚醒了我的靈魂”相比較,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懷,從而體會到莎莉文老師的愛護和教育。
師:同學們認為“再塑生命的人”指誰呢?
于是,各種各樣的答案出來了:父母、醫(yī)生、捐獻骨髓的人……牛頭不對馬嘴。
最后,教師只好告訴學生們:在文中,海倫稱莎莉文老師為“再塑生命的人”,是因為在她的愛護和教育下,“我”不但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而且還懂得了“什么是愛”。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老師比醫(yī)生重要。
生2:以后的我也要當一名老師。
教師高估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現(xiàn)有水平,在還沒有讓他們理解什么是“再塑生命”的時候,就讓其理解“創(chuàng)造奇跡”,真是太為難學生了。只有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訓練,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學生其實剛剛學完《我的老師》,非常喜歡文中介紹的蔡蕓芝老師。在《再塑生命的人》語言文字訓練時,教師可以將這兩課的內(nèi)容進行整合。通過兩位作者筆下的老師樣子,引導學生理解“身正為范,學高為師”。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剩余的時間讓學生探討什么是愛的句子,找出來并說說它們的含義,也可以模仿著寫幾句話,培養(yǎng)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其性質(zhì)的核心。根據(jù)“三維”教學目標,應該培養(yǎng)學生感知語言、體味語言、表達語言、積累語言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情操陶冶、思想啟迪、審美滲透相得益彰。學習語文首先要突出一課一得,課課有得,既要條分縷析,更要百煉成鋼。
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整體性、綜合性的練習,是相對局部性、單項性練習而言的練習,它體現(xiàn)新、舊知識的有機組合、各項技能的合理構(gòu)建。要防止局部與整體成“散言碎語”的傾向,必須需要學生各種感知器官共同參與、協(xié)同動作的練習。在訓練過程中,學生要讀、要想、要聽、要填、要畫、要說,多種感、知覺器官參與活動,無論是理解,還是記憶,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教學《紫藤蘿瀑布》(人教版中學語文七年級上冊)這篇課文,作者宗璞在文中提到的“生死謎、手足情”與其生平和背景有密切聯(lián)系。通過一株盛開的紫藤花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作者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原先的悲痛和焦慮也化為寧靜和喜悅。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充滿信心地面對人生,成為幸福愿景的組織者。文本內(nèi)涵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激發(fā)學生在啟發(fā)和教育中身同感受。本節(jié)課教學容量太大,在從整體到局部教學“花瀑”“花穗”“花朵”時,教師必須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點撥引導于關(guān)鍵處,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可以抓住“歡笑”這個既富有動感,又富有情趣的詞語,不宜對課文“裹腳布”式的分析,應該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nèi)容,再化整為零體會語感。課文語言極其流暢,細膩富有余韻,縈繞著一股柔婉之美,描寫紫藤花使用了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可以制作課件演示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降低了學習難度。
教學《紫藤蘿瀑布》重在把握朗讀的重點,讓初中學生學會聲情并茂地朗讀的習慣必須養(yǎng)成,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動之以情。語言訓練要呈現(xiàn)遞進式的設計,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能一詞一句、一招一式的練習,忽視了語言現(xiàn)象的多元性,只抓“點”而不抓“線”,只抓“局部”而不抓“整體”,既破壞了課文自身的完整性,又打斷了學生主體學習活動的連貫性。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成了“散打”狀態(tài),“蔽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很難獲得系統(tǒng)的、可遷移的知識技能。
建構(gòu)主義觀的語言文字訓練,反對學生價值觀的似是而非以及所獲基本知識模棱兩可,防止讓學生自能讀書幾乎等于自暴自棄,語文課堂上的語言文字訓練需要有“語文味”,如果合作探究成了表演式的“花瓶”,文本研讀和語文訓練就會被架空,課堂上的大量拓展與經(jīng)典文本教材解讀背道而馳……禁止把種種“大語文”“非語文”“泛語文”的東西強加給語文,使語言文字訓練目標游離,內(nèi)容龐雜。
語言文字訓練如果片面地理解為理解書面語言的訓練,語文課只上到“讀懂”為止。語文教學中不能模糊了閱讀課與說寫課的區(qū)別,教師不能急于讓學生模仿課文中的某些句式、段式,去進行生搬硬套的說寫訓練,由于沒有充分的內(nèi)化課文語言的機會,其結(jié)果往往是理解與表達成“兩敗俱傷”。讀寫結(jié)合的實踐訓練可以巧妙地貫穿語文教學始終,閱讀教學中“君子動口不動手”的誤區(qū)必須堅決整改,學生必須掌握對語言文字訓練的感悟、強化、運用的有效策略。在學生一篇篇精彩的小練筆中,讓學生積累與遷移并進,夯實語言基礎,同時創(chuàng)建了一個底蘊豐富、適合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課堂。
例如,教學《春》(人教版中學語文七年級上冊)這篇文章時,教師利用生活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誘導學生聆聽欣賞音樂,教學活動變得春風化雨。
師:文章蘊含著幾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你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最喜歡的圖畫嗎?
生1:雨后春筍看見了在一棵大樹下吃草的黃牛伯伯,互相問好。
生2:鳥兒在柳樹上一邊唱歌,一邊跳舞。
……學生的意外生成資源,追根究底是老師播撤了愛和希望的種子,把文本語言轉(zhuǎn)換成個性語言,而沒有因為預先設定的答案,讓語言文字訓練的有效性黯然失色。
教學《春》這篇課文即將結(jié)束時,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寫一寫一年四季中的夏、秋、冬美景。
生1:映日荷花別樣紅,夏天的荷花笑逐顏開,向我們展示魅力……
生2:秋天的落葉,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大雁展翅飛翔,有的像一條金光大道,載著我的夢想伸向遠方……
生3:冬天的世界似乎成了一只實用的大冰箱,顫抖的山,凍僵的河,凝固的空氣,絲毫阻擋不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學生的回答和體驗雖然落實了語言文字訓練,還要引導讀中悟?qū)?,讀中學寫,重視結(jié)合閱讀教學在課上進行練筆,要改變閱讀課上不動筆的現(xiàn)狀,在課堂中設計好最優(yōu)化最合理的語言訓練,較好地解決讀與寫的鏈接問題。語言文字訓練方式的探索者、解密者無疑是語文教師,而學生要接觸語言、學以致用也需要教師扮演引領(lǐng)者的角色。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我們不僅要披文入情,還要挖掘表情達意的言語方法以及感悟其妙筆生花之處。在課堂里,才能引領(lǐng)學生領(lǐng)略言語的魔力,去體味為什么這樣說而不那樣說,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表達的敏感度。
[1]洪梅桑.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7).
[2]徐黃利.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提升學生閱讀能力[J].才智,2014(23).
[3]黃家輝.中學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文字訓練[J].教育,2016(7).
(責任編輯:石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