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晶,薛宇龍,朱方長
(湖南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習近平治國理政新理念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淵源研究
秦 晶,薛宇龍,朱方長*
(湖南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習近平總書記有深厚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功底,他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與力量,把古人的治理智慧運用于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借鑒古人“民為邦本”“與時偕行”“道法者治”“激濁揚清”“貴和尚中”等思想精華,并將這些智慧應用到新時代的治國理政中。
習近平;治國理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正如馮友蘭先生在談到中國文化時說“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中華文化是在全世界文明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正是因為它強大的基因和優(yōu)秀的思想,才會被不斷地選擇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大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習近平熱衷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高度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喜歡閱讀傳統(tǒng)文化著作。因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堅持不懈地學習,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很深,在講話中總能根據不同的講話主題,恰當地引用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典來表述他的觀點。習近平指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盵1]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習近平年輕時在農村插過隊,從此就與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從大隊支書到總書記,他的心中始終裝著人民。 2012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2]4他在這次講話中,19次提到“人民”二字,可見其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人民常常被比作載舟之水,覆舟之力。因此,對于執(zhí)政黨來說,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非常重要。
中國古代思想家強調民本?!渡袝の遄又琛诽岢隽恕懊駷榘畋?,本固邦寧”。儒家思想中的“民貴君輕”“君舟民水”等都體現(xiàn)了重民的思想。習近平引用管子《管子·牧民·四順》中的“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意在說明民心與執(zhí)政相輔相成的關系,強調黨要以人民群眾利益為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習近平深切感受到人民的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等。這一切從根本上說就是努力讓人民更好地生活。習近平在多次講話中引用于謙《詠煤炭》中“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要求各級干部要心系百姓。心無百姓莫為官,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他十分關心民生問題,強調百姓事無小事,民生小事就是國家大事。對老百姓來說,身邊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如果這些小事不解決,就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為此,社會治理者要讓群眾安居樂業(yè),就要努力辦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小事。習近平引用鄭板橋一首題畫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睆娬{基層干部的作用,基層人員要知道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小官要有大作用,要心系百姓,深入群眾,體察民情,憂民之所憂。他說,封建時代官吏尚且有這樣的認識,今天我們的共產黨人應該比這個境界高得多。表達了他對廣大領導干部的信任和希冀。
當前,世界經濟在發(fā)展中存在很多不穩(wěn)定、不確定性因素,國內外環(huán)境也都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期,面對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艱巨的發(fā)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創(chuàng)新驅動。習近平連續(xù)五年在上海談到創(chuàng)新,他指出,在以往經濟發(fā)展中,我國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是不可持續(xù)的,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chuàng)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guī)模驅動發(fā)展為主向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為主的轉變上。”[2]120
對于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中國人很早就有深刻的認識?!对娊洝防镎f“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韓非子》中說“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習近平十分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他在談及創(chuàng)新問題時,多次引用《禮記·大學》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話是商朝開國君王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言。原義是指每天洗澡去除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后引申為思想、精神上的棄舊圖新,這也是從動態(tài)角度不斷強調革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創(chuàng)新,反對因循守舊,社會要不斷變革圖強,適應社會發(fā)展。引用《周易·益卦》里“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表明真正的創(chuàng)新不是隨波逐流的,關鍵在于貼近時代,與時俱進。習近平引用《周易·系辭下》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鹽鐵論》中的“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二程集》中的“不日新者必日退”等有關改革創(chuàng)新的智慧,只有求變化、求發(fā)展、求進步才是中國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正所謂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以典為用,通過借鑒古人的思想精華,直接或間接表達自己在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上的立場和觀點,并將這些智慧運用到促進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中。
十八屆四中全會形成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提出180多項重大舉措,鑄造了中國法治建設的里程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用法治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習近平引用韓非子《韓非子·詭使》中的“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指出遵循私道治理國家,國家就動亂,遵循法律治理國家,國家就安定。這一治一亂表明,國家安定要靠法律,法律是治理好一個國家的基礎。習近平引用王安石《周公》中的“立善法者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強調立法要立“善法”,也就是要科學立法。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法律首先要符合自己的國情;其次,法律要統(tǒng)籌兼顧不同群眾的利益,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xiàn)實利益問題,切實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再次,法律要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習近平引用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中的“天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指出法律條例制定不難,難的是對法律的執(zhí)行。法律的生命力就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那么制定再多法律也是沒有用的,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實施,那么再多的法律也是一紙空文,依法治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習近平引用王勃《上劉右相書》中的“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指出法律一經制定,若有違反者,必須實施懲治,同時也表明建立法律威信以及法律嚴肅性的重要性。任何法律,如果沒有嚴格執(zhí)行,就會形成“破窗效應”,損害法律尊嚴,動搖法律根基。習近平引用北宋包拯《上殿札子》中的“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無不化之民”,是說只要法令暢通,紀律和風氣自然清正,那么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也就沒有不能教化的民眾。習近平強調,法律的生命在于落實,只有法律落到實處了,全民守法了,才能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依法治國,關鍵在人。習近平引用韓非子《韓非子·有度》中的“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表明國家的強與弱關鍵在于執(zhí)行法度的人能否秉公執(zhí)法。由此可見,習近平對依法治國的重視。他借用大量的經史典籍,論述他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新論斷新要求,并將這些精華用于指導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建設中。
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可以看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關乎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可以為當前的廉政建設提供重要借鑒。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于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盵2]390
“激濁揚清”,語出《尸子》。習近平在講話中借用了思想家顧炎武《與公肅甥書》中的“誠欲正朝廷以正百官,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義,而其本在養(yǎng)廉”。作為建設廉潔政治的題中之義,指明建設一個好的政治生態(tài)的重要性。習近平引用李商隱《詠史》中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指出縱觀歷代前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儉則成,奢則敗。雖然我國當前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仍要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不能丟掉傳統(tǒng),像一些公款吃喝、鋪張浪費、生活奢華等都應除掉。習近平引用《新唐書》中的“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指出奢侈糜爛的開始就是國家危亡的征兆。提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旗幟鮮明地要求制止奢靡之風。如果任由奢靡之風蔓延,就會嚴重破壞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動搖黨的執(zhí)政基礎,危及黨和國家的命運前途。習近平借蘇軾《范增論》中的“物必先腐,而后生蟲”,闡明了官員腐敗的規(guī)律,是由于自己信仰迷失,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弱點,才會被外在的誘惑所侵蝕。告誡黨員、干部要加強自身道德素養(yǎng)和黨性修養(yǎng),筑牢自律的防線,要抵得住利益的誘惑,潔身自好,務實清廉。習近平引用年富《官箴》刻石上的“公生明,廉生威”作為領導干部的為官之道。這句話是說領導干部處事公正才能明辨是非,做人廉潔才能樹立威信。領導干部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公權本為公,用權當為民,避免以權謀私、貪污腐敗,要始終銘記這一“官箴”,謹慎用權、坦蕩做人。十八大以來,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從政環(huán)境,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從反對公款吃喝,到打擊歪風邪氣,再到“老虎”“蒼蠅”一起打。五年來,200多名中管領導干部因腐敗被查,100多萬人因違規(guī)違紀受到處理。查處力度不斷加大,為的就是讓我們的干部守住做人、做事、做官底線,實現(xiàn)干部清正廉潔、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自覺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tài),履職盡責,做出貢獻。
當今世界充滿各種不確定性,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難民危機、重大傳染性疾病以及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zhàn)不斷增多。因此,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發(fā)展的潮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述“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早在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要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盵3]264
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崇尚“和”思想。《書·堯典》中的“協(xié)和萬邦”、《論語·學而》中講的“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中庸思想,成為中國人處理各種關系的準則。習近平引用《三國志》“和羹之美,在于合異”和《古今賢文》里的“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表明了我國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世界因有多種文化而變得精彩,各種文化的差異不能成為沖突的根源,而應相互交流借鑒,推進世界文明的進步。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他引用《禮記·中庸》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焙汀睹献印けM心上》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表明我國在和他國的交往過程中面對各國發(fā)展的一種包容精神,各國在發(fā)展過程中都相互理解、相互幫助。我們發(fā)展,也要讓別人發(fā)展;我們要過好日子,也會讓別人過上好日子。在面對國強必霸這一觀點時,習近平引用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明我國絕不會走國強必霸的老路?!秾O子兵法》中講道:“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見不戰(zhàn)和平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我們要維護自身的安全,也要讓別人有安全感,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堅定用自己的力量來維護世界的和平。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把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用于治理國內事務,還將其用于處理國際關系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貢獻力量。
[1] 占程程.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01).
[2]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D61;G122
A
1671-8127(2017)05-0001-03
2017-02-11
秦 晶(1992-),女,山西臨汾人,湖南農業(yè)大學在讀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研究;薛宇龍(1992-),男,江蘇徐州人,湖南農業(yè)大學在讀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研究。
*通信作者:朱方長(1963-),男,湖南津市人,湖南農業(yè)大學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責任編輯郜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