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楊
(泉州市第七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在“無我”中追求“有我”
——論語文教學設計中的目標意識
陳國楊
(泉州市第七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
許多語文教學設計由于過于強調教師的主體意識,反而忽視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在這種情況下,課堂容易成為教師表現(xiàn)的舞臺,忽視了學生的需求。最好的教學設計,要有生本意識,應以達成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中心點和落腳點。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有我;無我
許多語文教師恐怕都有這樣的一種備課體驗:面對每一堂文本解讀課,既要考慮確定文本的教學目標,又要考慮如何把課堂上得精彩。但殊不知,這兼顧二者以求完美的備課思維,卻可能影響教學設計的效果。它并非最佳的備課思維。
備課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環(huán)節(jié),是對課堂教學進行規(guī)劃設計的前期準備工作。一般來說,教師在備課時,會想著如何把這堂課上好。把一堂課上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教師的課上得精彩,如教學內(nèi)容豐富有趣,課堂教學形式活潑等;二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即實現(xiàn)教學預期規(guī)劃設計所要抵達的目標。毫無疑問,好課的標準應該是課上得精彩而又能抵達教學目標。
那么要實現(xiàn)一堂好課的目標該怎么備課呢?一味想著把課上精彩的備課思維,備課中處處“有我”,顯然是不可取的。帶著“有我”思維進行備課,教師很可能會把備課注意力放在課堂上的“自我”表現(xiàn)上,總想著通過“我”的作用,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活潑,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教師一旦在備課意識以“我”為本,他在教學設計中就容易出現(xiàn)過于重視追求課堂效果或教師的自我表現(xiàn)狀態(tài),而輕視或弱化的對教學目標的追求,從而影響了教學目標的最有效達成。
那么是否兼顧課堂表現(xiàn)和教學目標的備課思維就是最正確的備課思維呢?其實不然。從表面上看,教學既要有趣又要有的(目標),教師帶著兼顧二者的備課思維無疑是正確的。但事實上,這樣的備課思維同樣存在著欠缺。其問題還是在于,教師在這備課過程中始終念念不忘“我”這一主體在課堂中的作為意識。這里的“我”不是指備課主體的教師,備課本身就是一種教師的真我思考;而是指在課堂上追求自我表現(xiàn)的教師主體意識。一個教師帶著“我”在備課中尋求課堂的作為時,就可能影響了他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持有的最純粹的備課思維——“無我”備課思維。所謂的“無我”備課思維,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切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實現(xiàn)教學目標上,而不是想著自己要在課堂中如何表現(xiàn)來取得良好的課堂氛圍。從“無我”的備課思維出發(fā),教師在備課時,心中的目標就是文本的教學目標,如知識、思維、能力、價值觀和學科素養(yǎng)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兼顧課堂精彩和教學目標的備課思維就是一種“有我”備課思維,因為備課中“有我”意識的介入,教學設計往往就不能保持只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純粹性,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
那么,“無我”備課思維有何可取之處呢?“無我”備課思維,實際上就是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思維理念。以此理念備課,就意味著教師在整個教學準備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把實現(xiàn)教學目標放在首位。教學目標成為了備課的出發(fā)點、中心點和落腳點。當教師凝神于目標這一核心,開展積極思維,可能就會在備課過程中產(chǎn)生更多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想。這些設想可能包括或是無趣但卻很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是有趣又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是完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或是離開課堂轉而進行實踐活動的學習方式等。因為離開了教師教學中的“我”這一個中心,教學設計的方向和思路可能因此而變得豐富多彩,教育的視野和空間也由此得到了大大的拓展。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有“我”這一“課堂主體”存在時,教師的備課思維可能就會受到限制,因為有“我”的課堂無論多么生動,反復多次,它也就可成了一種固化的教育方式。同時,教師為了顧及課堂中的“我”與課堂的有趣性,就必須要在課堂的一畝三分地里不斷換花樣,久而久之,這種有局限的備課思維變成了教師備課的困境,而人陷入困境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如何突圍,而這個突圍的志向可能恰恰是自我的課堂表現(xiàn),這樣,教師又在不知不覺中把目光放在了課堂效果的追求上,為了追求課堂效果,甚至會犯“明明沒有的東西,因為心里有,卻看見了”[1]的錯誤,即在文本分析中,強加了自己的不正確的主觀認知,其結果就是影響了課堂教學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主導性作用(即“有我”)有問題嗎?當然沒有問題,但教師的“有我”是指教師在備課時,他是整個教學設計的主體,所有教學設計和活動都是教師“有我”的一種行為。但這“我”是教師作為設計者的“我”,而不是在教學活動中強化了自我意識的“我”。因此,教學設計的“我”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教師是以生為本出發(fā),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發(fā)揮的主導作用,這樣的主導性,是教育教學中教師價值的體現(xiàn),是正確的。但如果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強化了課堂中有“我”,那可能就會有問題。這樣的“我”過多地介入課堂教學設計,就有可能影響到教學目標中對教學之“本”的思考。
也許有人會說,“無我”的備課思維是不是就影響到了課堂的教學氣氛?其實并非如此,“無我”備課思維是備課時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影響的是備課者教學理念,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事實上,任何一種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教師們所排斥的是課堂中的“有我”影響了教學效果,并不排斥有效的課堂教學氛圍,甚至還可以看到,因為“無我”而更專一于實現(xiàn)課堂目標的過程與方法追求,教師們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調動教學氣氛,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為什么語文學科需要特別強調這種以生為本的“無我”備課思維呢?這種思維不是所有學科都應該追求的目標嗎?這種備課思維的確是各個學科都應該追求的目標,但“無我”備課思維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更具意義。理科學科教學和文科中的政、史、地等科目教學,它們往往有相對明確的目標,每一個單元都有不同的目標和不同的內(nèi)容,教師在備課時,其中心目標是明確的,其所有備課行為基本上也是沖著教學目標點去的。語文學科雖然也有單元目標,但它是通過同類文本的教學來實現(xiàn)的。而每一個文本都包含著多種的教學價值,可以有多個教學目標,為了實現(xiàn)系統(tǒng)的學科教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根據(jù)單元目標要求確立每一個文本的教學目標。當以“無我”備課思維進行備課活動時,教師所有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文本的教學目標而努力的,所有的教學設計也是為了達成目標而進行的。但當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心中“有我”,他可能就會努力地尋找文本中的各種可講點,比如說文本中自己特別有感悟的地方,或文本中可以拓展到文本以外相關知識的地方,或文本中可以讓自己施展表演才華地方等,一旦教師的精力集中在這個方面上,他可能就會不自覺地弱化本單元或本課文的教學目標。雖然說解讀文本的任何一方面內(nèi)容都具有一定的教學價值;但這樣不按規(guī)劃進行教育的行為,偶爾為之,無傷大局,若長久以往,就會影響的語文教學的系統(tǒng)性,“現(xiàn)在的單元教學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論的‘系統(tǒng)整體性原理’,它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2]。如此一來,必將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更重要的是,語文學科的文本教學不僅僅只是教授知識,還應該教授思維方式,當一種為了追求精彩而不顧目標的隨意性課堂不斷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時候,其授課的思維方式也將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思維;同樣,當教師過于在強調課堂中的自我的時候,也可能弱化了學生的思考,不利于學生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培養(yǎng)。
“無我”與“有我”的關系,事實上是“技”與“道”的關系。“技”與“道”孰輕孰重,歷代學者都很清楚,一般都是重“道”輕“技”,這也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認知的精髓[3]?!盁o我”的備課思維追求的是“道”,它讓語文的教學更加的純粹,它是一種體現(xiàn)生本意識的教學理念,為語文教學走向教學目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更能夠體現(xiàn)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作為主導者的“真我”風采。
[1]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
[2]尹道恩.求思集[M].??冢耗戏匠霭嫔?,2013.
[3]潘新和.語文:人的確證[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責任編輯:石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