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紅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上海 201209)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親和的理論基礎與基本要求*
王道紅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上海 201209)
思政課的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通過營造和諧、親近的教學氛圍而完成教學活動的一種力量。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學語言的親和是決定思政課是否具有親和力的關鍵。思政課教學語言親和,有著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思政課教學語言親和,要求語言結構的學理性、語言表達的通俗性和語言溝通的平等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親和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系統(tǒng)闡明了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對高校思政課,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通過思政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的要求。
思政課的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通過營造和諧、親近的教學氛圍而完成教學活動的一種力量。廣義上,思政課的親和力包括教師的親和力、教學內容的親和力、教學手段與方式的親和力等方面。狹義上,由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學內容的組織者、教學手段與方法的掌控者,思政課的親和力主要指教師的親和力。教師對學生的情感與態(tài)度、教學體態(tài)(如眼神、微笑、手勢等)以及教學語言等,都是教師親和力的組成部分。其中,教師教學語言的親和是決定思政課是否具有親和力的關鍵。
思政課的教學語言親和,有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一)主體性——教學語言親和的哲學基礎
“人”是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課教學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要將受教育對象作為“人”進行教育。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活動主體,人的主體性不僅表現(xiàn)在“他們對自然界的一定關系”中,而且表現(xiàn)在“勞動主體相互間的一定關系”中[1]。勞動主體相互間的一定關系,體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與接受教育的主體。因此,思政課教學,要認識到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與學生“任何一方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揮,也就意味著另一方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反映和實現(xiàn)”[2]29。而教學語言親和,正是師生互相尊重的前提與必要條件。只有教學語言具有親和力,才能使學生在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同時受到“激勵、鼓舞、指導、忠告和建議”,進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與體驗,受到精神的教育”[3]。
(二)主動性——教學語言親和的教育學基礎
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盵4]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生變化,教育活動中教育者所期望的是受教育者努力學習,將人類已有的各種經驗也即知識轉化為個人的品質和能力,體現(xiàn)教育者所理解的社會要求。教育者的期望,只有落實到受教育者的主動行為才會產生結果。因此,教育者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充分調動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與其他專業(yè)課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不同,思政課的教學不能只停留于傳授知識,而在于通過知識的傳授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最終只能通過教育對象的接受活動來完成和實現(xiàn)。離開了受教育者主動性的發(fā)揮,就不能使受教育者受到真正的教育,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教學語言親和,有利于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學習與吸收,堅定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與信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發(fā)展性——教學語言親和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二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的任務就在于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著眼,為學生提供帶有適當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超越“最近發(fā)展區(qū)”而達到下一發(fā)展階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fā)展區(qū)”的發(fā)展。
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看,教育者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遞給受教育者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未結束,它還要在此基礎上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與政治觀點,并由此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思政課的教學,要最終落腳到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及行為的養(yǎng)成,就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規(guī)律,在教學內容的編排及其講授過程中,以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作為起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升。如果教學語言脫離學生實際發(fā)展水平,遠離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就會因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而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思政課的教學語言親和,要求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通過教學語言表達讓學生對內容更易理解、形式更易接受,從而順利完成教學活動,達到思政課的教育目的。
(一)語言結構的學理性
思政課語言結構的學理性,既是由思政課的性質與任務所決定,也符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首先,高校思政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與中小學思想政治課不同,高校思政課的特點在于它的理論性。思政課的基本任務,在于通過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中,對高校思政課明確提出了“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教育,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的要求?!爸挥芯邆漭^高的理論性,高校思政課才可能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盵5]其次,大學生是具有邏輯思維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的學習群體,教師在課堂中運用系統(tǒng)、規(guī)范、嚴謹?shù)睦碚撜Z言更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求,也因此更能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思政課通過系統(tǒng)論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與意識形態(tài)性,充分展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展示其學術性和理論品位吸引學生,更能得到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知、理解與認同。
在認識與實踐上,要警惕對思政課理論性教學語言運用的有關誤區(qū)。認識方面,有觀點認為,重視理論會使課堂變得枯燥、死板和僵化。事實上,思政課理論的邏輯性與深刻性,正是思政課能夠對學生產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6]。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徹底性,展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思政課對大學生的親和力,來源于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理論性語言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進行解讀,用理論的邏輯性吸引人,用理論的徹底性說服人,用理論及其實踐的最新成果感染人。實踐方面,要防止因過于迎合學生需求而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的娛樂化傾向。個別教師為迎合學生,刻意追求語言時尚化。思政課課堂教學的娛樂化,語言表達的過分時尚化,脫離了思政課的本質要求,淡化了思政課程的說理性與教育性,其結果,不僅不能促進學生的認知及身心發(fā)展,反而使課堂教學對學生失去親和力。
思政課語言結構的學理性,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5月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各個領域,涉及歷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科技、軍事、黨建各個方面,不下大氣力、不下苦功夫是難以掌握真諦、融會貫通的?!痹谌珖咝K枷胝喂ぷ鲿h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睘榇?,思政課教師首先必須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講準、講深、講透,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展示出理論的“歷史穿透力”“邏輯思辨力”“理論說服力”和“實踐的引導力”[7]。在課堂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向學生清楚解析課程涉及的基本概念、重要范疇與內在屬性,深入分析課程的核心理論,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把理論知識講清楚、學生系統(tǒng)掌握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能力提升和素質養(yǎng)成的目標[8]。
(二)語言表達的通俗性
思政課教學語言的運用,理論性是基礎。大學生是否通過學習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是衡量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思政課課堂教學更需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切實把握在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定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
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與教師個人關系良好,教師課堂教學語言平易,但學生仍不愿融入課堂。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主要是學生對教學內容難以產生興趣,并進而形成對教師教學語言的疏離。一種情況是,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因過于抽象與晦澀從而造成了大學生學習理論的困難;另一種情況是,思政課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在學習中難以產生個人體驗。理論的枯燥與內容脫離學生生活,使教學語言對大學生失去了親和力,造成了大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表達的通俗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
首先,思政課教學語言要注重通過實踐闡釋理論。馬克思主義源于科學的社會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遠離生活、脫離實踐的空洞的理論,而是深深植根實踐、服務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必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人類實踐和科學的發(fā)展而不斷地得到充實、豐富和發(fā)展。思政課教師的任務,就是將教材中高度概括、凝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實踐進行還原,用鮮活生動的話語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用反映時代特色的話語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與干巴的說教。
其次,思政課教學語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思政課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大學生接受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那種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是空洞的語言,是處于“虛幻的‘彼岸世界’” 的語言,這樣的語言,不能為大學生提出真問題,不能給他們的生活提供合乎實際的指導[9]。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思政課教學的內容與國家社會發(fā)展需要、與學生個人需要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才會接受、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傳遞的信息,才會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應當結合時代發(fā)展與學生發(fā)展需求,以反映時代發(fā)展的、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語言回應學生關切的問題。中宣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教社科〔2008〕5號)對教師教學提出“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多用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新穎活潑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啟發(fā)學生思考,把科學理論講清楚、說明白”的要求。為此,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結合學生身邊的具體事例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進行解讀,讓學生愿意聽;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解答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喜歡聽;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風格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讓教學語言對學生產生親和力。
(三)語言溝通的平等性
思政課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育者,要根據(jù)一定階級和政黨的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容易將學生置于單純受教育的被動地位,從而與學生形成一種不平等關系。這種不平等,體現(xiàn)在教學語言上,就是教師憑借其“知識話語權”“權威話語權”“經驗話語權”和“成人話語權”[10]在教學中處于話語霸權的地位,通過“我說你聽”的形式剝奪學生的話語權,影響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并導致學生對思政課失去興趣。
思政課教學的本質是育人,教學活動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師生之間的精神交往活動。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是作為完整的人而相遇,二者之間不只是‘授—受’的關系,更是思想、心智的碰撞”[2]107。只有在師生之間以及學生相互之間的交往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才能彼此相互承認、理解和接納,教育雙方才能彼此走進對方的世界,思政課才能順利完成教學活動與實現(xiàn)教育目標。這就必然要求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運用平等性的教學語言,讓師生在平等的交流與對話中完成教學活動。
首先,教師的教學語言要以理服人?!八枷胝喂ぷ髡呤峭ㄟ^自己的實踐活動把國家意志貫徹到對象中去的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社會要求和國家意志傳遞給受教育者”[11]。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文明的傳播者”的高校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好講授的方法,把黨的方針政策講深、講透、講明白。教師如果把自己置于一種權威地位,對學生采取居高臨下式的教學,勢必會拉大與學生的距離,進而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知與認同。因此,教師應當擺事實、講道理,將說教式的語言轉換為說服式的語言,在課堂上做到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其次,教師要建立與學生的平等對話關系。思政課的目的,最終落腳到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上,思政課要把完善自我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并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作為其主要目標和出發(fā)點。一方面,在教育環(huán)境由封閉轉為開放與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傳統(tǒng)主客體的師生關系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需要以培育和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為前提。只有在師生平等的主體間交往中,教育雙方間的認識與被認識、控制與被控制關系才能變?yōu)槠降冉煌蛯υ掙P系,師與生才能從分離的狀態(tài)走向統(tǒng)一,教育雙方才能彼此走進對方的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實現(xiàn)其成人的目標[2]106-107。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因此,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行師生之間的主體間交往,在教學語言的運用上,應當體現(xiàn)出教師與學生的話語平等性,使師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狀態(tài)中學習,通過相互的交流、協(xié)商、探討、合作與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與道德品質。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6.
[2] 居峰.高校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3] 金生鈜.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29.
[4] 卡爾·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
[5] 曾狄.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性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46.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 趙中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角色定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6(8):17.
[8] 曹洪軍.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J].思想理論教育,2016(5):68.
[9] 程東旺.話語權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創(chuàng)新研究[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6(6):91.
[10] 于忠海.教師教育的機理:與學生共生[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252.
[11] 王立仁,姚菁菁.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解讀[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116.
[12]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編寫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6.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the Language Affinity in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WANG Daohong
(Teaching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ShanghaiPolytechnicUniversity,Shanghai201209,China)
The affinity of the 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means a power which helps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through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teaching atmosphere.The affinity language of for teaching is the key factor of the affinity of the course, and it h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he affinity of the language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requires the technicality in the language structure, popularity in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equality in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language for teaching;affinity
*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校基金項目“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親和力研究”( EGD17XQD32)之階段性成果。
2017-05-19
王道紅(1966-),男,四川西充人,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教師,博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8.014
G642
A
1008-6285(2017)08-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