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經(jīng)典世界中的“管仲論相”

        2017-04-15 05:52:07張艷麗鞏曰國
        福建江夏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張艷麗,鞏曰國

        (1.2.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山東淄博,255000)

        經(jīng)典世界中的“管仲論相”

        張艷麗1,鞏曰國2

        (1.2.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山東淄博,255000)

        “管仲論相”的故事在戰(zhàn)國至秦漢諸子典籍中多有記載,各種思想流派從自身的學術角度對此事做出了定位和評價。分析對這一故事多個文本載體的記述形式,探索古代思想家們重構故事情節(jié)、挖掘故事意義的過程,可以看出其代表問題的普遍性,更可看出諸子學派的學術主張及思想特征。

        管仲論相;經(jīng)典故事;借鑒

        古代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些故事被反復提及,并進行層次區(qū)分、焦點轉化的再敘述,這類故事被稱為經(jīng)典世界中的人事物。[1]古代學者對這類故事進行演繹與創(chuàng)作,加以有深度的解讀和闡述,能夠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從而在傳承和塑造傳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a如陳少明的《“孔子厄于陳蔡”之后》(刊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陳璧生的《經(jīng)典世界里的“直躬證父”》(刊于《現(xiàn)代哲學》2008年第4期)、曾海軍的《“子在川上”之后——論經(jīng)典世界中的情感體驗》(刊于《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等。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其優(yōu)秀的人才思想廣為后人關注。b論著方面有任重的《管子及諸子研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年版)、戰(zhàn)化軍的《管仲評傳》(齊魯書社2001年版)、齊秀生的《舉賢尚功——齊國官制與用人思想研究》(齊魯書社2005年版)等。論文方面有耿相魁的《談管子的選才用人思想》(刊于《行政人事管理》1995年第3期)、吳雪玲的《〈管子〉人才思想簡析》(刊于《管子學刊》2001年第1期)、畢曉黎和張杰的《齊國的用人政策與齊國的興衰》,(刊于《管子學刊》2002年第1期)、賈繼海的《從〈管子〉一書和齊國的用人政策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性》(刊于《管子學刊》2004年第2期)等。管仲臨終前病榻論相一事,是其系統(tǒng)人才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管仲論相”的故事在不同時期受到諸子學者的關注,思想家紛紛從學派的命題和思想立場出發(fā),將其納入論著典籍之中,對此做出評價和引申。

        一、《管子》:故事的較早記載

        管仲論相故事的較早記載,當推《管子》。《管子》一書“非一人之筆,亦非一時之書,莫知誰所為”。[2]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想只是戰(zhàn)國時人收拾仲當時行事言語之類著之,并附以它書?!盵3]《管子》著書時間雖無定論,相對這一故事的其他文本來說,算是比較早的。

        《管子》曾有兩次提及管仲論相的故事。

        第一次出現(xiàn)在第二十六篇《戒》中,“戒”,戒止、勸戒,文中以故事形式,鋪張許多情節(jié),講述了管仲對齊桓公在治國、修身等各方面的勸戒。在臨終的時候,管仲對齊桓公的勸誡可謂全面而盡心,提出3個方面的諫言:指出齊國“相”的可供人選及緣由,不可忽視善處各諸侯國的關系,要求君主必須去除易牙、豎刁、開方等佞臣。[4]366這些都是管仲輔佐國君治理國家的重要政治思想體現(xiàn),其詳細內容如下:

        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諱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將安移之?”管仲未對?;腹唬骸磅U叔之為人何如?”管仲對曰:“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被腹唬骸叭粍t孰可?”管仲對曰:“隰朋可。朋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臣聞之,以德予人者謂之仁,以財予人者謂之良。以善勝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善養(yǎng)人者,未有不服人者也。于國有所不知政,于家有所不知事,必則朋乎!且朋之為人也,居其家不忘公門,居公門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舉齊國之幣,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公又問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猶能以國寧乎?”管仲對曰:“君請矍已乎?鮑叔牙之為人也好直,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寧戚之為人也能事,孫宿之為人也善言?!惫唬骸按怂淖诱?,其孰能一?人之上也。寡人并而臣之,則其不以國寧,何也?”對曰:“鮑叔之為人,好直而不能以國詘;賓胥無之為人也,好善而不能以國詘;寧戚之為人,能事而不能以足息;孫宿之為人,善言而不能以信默。臣聞之,消息盈虛,與百姓詘信,然后能以國寧勿已者,朋其可乎?朋之為人也,動必量力,舉必量技?!薄?/p>

        管仲又言曰:“東郭有狗嘊嘊,旦暮欲嚙,我枷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愛,安能愛君?君必去之?!惫唬骸爸Z?!惫茏佑盅栽唬骸氨惫泄穱B嘊,旦暮欲嚙,我枷而不使也。今夫豎刁,其身之不愛,焉能愛君?君必去之。”公曰:“諾。”管子又言曰:“西郭有狗嘊嘊,旦暮欲嚙,我枷而不使也。今夫衛(wèi)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將欲過其千乘也。君必去之?!被腹唬骸爸Z?!盵5]

        這一記載管仲臨終論相的版本比較全面,面對齊桓公的相任咨詢,管仲沒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由齊桓公提出備選人員,管仲否定了鮑叔牙、賓胥無、寧戚、孫宿,肯定隰朋,從而詳細列出相任的標準和條件。在摒除奸佞方面,管仲主動提出驅趕易牙、豎刁和衛(wèi)公子開方,以免除齊國后患。在選拔相的人才方面,管仲有破有立,可謂全面。作為一部記載管仲言行和思想的典籍,該篇還列述了齊桓公對管仲諫言的執(zhí)行情況,言明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臨終建議,落得相當不堪的下場。

        第二次管仲論相出現(xiàn)在《管子》第三十二篇《小稱》中。小稱,尹知章注:“稱,舉也。小舉其過,則當權而改之。”[4]433如此,則所謂“小稱”,即管仲略舉桓公之過,促使其改正之意。重點是管仲在病重的時候,規(guī)勸齊桓公遠易牙、豎刁、堂巫、衛(wèi)公子開方等小人。此皆有針對性的列舉其過,進行忠告。文中詳細記載了齊桓公疑惑管仲建議的正確性,終未執(zhí)行管仲的諫言,導致自身活活餓死、齊國內亂國勢一蹶不振的局面。該故事記述的重點,突出齊桓公的悔悟之心,得出國君“不終用賢”是導致一切惡果根源的結論。

        管仲論相故事在《管子》中兩個版本的記載,有極大的重復之處。清代學者吳汝綸指出:“此與《戒篇》重復,而此為詳?!泵鞔鷮W者朱長春推測說:“‘有病’以下,文掇拾附益,定非一篇。”[6]總的來看,管仲論相故事出現(xiàn)在《管子》中,目的是闡述管仲完善的治國思想,尤其是人才思想方面的理念?!豆茏印穼苤僬撓喙适碌挠涊d,基本包括了這一故事所涉及情節(jié)的3個要素:推薦隰朋做自己的繼承人、極力要求驅逐國君身邊的佞臣、齊桓公未聽勸諫而身死國衰。以后故事的文本,大致離不開這些情節(jié)的闡述、演繹和延伸。

        二、道家視野中的故事

        戰(zhàn)國初年的道家典籍《列子》,在《力命》篇中列述了管仲論相之事:

        管夷吾有病,小白問之,曰:“仲父之病疾矣,可不諱云。至于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夷吾曰:“公誰欲歟?”小白曰:“鮑叔牙可?!痹唬骸安豢?。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理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毙“自唬骸叭粍t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不叛,愧其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圣人;以財分人,謂之賢人。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者,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國有不聞也,其于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盵7]69-70

        列子是戰(zhàn)國初期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不求名利,清靜修道,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力命》篇所探討的主題是:在人的生活和事業(yè)中,成功與失敗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主要取決于“力”還是取決于“命”?[8]通過講述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故事,列子認為人做什么與不做什么,不是個人的意愿所能決定的,而是客觀事物自身內在的因素在起作用。列子將成敗的最后決定歸之于命運,把命運歸之于事物本身的自然而然。命運本不需要操縱者,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順應這種趨勢:“既謂之命,奈何有制之者邪?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7]67

        列子借用管仲病重論相的故事,意在闡述管仲推薦隰朋任相而沒有推薦鮑叔牙的理由,不是管仲內心重視隰朋而輕視鮑叔牙,而是情勢所迫不得不重視前者而輕視后者:“管夷吾非薄鮑叔也,不得不??;非厚隰朋也,不得不厚。厚之于始,或薄之于終;薄之于終,或厚之于始。厚薄之去來弗由我也?!盵7]70可見管仲并不是要輕視鮑叔牙,而是不得不輕視他;并不是要重視隰朋,而是不得不重視他。開始時重視,有可能后來要輕視;開始時輕視,有可能后來要重視。重視與輕視的變化,在于客觀環(huán)境,而并不由自身,東漢學者張湛認為“皆天理也”[7]70。

        莊子作為道家人物代表,吸納了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第二十四篇《徐無鬼》中: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云!至于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痹唬骸安豢?。其為人潔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將弗久矣!”公曰:“然則孰可?”對曰:“勿已,則隰朋可。其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以德分人謂之圣,以財分人謂之賢。以賢臨人,末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國有不聞也,其于家有不見也。勿已,則隰朋可?!盵9]

        “徐無鬼”是開篇的人名,全篇內容繁雜,夾帶少量的議論,由十余個各不相關的故事組成,中心議題并不明朗,但多數(shù)倡導“無為”思想。其中管仲病中薦相的故事,詳細描述了鮑叔牙和隰朋個性的特點對比,最終借推薦隰朋進而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認為,雖然單從個人品德而言,鮑叔牙是位清白廉正之人,但是在處世方面太過苛刻。如果鮑叔牙負責治理國家,可能上會約束國君,下會忤逆百姓。與之相反,隰朋在做事時,對上不趨炎附勢,對下不區(qū)別卑微,有自知之明又能憐憫不如自己的人。總之,隰朋對于國事一定不會事事聽聞,對于家庭也一定不事事看顧。鮑叔牙和隰朋兩相對比,管仲選擇了隰朋為接班人,這反應出管仲贊同隰朋的無為而治的做法,從而彰顯了莊子“無為”思想的成效。

        三、法家的角度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對戰(zhàn)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進行繼承總結,提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理論,注重功利考量。在闡述治國的策略時,韓非子指明君主與臣下都有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俄n非子·十過》中,韓非子指出君王經(jīng)常會犯十種過失,這些過失包括行小忠、顧小利、貪愎喜利、耽于女樂等,然后用相應歷史故事具體說明這種過失的危害性,借以警戒后世的統(tǒng)治者,避免重蹈亡國亡身的覆轍。

        在論述國君第八種過失“過而不聽于忠臣”時,韓非子以管仲論相做例子進行分析: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從而問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政安遷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問也。雖然,臣聞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試以心決之。”君曰:“鮑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惫唬骸叭粍t豎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妒而好內,豎刁自獖以為治內,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曰:“然則衛(wèi)公子開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齊衛(wèi)之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不歸見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親也,又能親君乎!”公曰:“然則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為君主味,君之所未嘗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蒸其子以為膳于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公曰:“然則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為人也,堅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堅中則足以為表,廉外則可以大任;少欲則能臨其眾,多信則能親鄰國。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10]51-52

        敘述這個故事的過程中,韓非子有著意修飾的細節(jié)。治國過程重在君臣之間的配合,在齊桓公提問委政何人時,管仲反問:“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試以心決之?!蓖怀龅氖蔷缄P系。從“忠”的角度來說,韓非子重在管仲對易牙、豎刁等奸佞之臣的防范。在故事結束時,韓非子強調齊桓公前世霸業(yè)與去世凄慘結局的鮮明對比。齊桓公不顧忠臣的諫言,一意孤行,最終身敗名裂,為天下人恥笑,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也是后世統(tǒng)治者所應值得借鑒之處。

        《韓非子》中還有一處重新解析管仲薦相的故事,出現(xiàn)在《難一》篇中。“難”,辯難,是韓非子對前人成說的一種反駁,所駁觀點都是基于對具體歷史故事的評價之上。在體例上,韓非子總是先引一段已有定論的歷史故事,然后由“或曰”引出自己的議論和觀點。在描述完管仲論相的故事后,韓非子發(fā)表評論:

        或曰:管仲所以見告桓公者,非有度者之言也。所以去豎刁、易牙者,以不愛其身,適君之欲也。曰:“不愛其身,安能愛君?”然則臣有盡死力以為其主者,管仲將弗用也。曰:“不愛其死力,安能愛君?”是欲君去忠臣也?!匈p者君見其功,有罰者君知其罪。見知不悖于前,賞罰不弊于后,安有不葬之患?管仲非明此言于桓公也,使去三子。故曰:管仲無度矣。[10]266-268

        韓非子認為,管仲臨終前勸誡齊桓公的言論是不符合法度的,并針對管仲對齊桓公的勸諫,逐條進行嚴詞反駁。管仲認為豎刁、易牙“不愛其身,安能愛君”?但臣子當中確實“有盡死力以為其主者”,清代學者王先慎解釋說:“盡死力亦不愛身也?!盵10]267若用管仲“不愛其身,度其不愛其君”的原則來推斷,那管仲不能為公子糾而死來推斷管仲不能為桓公而死,這樣管仲本人也在應當清除的范圍之內。這屬于儒家推己及人之愛的治國方式,是不可取的。圣明的君主會根據(jù)百姓的欲望設置爵祿來讓其立功,也會根據(jù)百姓的嫌惡施行刑罰來威懾他們,君臣相處即為“設民所欲以求其功”:“臣盡死力以與君市,君垂爵祿以與臣市?!盵10]267君主在治理國家當中,能夠做到賞罰分明,就不用擔心自己有死后不葬的禍患。管仲不明晰“慶賞信而刑罰必”的法律措施,也就不能阻止齊國重臣擅主的可悲結局。韓非子以此來宣揚法家的賞罰法律理念,引導國君執(zhí)行明確嚴厲的法律措施。

        四、雜家的評判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期秦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著作,對各家學說進行吸收和借鑒,目的即是綜合各派學說的優(yōu)勢,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進行思想指導,并期望實現(xiàn)長治久安。《呂氏春秋·貴公》轉述管仲論相故事: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惫苤倬粗Z,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薄拔鹨?,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國也,有不聞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盵11]8-9

        《貴公》篇的目的在于闡述和分析君主治國、治天下“必先公”的道理。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和天下時,只有做到“公”,才能實現(xiàn)“天下平”和“天下公”,才能把國家治理得安定有序。而于此處記載管仲論相的故事,作者意在表明,相是一個國家的高級官員,人員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個人不能囿于自己的偏私而影響整個國家。管仲秉持“公”心,沒有舉薦與自己私人關系密切的鮑叔牙,而把隰朋作為繼任者的人選。

        此外,《呂氏春秋·知接》對這個故事進行了解讀: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將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齊鄙人有諺曰:‘居者無載,行者無埋?!癯紝⒂羞h行,胡可以問?”桓公曰:“愿仲父之無讓也?!惫苤賹υ唬骸霸妇h易牙、豎刀、常之巫、衛(wèi)公子啟方?!惫唬骸耙籽琅肫渥右糟还讶耍q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于君?”公又曰:“豎刀自宮以近寡人,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將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審于死生,能去苛病,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將以此無不為也?!惫衷唬骸靶l(wèi)公子啟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歸哭,猶尚可疑邪?”管仲對曰:“人之情非不愛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將何有于君?”公曰:“諾?!薄瞬蛔渎牴苤僦砸??;腹禽p難而惡管子也,無由接見也。無由接,固卻其忠信,而愛其所尊貴也。[11]184-186

        《先識覽》主要論述賢者洞察世事之事,“先見其化而已動”[11]183,從而闡述君主尊賢、任賢的道理,各篇多以歷史故事加以佐證。《知接》篇發(fā)揮“智者,其所能接遠也”[11]184的主旨,指出智者能夠預見未來,知道以后發(fā)生的事情;愚者不能預見未來,即便是告訴了他以后的事,他也不會相信。通過引用管仲臨終建議驅逐佞臣的故事,著者力證齊桓公沒有接受管仲的意見而導致死后的悲劇,這是統(tǒng)治者應該引以為戒的事情。齊桓公不是厭惡管仲本人,更不是輕視災難,而是他的智力無法達到預見事物將來發(fā)展變化的程度。智力無法達到預知的程度,齊桓公當然就不會真心實意接受管仲的忠諫之言。

        五、漢代的發(fā)揮

        管仲論相的故事在諸子典籍中多有記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編著光照后世的《史記》時,也把這一事件載入史冊?!妒酚洝R太公世家》曰:

        (桓公四十一年)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惫唬骸耙籽廊绾危俊睂υ唬骸皻⒆右赃m君,非人情,不可?!惫唬骸伴_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惫唬骸柏Q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惫苤偎溃腹挥霉苤傺?,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12]1492

        “世家”是《史記》中記載侯王家世的傳記,《齊太公世家》位列世家第二,主要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氏齊國600多年的興衰史。其中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首霸之功,在位長達43年,故對他的記載比較詳細。司馬遷把管仲薦相這一故事進行了取舍,重點放在管仲建議驅逐易牙、豎刁、開方三佞臣方面,并詳細記載了齊桓公病重及死后五子爭位的混亂局面,而對管仲推薦隰朋卻只字未提,僅用“是歲,管仲、隰朋皆卒”[12]1492表示二者的相位繼承關系??梢姡抉R遷在處理這部分史事時,更想為后人提供歷史借鑒,故于此處著墨甚多。

        到了西漢末年,學者劉向根據(jù)皇家藏書和民間存有的圖籍編成《說苑》一書,選編一些先秦到西漢時的傳說和歷史故事,借以闡述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其編書目的是研究歷代治亂之道,希望劉漢皇帝重道、尊賢、貴德、聽諫等,以解決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鞏固劉氏政權,重振劉氏雄風,阻遏外戚、宦官篡權的陰謀。

        《說苑》的第十三卷《權謀》篇中,劉向征引了管仲論相這一故事:

        管仲有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若棄寡人,豎刁可使從政乎?”對曰:“不可!豎刁自刑以求入君,其身之忍,將何有于君?!惫唬骸叭粍t易牙可乎?”對曰:“易牙解其子以食君,其子之忍,將何有于君。若用之,必為諸侯笑。”及桓公歿,豎刁、易牙乃作難,桓公死六十日,蟲出于戶而不收。[13]357-358

        開篇之處,作者闡述了“權謀”的概念、做法和功用,指出這是圣明君主應該具有的品質:“圣王之舉事,必先諦之于謀慮,而后考之于蓍龜。”[13]345圣明的帝王做事情,一定要首先從謀略上仔細思慮。作為一個擅長權謀的人,要詳察忠誠與奸詐的本原,并以此立身處世:“知命知事而能于權謀者,必察誠詐之原,而以處身焉。則是亦權謀之術也?!蹦切┲腔鄣娜俗鍪虑?,由于注重預先防備,唯恐考慮不周,做事不會受挫折:“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盵13]346對于劉氏統(tǒng)治者來說,齊桓公的做法深以為戒,正是因為沒有接納管仲正直的諫議,沒有分辨清楚忠誠和奸詐的本質,最終導致國衰身死的悲劇。

        六、余論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流傳的一些經(jīng)典故事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會不斷出現(xiàn)講述和重新解讀。不同學派的精英代表根據(jù)思想立場和社會需求,對這些故事添加一些細節(jié)和場景,提出不同的評價體系,以期承載新的情感和思想內容。直接記述或點評管仲論相故事的典籍,主要有法家的《管子》《韓非子》,道家的《列子》《莊子》,雜家的《呂氏春秋》,正統(tǒng)的史書《史記》,及內容龐雜、糅合各家思想的《說苑》等。對管仲論相故事的講述,因受學者的興趣點、分析角度及信息完整性的影響,各個版本有所差別。《管子》重在闡述管仲治國思想中人才觀念的系統(tǒng)性,《韓非子》則分析出君臣之間的相處之道?!读凶印氛J為做事情要順應客觀形勢,《莊子》重申“無為而治”的理念。《呂氏春秋》落筆于賢者的高明預見性,《史記》是一種比較接近史實的描述,而《說苑》意在證明圣明國君做事權謀的重要性。

        先秦至西漢時期,各家學派對管仲論相故事進行轉載并詳細闡述,由此可見這個故事極具流傳性。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無論是禮崩樂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是封建一統(tǒng)的王朝時期,管仲論相的故事能夠吸引各派思想家的注意。學者們以此為切入點,從不同角度把這一故事進行分析闡述。這一故事的魅力,不在于它提供某種一致同意的價值取向,而在于它呈現(xiàn)出多種闡析的可能性,這是激發(fā)后人持續(xù)思考的不斷泉源。[14]

        [1] 陳少明.經(jīng)典世界中的人、事、物——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05,(5): 57.

        [2]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下)[M].北京:中華書局,1977:663.

        [3] 黎靖德.朱子語類[M].長沙:岳麓書社,1997:3252.

        [4] 趙守正.管子通解[M].北京:北京經(jīng)濟學院出版社,1989.

        [5] 趙守正.管子注譯[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59-260.

        [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1.

        [7] 張湛.諸子集成·列子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4.

        [8] 王德有.列子御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314.

        [9] 郭慶藩.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844-845.

        [10] 王先慎.諸子集成·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54.

        [11] 高誘.諸子集成·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1954.

        [12]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 劉向.說苑疏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14] 陳少明.什么是思想史事件[J].江蘇社會科學,2007,(1):11.

        Guanzhong Commentting on the Prime Ministers in the Classical World

        ZHANG Yan-li1,GONG Yue-guo2
        (1.2.Qi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255000,China)

        The story of Guanzhong commentting on the Prime Ministers was recorded by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during Warring Dynasty to Qin and Han Dynasty.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evaluated on the story from their own academic angle .We can analysis the description forms of this story,to explore the ancient thinkers reconstructing the story,and 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ory.We also can make out the universality of its representative problems,and summarize the academic ideas and characteristics thoughts of other schools.

        commenting on the prime ministers;the classical story;use for reference

        B2

        A

        2095-2082(2017)05-0079-08

        2017-06-14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17CLSJ03);山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17RA071)

        1.張艷麗(1978—),女,山東金鄉(xiāng)人,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史學碩士;

        2.鞏曰國(1971—),男,山東桓臺人,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院教授,文獻學博士。

        (責任編輯 王 瓏)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AV| 国产精品第一二三区久久|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成人白浆超碰人人人人| 国内无遮码无码| 色老板在线免费观看视频日麻批| 综合色免费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精华液网站w| 欧美日韩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av91在线播放| 蜜桃传媒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亚州综合激情另类久久久| 国产一级黄色av影片| 亚洲熟女少妇精品综合| 欧美亚洲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国产在线| 蜜桃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性色视频加勒比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国产成人美女AV| 日韩产的人妻av在线网|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高清精品50路|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91视频香蕉| 午夜日本理论片最新片|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 白色白色白色在线观看视频 | 玩弄人妻少妇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第一集| 性色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久久久免费高清|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曰本女人与公拘交酡| 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精品一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