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民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
——檢察日報《法治評論》辦刊理念之四大核心要素
■李國民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這是檢察日報 《法治評論》周刊的辦刊理念。從1999年1月6日第一期 《法治評論》周刊出版起,這10個字就印在了它的刊頭。
如今, 《法治評論》已走過18載寒暑,其間雖經(jīng)風(fēng)雨歷練和世事打磨,編輯、記者幾經(jīng)更替,版面、欄目不斷變化,但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的 “初心”,卻從未改變過。
正如 《法治評論》資深編輯劉文暉所說,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的辦刊宗旨,從來都不只是印刷在每一期刊頭下的那行鉛字,也一直都烙刻在每一個記者和編輯的心中?!痹?jīng)擔(dān)任 《法治評論》編輯、后來成為 《南方周末》著名記者的趙凌,離職多年后仍深情告白: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這10個字至今讀來,在我心里依然有著嶄新的力量和溫度?!?/p>
對于這一理念的內(nèi)涵, 《法治評論》的幾任主編都有深刻理解和精辟闡述。
“評論既要展現(xiàn)硬的力量,也要體現(xiàn)柔的情懷”——2001年我剛進評論部,時任評論部主任王松苗就這樣教導(dǎo)我。在這位韜奮獎獲得者看來,堅持用法律人的眼光關(guān)注社會熱點、焦點,堅持從人文關(guān)懷的角度發(fā)出富有建設(shè)性的聲音,向社會播撒法治陽光,向弱者傳遞新聞溫度,是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最基本的意蘊。
前任評論部主任李曙明認為,法治社會,分析問題、認識問題需要從法治的角度出發(fā)。一些社會事件,從別的角度不太好判斷是非曲直,或者容易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就從法律視角來觀察,判斷它在法律層面是否合適。 “向弱者傳遞新聞溫度”,是 “慧心暖人間”的另一種表達。在任何一個社會,弱者都必須是社會重點扶助的對象。他們在困難時理應(yīng)獲得物質(zhì)上的幫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其中輿論支持也是他們應(yīng)該得到的支持的一部分。用報道讓弱者感受來自社會的關(guān)愛,是媒體職責(zé)的重要方面。
綜合他們的見解,我以為,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主要體現(xiàn)四大核心要素:一、法律視角;二、法治思維;三、職業(yè)良知;四、悲憫情懷。前兩者詮釋 “法眼看天下”,后兩者彰顯 “慧心暖人間”。但需要澄清的是, “法眼” “慧心”并非單純并列,而是密不可分。具體來說, “法眼看天下”是路徑, “慧心暖人間”是旨歸;兩句話放在一起,才是對 《法治評論》宗旨的完整表述。
這些年, 《法治評論》最具影響力的報道、評論,無一不是 “法眼” “慧心”并重、既有力量又有溫度的作品。相反,為挑刺而挑刺的純粹找茬,或者在法理上站不住腳的情緒宣泄,都是 《法治評論》所極力避免的。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18年來, 《法治評論》一刻不敢忘卻 “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間”的初心和宗旨,它的血性和勇氣從未消退,輿論監(jiān)督的定位從未動搖,從未停止過為法治建設(shè)吶喊,從未放棄過對濫用公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從未懈怠過對弱勢百姓的聲援。這,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 《法治評論》精神。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聞評論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