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甘肅省玉門市新市區(qū)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甘肅酒泉 735211
眩暈是指患者自覺周圍的物品或者自身在旋轉、傾斜、數(shù)量變化的運動幻覺。頸性眩暈是指由于頸部病變或外傷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眩暈表現(xiàn),常見有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立行不穩(wěn)、肢體麻木、猝倒、感覺異常等癥狀,臨床上多為氣血虧虛,又以中老年人最為常見[1]。研究表明,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眩暈。因此,抑制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促進血管舒張,中樞神經供血系統(tǒng)得到改善,從而緩解頸性眩暈[2]。該次以該中心門診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針對針灸治療和針灸治療+加味益氣聰明湯對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治療效果做對比,選取療效好的方法,予以推廣,現(xiàn)報道如下。
將50例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患者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入組患者分為對照組(針灸治療)和觀察組(針灸治療+加味益氣聰明湯治療)。對照組:針灸治療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40~68歲,病程2~6個月;觀察組:針灸治療+加味益氣聰明湯治療患者25例,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42~72歲,病程1~7月。兩組患者均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癥狀大多為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立行不穩(wěn)、頸部外傷史、肢體麻木、猝倒、感覺異常等。入組患者標準:年齡必須在40歲以上,確診為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患者及患者知情并且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血液病、腦卒中、腦腫瘤、神經性等非頸性眩暈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有嚴重的臟器功能疾病者。
兩組患者均施與針灸治療,針灸治療主要取百會、大椎、風池、完骨、頸夾脊、腕骨、C3~C5 為主,配穴血海、三陰交、肝俞、腎俞、足三里?;颊哐雠P,進行常規(guī)的穴位消毒,夾脊穴使用1.0寸毫針刺入0.5~0.8寸為宜,百會穴使用1.5寸毫針刺入0.5~0.8寸為宜,大椎使用1.0寸毫針刺入0.5~0.8寸為宜,1次/d,為期1個月,留針30 min/次,其余穴位常規(guī)針刺,堅持治療1個月。觀察組輔以加味益氣聰明湯配合治療,湯劑的主要藥物組成為葛根9 g,甘草6 g,白芍10 g,升麻9 g,人參15 g,黃芪15 g,蔓荊子6 g,黃柏3 g。 惡心、嘔吐,加厚樸15 g,半夏10 g,陳皮10 g;脾虛納差加白術10 g,茯苓10 g;心悸怔仲加丹參15 g,當歸10 g;睡眠差加酸棗仁15 g,合歡皮30 g,龍眼肉15 g;耳鳴耳聾加磁石30 g,頭發(fā)干枯易脫加何首烏15 g,桑葚子15 g,水煎服,1 劑/d,為期 1 個月[3]。
主要是對治療前后,血清總膽固醇、血清纖維蛋白原、椎動脈、基底動脈收縮期最大流速、血清總膽固醇(TC)、血清纖維蛋白原(Fib)值進行分析對比,判斷此次治療的效果。治療后的眩暈程度:無眩暈不適為0級評4分;輕度眩暈,可下床活動為1級評3分;有眩暈發(fā)作,不需要完全臥床,下床活動受限為2級評2分;眩暈持續(xù)存在,需要完全臥床為3級評1分;用藥全過程監(jiān)測血壓、心率為4級評0分。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軟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百分比(%)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進行方差齊性檢驗,方LSD-t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血流速度變緩,F(xiàn)ib、TC、PI值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眩暈程度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的治愈率為89%,對照組的治愈率為7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醫(yī)方集解》曰:“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按朔椒墒怪袣獾玫窖a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頸性眩暈多發(fā)于40歲以上,男女無明顯差別,血壓基本正常,癥狀大多為頭暈或眩暈伴隨頸部疼痛、立行不穩(wěn)、頸部外傷史、肢體麻木、猝倒、感覺異常等[4]。研究表明,高水平血清纖維蛋白原、血清膽固醇值升高能使血流緩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眩暈。因此,抑制頸部交感神經受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促進血管舒張,中樞神經系統(tǒng)供血得到改善,從而緩解頸性眩暈[5]。該次研究表明,治療前,兩組患者眩暈程度并無差異;治療后,觀察組的眩暈程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評分;血流速度變緩,F(xiàn)ib、TC、PI值觀察組的改善程度比對照組更好。益氣聰明湯出自《東垣試效方》,功能益氣升陽,聰耳明目。方中黃芪、人參、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諸藥合用,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眩暈、目障、耳鳴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針灸治療能夠通絡活血,聰耳明目,補益脾氣,滋補肝腎,更好的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使用針灸治療+加味益氣聰明湯治療療效更好,縮短患者的病程,對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治療效果更好,安全性高,予以推廣。
[1]壽依夏,任玉蘭,唐勇,等.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分析古代針灸治療眩暈的經穴特點[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6(2):1-3.
[2]岳峰.八荒及百會麥粒灸為主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
[3]祝安惠,劉玉良,崔斌,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聯(lián)合頸椎骨性結構評價對診斷頸性眩暈病因價值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11,22(7):506.
[4]陳睿,孫蘇聞,孔婷婷,等.加味益氣聰明湯聯(lián)合針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性眩暈效果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6,18(56):59-61.
[5]趙立軍.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型眩暈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4):391-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