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銀玲
摘要:日本在發(fā)展之后,一直在吸收他國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形式,從而日本的文化藝術一直在改進和繼承,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傳統(tǒng)的藝術,屬于戲曲類別,現(xiàn)在已經被評為了文化遺產,各國人員都對其有很大的興趣。無論是歌舞伎表演人員的妝容、服飾,還是表演內容各個方面,都有很高的藝術性質,明確這些方面,對于了解日本的文化、學習日本的語言等,都有正面的影響,所以本文將對日本獨有的歌舞伎進行研究,著重于藝術文化這個方面,希望為相應人員學習或者是工作需要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關鍵詞:日本;歌舞伎文化;藝術
前言
日本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對其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大力發(fā)展,并不斷影響著每一個國民,每一個人民都懷有尊敬的情懷,所以日本的各類別文化,都一直保留至今,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歌舞伎這種藝術形式,從開始出現(xiàn)那一天起,歌舞伎表演中,都是針對于普通人的事情,或者是努力之后的喜悅,或者是悲苦的故事,還有一些是通過幽默的方法,表達出普通人的無奈,作為日本傳統(tǒng)層面上的藝術,具有獨特的文藝藝術性質,在這些方面予以研究,對學習日本的文化、語言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的正面影響,也可以如何繼續(xù)保留歌舞伎并且推動其發(fā)展,予以有價值的資料。
一、日本的歌舞伎的發(fā)展
第一,歌舞伎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藝術層面形式,到今天為止,已經發(fā)展了四百多年,根據(jù)對相應資料的查閱,發(fā)現(xiàn)對于歌舞伎是如何產生的,答案不是一致的,那么相應研究人員或者是從業(yè)人員,比較認可這是由一個以跳舞為生的江戶時期女子發(fā)明的,她利用音樂,來當做舞蹈的伴奏曲,在音樂播放的過程中進行演繹,無論是動作還是面部的表情,都給人美的感覺,從而也可以獲得比較高加強的勞金,因為這一個方面,其他跳舞、唱歌等工作的人員,開始學習起來,并且不斷進行內容的改變和豐富,歌舞伎成為了日本特有的表演;第二,在歌舞伎發(fā)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阻隔,因為日本的古代也是具有級別分類的,條件富余的人們,將歌舞伎表演人員進行了分類,底層的人員在那個時候會被要求從事肉體買賣,所以日本天皇規(guī)定女子不能進行唱歌、跳舞相應的演出,所以歌舞伎有了巨大的改變,男性成為了表演人員,但是肉體交易也沒有被禁止,因為這些男性人員也都是非常英俊標致的,他們表演的時候,是女子的裝扮,所以也容易發(fā)現(xiàn)違背道德的事情,之后就開始規(guī)定未成年的男性不能進行歌舞工作[1]。但是,歌舞伎一直以相同的方法來進行表演,不久就進入了非常艱難地存活階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一位作家將其他形式的戲劇與歌舞伎進行了結合,明治維新之后,又加入了國外藝術中一些因素,歌舞伎的內容予以了擴展,因為日本之外,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自己國家獨特的戲劇,所以日本的首相開始重視自己特有的歌舞伎,不再推出限制其繼續(xù)發(fā)展相應的文件,然后歌舞伎就一直在不斷地發(fā)展[2]。
二、歌舞伎自身具有獨特的文化藝術方面性質
(一)演出的樣式具有多樣性質
明確了歌舞伎發(fā)展之后,我們就可以了解,這種表演樣式自身,每一個方面都有文化藝術方面的性質,而最為主要的就是演出樣式的內容,多樣性藝術性質非常明顯。一方面,歌舞伎的演出樣式,包括跳舞、背景音樂、獨白,三個主要方面進行結合,共同來進行表演,這種藝術的樣式進行細化的話,可以分為十二個細目,這就足以表現(xiàn)出來演出樣式的多樣性質;第二,因為現(xiàn)在的歌舞伎,就是由男性來擔當表演人員,即便男性用變聲的方式來模擬女子聲音,用動作來模仿女子的優(yōu)美,自身男性的特性是不能全部掩蓋的,所以在進行演出的時候,可以進行多種樣式的樣式,這些人員可以唱歌、雜耍、跳舞、進行武藝展示等,而且因為男性的體力非常好,所以表演的時候,這些樣式可以自由地進行轉變[3]。
(二)人們看重歌舞伎的表演人員
因為歌舞伎在日本人們心中,有著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更加看重歌舞伎的表演人員,主要的表現(xiàn)就是人們并不會表達類似“我去看演出”、“去看一場歌舞伎”等語言,也不會說出某一演出的劇目名字,而是會說去看某一位表演人員的名字,或者說是劇目中角色的名字[4]。這是一種非常至極的態(tài)度,從而變成日本人們一種至極的習慣,所以這就直接導致表演人員,會為了不讓觀看人們失望,而且表演人員也會認為自己才是最主要的,所以無論是穿著方面,還是自身的形象,甚至是表演場所的舞美,都要以表現(xiàn)出表演人員為主。所以歌舞伎的表演人員,大多數(shù)都是自己編輯劇情,然后自己設計怎樣表演,劇情中的內容更容易被表現(xiàn)出來,從而觀看人員可以會在短時間內,就被帶入特定的情節(jié)[5]。
(三)傳統(tǒng)層面的歌舞伎藝術沒有改變
上一點中已經提到,觀看歌舞伎的人們主要看中表演人員,這樣的藝術特點,使表演之中,所有的是事項都有表演人員負責,感情、動作等方面,根據(jù)內容進行轉變,而這些也就是歌舞伎自身的文化藝術層面[6]。到現(xiàn)在為止,還是沒有發(fā)生變化的,但是總體上沒有變化,具體的方法或者是著重點的不同,使歌舞伎也有非常多的派別,像我國京劇有非常多的派別一樣。但是與我國的戲曲和國外的歌劇、音樂劇等不同的是,歌舞伎這種藝術層面的事項,或者說是特點,不改變的具體表現(xiàn)是不發(fā)生任何的變化,而不是只遵循特定的原則或者是臺詞等就可以,正是這種不改變,我們今天才能夠看到歌舞伎這種表演,它與以前的表演,除了表演人員變化之外,其余的都沒有改變,保留和傳承的性質非常強[7]。
(四)表演位置與觀看位置的合體性質
歌舞伎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上面三點文化藝術層面的性質,就必須讓觀看的人,近距離地進行感受,就必須將表演位置與觀看的位置進行合體,也就是不區(qū)分臺上和臺下,這種舞臺被稱為花道舞臺和羅漢舞臺[8]。前一個表演區(qū)域的建造是將表演的區(qū)域進行T字型設計,穿插到觀看人們的座位中,后一個表演區(qū)域的建造是將一個平面分為表演位置和觀看位置,中間由布簾遮住,開始表演之后,布簾升起,則表演人員和觀看人員就進行了合體[9]。
(五)演出過程講究節(jié)令
在歌舞伎的表演中,節(jié)令的分別非常大,編輯劇情的人員,將特定的劇情防放與不同的節(jié)令之中,每一個節(jié)令,都有固定的裝飾,如《假名手本忠臣藏》是由真實的實踐改寫,主要講解一個忠義之人的事情,這是一部冬天節(jié)令的劇目,表演人員穿著就是日本冬季的和服[10]。
三、歌舞伎表演人員裝扮的文化藝術
那么明確了歌舞伎藝術方面的性質,我們對其就可以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么其文化藝術的內涵中,裝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是日本固有的特色,通過特定的裝扮,表演不同的情節(jié),這與我國京劇中臉譜非常的類似,日本的發(fā)展的過程中,借鑒了我國唐朝女性妝容和服裝的特定,那么歌舞伎表演人員的裝扮非常有文化藝術的特定和價值[11]。
(一)在穿著方面的文化藝術
在穿著方面,歌舞伎表演人員總體上的就是日本的民族服裝,但是從文化藝術層面來看,對其研究,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歌舞伎。因為歌舞伎的表演人員都是男性,所以他們需要打扮成女子的形象,穿著和服,那么不同的劇目、不同的人物地位、不同的劇情,穿著都是不同的,如皇室貴族的穿著材料好,如揚卷,氛圍外層、中間層和內層,每一層的花紋非常精細,而如果扮演普通的百姓,就穿著麻布制成的服裝,上面基本上都是沒有花紋,如《鳴神不動北山桜》之中,主要人物是一個詼諧的和尚,所以穿著“抽線變裝”,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出這個人的酒肉形象、生氣的特點,而《義經千本櫻》之中,其中的主要演員是狐貍的角色,他們裝成人的模樣,服裝比較夸張,其中有一個他們在表明自己身份的時候,快速地變裝,變成了狐貍的形象[12]。那么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了,表演人員會變換自己的服裝,這是歌舞伎最明顯的一個文化藝術表現(xiàn),因為其他的戲曲類別,在表演的時候現(xiàn)場換裝,主要就是為了使劇情更能夠讓人們理解,正因為不同的服裝代表的都是不同的信息,善良、邪惡、妖嬈等角色,服裝都是不同的。
(二)在妝容方面的文化藝術
那么在歌舞伎表演人員的妝容方面,也具有非常好的文化藝術層面價值。一方面,在頭發(fā)方面,表演人員如果扮演女子,則需要佩戴假發(fā),而根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日本供男子佩戴的假發(fā),一共有50余種,它們互相之間有非常大差別,主要的區(qū)別就是發(fā)髻的數(shù)量,分為3、5、7三個類別,一般得體的人物形象,都會用比較整齊的假發(fā),精細梳理,而對于比較邪惡的人物形象來說,或者是鬼神、乞丐等,一般都是比較凌亂的發(fā)型,而且每一頂假發(fā)做工都是非常精密的,而且如果劇情發(fā)生的變化,具體的著裝變化之后,發(fā)型也會隨著變化;另一方面,在妝容方面,與日本傳統(tǒng)的妝容非常得類似,主要運用的色彩就是白色和紅色,與京劇非常類似,也是有臉譜區(qū)別,表演人員以白色打底,用紅色畫出不同的線條,以區(qū)別任務的性格、身份等,將眼睛吊起變成鳳眼形狀,狹長、靈動[13]。
四、關于歌舞伎這種文化藝術日后如何繼續(xù)發(fā)展的幾點思考
日本國的歌舞伎,雖然還在進行頻繁的演出,但是在新世紀開始,就已經不再那么繁榮,但是這種藝術并不會消失,但是推動其繼續(xù)發(fā)展,需要相應人員進行仔細的思考[14]。一方面,日本的領導人員,要注意到歌舞伎這種自己國家特有的藝術,制定相應的政策,對其予以保護,而且要舉辦合適的活動,可以進行比賽,讓人們重新認識歌舞伎;另一方面,對于歌舞伎的表演人員來說,要注意保留傳統(tǒng)的劇目,適當?shù)赜枰愿淖?,并且要注意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編輯新的劇目,使表演更具有時代的特色,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將傳統(tǒng)層面的精華和現(xiàn)代的先進進行結合,讓他們更加對歌舞伎感興趣[15]。那么對于日本普通人來說,要有愛國的想法,重視培養(yǎng)自身的品質,學會欣賞歌舞伎,使歌舞伎不會成為”展覽品“,而是每天都在演出和創(chuàng)新。
五、結語
總之,日本國的歌舞伎,是國家傳統(tǒng)的文化,也被選定為無形的文化藝術資產,日本國人員對其不斷地保留,實現(xiàn)了繼承的目標,而對于學習日本語言或者教育人員,尤其是對于戲曲專業(yè)來說,明確其具體的文化藝術層面特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對于歌舞伎來說,具體的發(fā)展雖然曾經有過困難,經過表演人員的努力,仍然實現(xiàn)了零缺陷地保留。
【參考文獻】
[1]成立.In fluenceon Local Enterprise Cul tural Development Caused by Culture Difference so Euro-America and Japanese[J].海外英語,2015(22):215-216.
[2]李莉薇,林曉虹.論新編潮劇《德政碑》對日本歌舞伎旋轉舞臺的借鑒與再創(chuàng)造[J].晉中學院學報,2016(01):24-31.
[3]李玲.從功法、行當和家系角度考察日本歌舞伎女形表演藝術的傳承[J].戲劇藝術,2016(02):74-86.
[4]朱琴.論元祿時代歌舞伎領域的“明星制造”——以初代市川團十郎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4(12):86-87.
[5]袁宙飛.藝術教育柔性對外文化傳播的魅力與啟示——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qū)日本館藝術課程為例[J].藝術百家,2015(02):186-191.
[6]劉岳兵.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種粗線條的學術史漫談[J].日本學刊,2015(02):128-158.
[7]MingXU.ImplicationsofJapaneseCultureforCulturalConstructionofChineseAgriculturalEnterprises[J].AsianAgriculturalResearch,2015(06):90-93.
[8]馬小蕓.再現(xiàn)繆斯——淺論日本女性音樂發(fā)展的歷史軌跡[J].人民音樂,2015(08):72-75.
[9]莊焰.讀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說》——兼談日本文學史敘述傳統(tǒng)[J].外國文學,2015(04):40-47+157.
[10]莫文沁.解讀歌舞伎《忠臣藏》中“情義”的束縛[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5(07):6-8.
[11]樊天.中國京劇與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比較研究——以“男旦”和“女形”為中心[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4(01):154-155.
[12]王丹,趙倩.由日本歌舞伎劇“勸進賬”探析日本國民道德精神中“忠義”的內涵[J].戲劇文學,2014(05):61-64.
[13]彭琳,趙智聰.“心意傳承”與“模型傳承”——文化景觀中非物質文化要素保護的日本模式借鑒[J].中國園林,2014(04):67-70.
[14]祝涵君.京劇和歌舞伎的比較與分析[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3(22):239+241.
[15]李依含.踏歌與中日文化交流——兼論日本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與改造[J].河北學刊,2012(05):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