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福州第四十中學,福建福州350007)
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理念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思考
陳曦(福州第四十中學,福建福州350007)
在文化回歸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大契機之下,作為中華文化精髓以及語文教學重點的古典詩詞究竟應該如何去教,才能更好地實現傳承民族優(yōu)秀文化以及提升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理想目標。在這樣思考之下,文章提出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理念為依據和出發(fā)點,來重新審視當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古詩詞教學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頒發(fā)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方向。落實到語文學科,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
由于考試需要,高中學生對古詩詞知識的掌握不夠系統(tǒng),對古詩詞的鑒賞更多地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知曉層面,無法達到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筆者以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理念為依據,對高中古詩詞的教學進行思考。
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言,在語文教學中,言語形式是“綱”,而其他皆為“目”,綱舉才能目張。[1]古詩詞是一種高度概括的言語表達形式,往往在有限的言語空間里傳達出無限豐富的情感意蘊;語言具有較強的音樂性、抒情性、跳躍性以及多義性。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來關注古詩詞的言語教學。
(一)掌握古詩詞的語音知識
在古詩詞教學中,大多數學生都能說出自己認為讀起來特別美的句子,而為什么覺得美,學生往往一知半解,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語音知識。教師可以增加一些音韻、詩律、節(jié)奏等方面的知識。例如教師可以適當介紹一下詩律產生的背景,以及詩律的構成要素(即平仄、對仗、句式等)及其要求,以此來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律詩的特點,也便于他們對律詩的仿寫和創(chuàng)作。
(二)探究古詩詞的語言技巧
古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多種語言技巧,例如修辭、雙聲疊韻、陌生化手法等等,使得詩詞呈現出了一定的層次性、多義性乃至模糊性。譬如,李商隱《錦瑟》中大量的用典、象征等手法所帶來的朦朧多義的藝術效果,李清照《聲聲慢》中雙聲疊韻的運用所造成的情感的纏綿悱惻等等都是值得學生去深入探究的。在進行古詩詞的語言技巧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古詩詞語文進行反復的推敲錘煉,細致地品味詩人所選字句的魅力。
(三)加強古詩詞的語言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yǎng)中,除了包含語言的積累和整合、語感和語理的獲得外,還需加強學生對于古詩詞語言的運用。筆者曾在詩經《衛(wèi)風·氓》的教學中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這首詩改為現代詩歌。采用這種詩詞改寫的訓練方式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對于這首詩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他們的詩歌寫作能力。
維珂曾在《新科學》中指出:詩人就是憑想象來創(chuàng)造的人,詩性思維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或說想象性的思維。[2]詩性思維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更多的體現為一種感性的、非邏輯性的思維。它“既存在于詩中又是與詩同體的”[3],貫穿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始終。教學中我們可以貫穿古詩詞的詩性思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一)古詩詞立意中的詩性思維
從先秦詩到唐詩宋詞再到明清詩詞,“詩言志”的傳統(tǒng)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從立意上看,大多或是表達一種救世濟民、兼濟天下的崇高理想,或是對美好生活、愛情和婚姻的向往以及對國破家亡、官場黑暗、壯志難酬等的郁憤哀痛等。從這個角度來解讀古詩詞,去尋找它們之間的差異與共同,便會對古代詩歌的詩性思維有一個更加宏觀的認知。
(二)古詩詞結構中的詩性思維
古詩詞中的詩性思維還體現在詩詞的結構和形式之中。例如起承轉合作為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內在邏輯,明晰它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鑒賞古詩詞以及今后的文章寫作都是大有裨益的“起”為破題,要突兀高遠;頷聯“乘”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轉”要變化,如疾雷破山,令觀者驚愕;最后,結句,也就是“合”要自去自回、言有盡而意無窮。理解詩歌,要有清晰的詩歌結構思維作為保障。
(三)古詩詞言語技巧中的詩性思維
修辭作為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主要手段,要解決的是“我應怎樣說”和“我要怎樣說”的問題。[4]例如在教學中,但凡提到《詩經》,一定繞不開賦、比、興的創(chuàng)作手法。包括后來的《楚辭》同樣如此。這種類比聯想的方式極大地擴充了詩歌的取象范圍,推動了詩性思維的發(fā)展。除此之外,像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結合等修辭策略也無不體現出了古詩詞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關注修辭是十分必要的
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中,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包含體驗與感悟、理解與鑒賞、表現與創(chuàng)新這樣幾個方面。古詩詞教學正是通過對詩詞的鑒賞與體悟來實現學生的語文審美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
(一)鑒賞古詩詞中豐富的意象
古詩詞是一種兼具形象與情感的藝術,離不開“意象”這一核心。古詩詞通過借助意象,來傳遞作者的情感體驗,同時也傳遞著審美教育的力量。在古詩詞的鑒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詞的意象入手,借助于日常生活經驗、聯想、想象等來鑒賞詩詞意象,體會意象的豐富多義以及多元組合所帶來的獨特審美形象和情感內涵。
(二)鑒賞古詩詞中廣闊的意境
意境的形成,既源于情景交融的作用,也源于虛實相間的結構以及含蓄雋永的言語意味。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鈴》中象征著別離的“楊柳”、清冷的“曉風”、殘缺的“明月”,共同構成了一幅凄清慘淡的畫面。而“今宵”“酒醒”又點明了詞人經歷了一夜宿醉的現實之景。通過這樣兩幅由實入虛的畫面,詞人便營造出了一種凄楚的別離之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情與景、實與虛以及含蓄蘊藉等等的審美特征出發(fā),來進入詩詞意境,感受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至情至性,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
(三)探究古詩詞中多樣的人文價值觀
古詩詞中包蘊著的多樣的人文價值觀。屈原、陸游、辛棄疾炙熱的愛國情懷,李白傲岸不羈、不事權貴的美好品格,陶淵明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質樸真率,蘇軾“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寵辱不驚,良善、堅毅、仁愛、和諧,凡此種種,均在古典詩詞中有所體現。通過古詩詞中的人文教育來提升現今學生日漸匱乏的人文素養(yǎng),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創(chuàng)造美好的自我形象,同樣應該成為古詩詞鑒賞教學的關鍵性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樹立民族自信以及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作用。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同樣提出了文化傳承與理解這一核心素養(yǎng)。挖掘古詩詞背后巨大的文化寶藏,是提升學生文化理解和傳承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古詩詞文化常識的教學
開展文化常識的教學,有助于學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有助于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傳承和理解民族傳統(tǒng)文化。譬如了解了重陽節(jié)登高團聚的風俗后就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杜甫《登高》中所體現的孤獨悲涼的心境。古詩詞中所包含的官職文化、婚姻文化、服飾文化、稱謂文化等也均是學生需要了解的文化常識。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下注釋、背景以及表達交流模塊中的相關內容或者課外資料延伸等來進行古詩詞文化常識的教學指導。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文化的興趣
實現文化傳承,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對于古詩詞文化的持續(xù)不斷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巧借“古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引發(fā)的古詩詞學習之風,來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和學習課內外優(yōu)秀的古詩詞,培養(yǎng)對于古典詩詞和詩詞文化的熱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加強對古典詩詞文化與當代文化建設關系的思考,踐行文化傳承,厚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素養(yǎng)。
[1]王榮生,李海林.語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論卷(1978-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
[2]維柯.新科學[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44.
[3]雅克·馬利坦.藝術與詩中的創(chuàng)造性直覺[M].北京:三聯書店,1991:38.
[4]高萬云.淺談修辭策略[J].修辭學習,2001(5).
(責任編輯:石修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