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熊中林
四川省渠縣第二人民醫(yī)院普外科,四川渠縣 635208
下肢靜脈曲張屬于臨床血管外科較常見疾病之一,臨床行第一次手術治療后復發(fā)的幾率較大,對預后效果會產生較大影響,為此,為了解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復發(fā)原因及評估再次手術療效,此次篩選67例下肢靜脈曲張術后患者作研究對象,對其行超聲檢查、下肢深靜脈造影,根據檢查結果行再次手術,效果確切,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此次篩選67例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復發(fā)患者67例,男/女:36/31,25~70 歲,均值(43±5.28)歲。 病變部位:33例左下肢,28例右下肢,雙下肢6例。
①檢查方法:入院后,臨床對67例患者行下肢深靜脈造影、超聲檢查,以分析靜脈顯影情況,查看下肢深靜脈、骼靜脈血流是否通暢、管徑粗細、瓣膜功能、股淺靜脈瓣膜形態(tài)、交通靜脈定位等。靜脈逆行造影中的視深靜脈返流包括五個等級:瓣膜功能完全正常,即0級,根據臨床評判,即Ⅰ級、Ⅱ級;顯示瓣膜功能嚴重受損,即Ⅲ級、Ⅳ級[1]。
②再次手術方法:待明確患者復發(fā)原因后,展開相應的再次手術,對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Ⅲ級、Ⅳ級患者,行股淺靜脈瓣膜“戴戒“聯合曲張的靜脈抽剝術,對Ⅰ級、Ⅱ級患者,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或是曲張靜脈剝脫術);對小隱靜脈曲張患者,行曲張靜脈剝脫術;對布加氏綜合征患者,行下腔靜脈支架植入術;對小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患者,行小隱靜脈結扎術;對髂靜脈受壓綜合征,行髂靜脈支架植入術[2]。
67例(78條)患者:32條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17條小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6條小隱靜脈曲張,8條腹股溝區(qū)新生血管形成,3條髂靜脈受壓綜合征,3條布加氏綜合征,9大隱靜脈全段主干或屬枝殘留。
對67例患者行再次手術后:治愈率100%,術后無1例病變或是切口感染;有2例發(fā)生皮下血腫,1例皮膚瘀斑,術后2個月內皮下血腫、瘀斑血腫完全消退。
臨床認為,下肢靜脈曲張患者術后復發(fā)的幾率相對大,且病因復雜,若首次手術未完全矯正病變組織,則會影響手術成功率[3]。具體復發(fā)原因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術前臨床未行靜脈造、彩超檢查,造成診斷不夠精準、全面,此次研究結果顯示,17條小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可能因術前診斷出現差錯而復發(fā),一旦出現此種情況,可行股靜脈穿刺造影,能清晰地觀察到髂靜脈、下腔靜脈是否順暢,并將深靜脈血栓形成綜合征及綜合征完等病癥完全排除。下肢靜脈曲張患者中,如果交通支靜脈功能不全,則下肢靜脈出現異常逆流使小腿靜脈嚴重淤血,從而改變局部微循環(huán),使白細胞滲出、附壁,嚴重的會伴發(fā)潰瘍。此次分析中,32條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其中,Ⅰ級、Ⅱ級施以小隱靜脈高位結扎術,Ⅲ級、Ⅳ級施以靜脈抽剝聯合股淺靜脈瓣膜“戴戒“術。②臨床針對患肢較粗壯且大隱靜脈主干粗大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很難把大隱靜脈主干、屬支較好地區(qū)別開,如若大隱靜脈主干結扎不夠完全或是殘留較多,則是沒有結扎。此次顯示9條大隱靜脈全段主干或是屬枝殘留,以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屬支結扎聯合曲張靜脈縫扎術治療,術后創(chuàng)傷非常小,治療起來患者易接收。③個別患者會伴發(fā)新生血管再生,此次分析中8條腹股溝區(qū)新生血管形成,行靜脈造影、超聲檢查,結果顯示股靜脈和殘存大隱靜脈間,形成以一個網狀迂曲的靜脈團,表現為無靜脈瓣、清晰內/中/外膜,沒有靜脈瓣膜。
綜上所述,臨床在術前做好下肢靜脈曲張患者的診斷工作,于術中選取合適的手術方法,可將術后復發(fā)率明顯降低,同時針對已復發(fā)的下肢靜脈曲張患者,需充分明確復發(fā)原因,對其行再次手術,可在提升治愈率的基礎上,防治術后復發(fā)。
[1]陳磊,高建國,張青云,等.腔內激光灼閉術治療復發(fā)性下肢靜脈曲張44例臨床療效分析[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36(3):297-298.
[2]羌曉華,陸信武.不同術式下肢靜脈曲張閉合術術后復發(fā)及處理[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5,26(5):476-478.
[3]賀偉.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后復發(fā)60例治療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1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