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杰
從“負責報道一切”到“品質源于責任”
——新京報的變與不變
■胡 杰
2003年11月11日,由光明日報報業(yè)集團和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聯合創(chuàng)辦的新京報在北京呱呱落地。這是國家批準的第一家跨地域的聯合辦報,也是中國首家股份制結構的時政類報紙。
配著報頭上長城火炬的LOGO圖案,下面的一行小字引人注目:負責報道一切。這是新京報創(chuàng)刊之初的辦報口號。
新京報社長戴自更在2010年11月16日接受新浪網 “對話傳媒人”欄目專訪時,提到了新京報LOGO和口號的設計初衷。戴自更說,新京報LOGO圖案有幾層含義:第一是長城,長城是象征著北京或者中國。長城也象征著堅守、堅持,長城象征著一種力量,主流的力量。第二是烽火臺,烽火臺從傳統(tǒng)的意義上講是一種傳播的方式,以前我們用烽火來傳遞信息,象征著媒體的傳播,也象征著警示作用。我們講媒體是社會的瞭望臺、瞭望哨,烽火臺有這個意義,我們守護、預警這個社會。第三個是火炬,首先象征著光明,因為新京報是光明日報主管主辦的;這個火炬呈現鳳凰形狀,象征著南方,南方日報也是我們的主辦單位之一。當然火炬還象征著未來,象征著希望,象征著探索與創(chuàng)新等等。另外新京報LOGO上面還有一個紅色的圓形圖案,圓形是眼球的概念,也有地球概念,希望新京報能保持一種國際視野、全球眼光。
“負責報道一切”這個辦報口號,則是創(chuàng)刊時大家集體智慧的產物。戴自更說,當時大家覺得一份媒體的優(yōu)秀品質首先來自于媒體人或者媒體的責任感。新京報一開始就強調責任意識,所以當時提出 “負責報道一切”。
意料不到的是, “負責報道一切”這個口號引發(fā)了各方的爭論。原南方日報社長,推進新京報跨地域創(chuàng)辦的老報人范以錦回憶,當時就有人說: “你能報道一切嗎?” “太狂妄了吧!”為此,新京報在一些場合和宣傳冊子上作了補充性的解釋:“‘負責報道一切’,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報道一切可以報道的事;第二層意思對報道過的一切負責?!边@是一種態(tài)度和責任。
但畢竟辦報還得考慮社會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考慮方方面面接受的程度。由于 “負責報道一切”這句口號的爭議太大,兩年之后的2006年初,新京報提出了新的口號:“品質源于責任?!眻笊鐚iT在全體員工中征集口號,在當年初的新京報社委會擴大會議上,還專門把設計口號作為一項議程,分組提出,分組討論。
當時,收集了很多口號,大家提出了眾多真知灼見。比如 “新北京,新京報”“全北京看新京報” “北京人的新聞主干道” “一份進步的,美好的報紙” “責任感使我們出類拔萃”等等。其中一些比較好的,用在了新京報此后的宣傳語或是改版時的形象廣告中。
在社委會的多次討論下, “品質源于責任”這一口號入選。
戴自更在接受訪談時,對這一口號進行了闡釋。他說,講責任,對新京報人就是態(tài)度,在報道新聞過程中,必須對真相負責任,無限地逼近事實真相。一定要把新聞本身以及新聞背后的真相給挖掘出來,這就是對報道的事實負責。對報社來講,責任意識是一種辦報理念,從大的方面講,我們的媒體要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負責任,從小的方面來講,要對我們所報道的任何對象、事物和可能產生的后果影響負責任。責任意識也是新京報的企業(yè)文化,新京報就是要做以責任立報的媒體,如果沒有責任的話,什么也說不上。
范以錦認可 “品質源于責任”這一新口號。他認為,這個口號變得比較平穩(wěn)一些,即便不考慮外界的因素,從自身的發(fā)展來看口號也得與時俱進。到了傳統(tǒng)紙媒競爭進入白熱化之后,適應細分的市場成為競爭的重要策略,不可能像過去那樣 “報道一切”了,而應該首先圈定自己需要爭取的讀者群,然后推出相關的內容。到了互聯網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紙媒無法像過去那樣搶時效、拼版面厚度,而是要瘦身強身做精品,因此新京報又不斷創(chuàng)新,走 “差異化、深度化、精品化、視覺化”的道路。
此后,新京報辦報口號再未改變, “品質源于責任”這六個字與新京報LOGO一起,成為報頭上醒目的符號。
對一張報紙來說,辦報口號就是其內在的精神氣質。新京報在堅守精神氣質的同時,面對當今互聯網技術、傳播環(huán)境生態(tài)的變化,也在積極思考如何以一種新的姿態(tài)嵌入這個全新的傳播生態(tài)鏈條當中。強調 “變”,歸納起來就是傳播形態(tài)要變、傳播方式要變,生存模式也要變。
如今的新京報 “報”味依然很濃,但不只是紙質的。無論傳統(tǒng)的紙媒還是新媒體都在求變中表現良好。
在傳播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方面,新京報已從一張報紙發(fā)展成為橫跨報紙、雜志、網絡和移動新媒體、活動營銷、文化投資多個領域的最具影響力的全媒體平臺,擁有報紙、雜志、報網、微信矩陣、微博、動新聞、新聞APP、我們視頻、大燕網、影視投資、京津冀論壇、中國創(chuàng)客等多種媒體和平臺。堅守中的新京報紙媒,與新布局的傳播平臺,運用新技術、新技巧廣開傳播渠道,讓新京報內容在更大范圍內落地。新京報官方微博的粉絲已超過了2200萬。微信矩陣里,政事兒、新京報官微、新京報書評、重案組37號、剝洋蔥、沸騰等諸多公號,都是同業(yè)翹楚。目前新京報原創(chuàng)內容(包括視頻)每天可達340條左右。
在時政領域,三年內兩獲總理記者招待會提問的機會。彰顯了一張時政類大報的氣質和風范,也體現了主流社會對新京報的認同。
這幾年不少紙媒碰到困境后總是往后退,甚者連報紙具有重要優(yōu)勢的具有高度、深度的調查性報道也不做了,相關的部門建制也撤銷了。新京報創(chuàng)刊14年來,至今沒有放棄過對新聞內容生產的努力,確立以優(yōu)質報道為核心競爭力。深度報道、輿論監(jiān)督報道,對外地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一直堅持在做。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說哪里有重大新聞,哪里就有新京報人的身影。
以近幾年的報道為例,2015年,天津濱海突發(fā)爆炸事件,新京報立即派出記者第一時趕到事發(fā)現場,社會新聞部、深度報道部、全媒體編輯部、評論部、動新聞等采編力量都投入到了現場,進行全方位的報道。編輯部后方的組織指揮和版面策劃、新媒體互動等工作也緊鑼密鼓地進行。在各部門和前后方的采編人員的積極配合下,新京報共推出爆炸事件報道包括報網即時新聞197條、報紙版面71個版、微信矩陣117條、微博174條 (其中原創(chuàng)微博86條)、動新聞46條、熱門話題70余條,同時呈現了有震撼力的一線現場圖片。
2016年,新京報的報道依然強勁,比如 《邢臺洪災系列報道》,記者深夜入村挨家挨戶探訪,查出9人遇難的事實。新京報在眾多媒體中率先報道了這一事件,引發(fā)眾多媒體的關注和參與,也引發(fā)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類似的還有特稿類佳作 《江南棄兒》 《白銀往事》 等。
今年3月,新京報深度報道部門連續(xù)推出四篇報道: 《一個自閉癥少年的死亡之路》 《新豐練溪托養(yǎng)中心調查》 《練溪托養(yǎng)中心的傳染病人》 《大齡自閉癥家庭的終極焦慮》,報道刊發(fā)后,有媒體人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調查報道并沒有死?!?/p>
綜上所述,不管現在發(fā)生了如何的變化,我們從新京報的辦報口號就可看出新京報人雄心勃勃的精神風貌,以及其有別于其他媒體的風格。
(作者系新京報首席編輯)
觀點速遞
精英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包括了擁有一定權力、地位和財富的人,包括了在政治、學術、某主業(yè)領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包括了擁有一定知名度、信譽度和社會認可度的人。精英和大眾媒體其實是一種共生共贏的狀態(tài)。精英表達話語,媒介傳播話語,他們相互裹挾在一起,構建現實和共識。
——王蘭、程德安, 《今傳媒》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