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試論“話題焦點”
梁凱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文章對徐烈烔、劉丹青提出的“話題焦點”進行了重新定性,認為“話題焦點”不是焦點,而是對比話題。首先,“話題焦點”界定標準存在問題,[±突出]與[±對比]是不可分離的;其次,“話題焦點”不具有焦點[+突出]的共性特征,也不符合焦點一個句子只有一個焦點的焦點定義。文章還對“連”字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進行了討論,認為“連”字句后的成分是對比話題,并從省略和否定兩個角度證明了“連”字后的成分不是對比焦點。
話題焦點;對比話題;對比焦點;“連”字句
徐烈炯、劉丹青(以下簡稱徐、劉)在《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中,依據(jù)[±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把焦點分為3類:自然焦點、對比焦點和話題焦點。其中,自然焦點具有[+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對比焦點具有[+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話題焦點具有[-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徐、劉一提出“話題焦點”就引發(fā)了學界的爭論,徐杰、屈承熹、潘建華等學者對徐、劉提出的界定標準提出了質(zhì)疑,也有學者對“話題焦點”的定性提出了質(zhì)疑,如屈承熹、周士宏等學者認為其所謂的“話題焦點”是對比話題,張伯江、方梅等學者認為其所謂的“話題焦點”是對比焦點,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徐、劉注意到了“話題焦點”這一特殊的成分,注意到其既有話題性,又有焦點性。再者,徐、劉認為,“連”字句中,“連”字后的成分是話題焦點,這也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爭論的焦點在于“連”后的成分是話題還是焦點,“連”是話題標記還是焦點標記。崔希亮、張伯江和方梅、鐘華、胡德明、徐杰以及李英哲、溫鎖林等學者認為“連”字后的成分是對比焦點,袁毓林認為“連”字后的成分是語義焦點,白梅麗、曹逢甫、屈承熹等學者認為“連”字后的成分是話題成分。我們針對上述兩個相關(guān)又有爭議的問題提出我們自己的看法,希望對相關(guān)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一)徐、劉“話題焦點”界定存在的問題。徐、劉在《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中,依據(jù)[±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把焦點分為三類:自然焦點、對比焦點和話題焦點。從表面上看,徐、劉運用了兩對特征將焦點進行了清晰的分類,但仔細思考,我們發(fā)現(xiàn)其運用的兩對特征——[±突出]和[±對比]是值得商榷的。我們認為,“對比”與“突出”是不可分割的,“對比”是“突出”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對比”必然會帶來“突出”的結(jié)果,而“突出”也是一種“對比”,是以句內(nèi)其他成分為比較對象,因此,徐、劉將“突出”與“對比”作為劃分焦點的兩個對立的特征是值得商榷的。徐杰、屈承熹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徐杰在《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xiàn)象》中指出:“它們也不應(yīng)該處于同一層面的對立狀態(tài),而應(yīng)該有因果關(guān)系?!畬Ρ?是個‘過程',而‘突出’則是這個過程的‘結(jié)果’,二者不可分割。‘對比’就是‘比較’。而所謂的‘突出’(或者說‘重要’)都是相對的突出,是跟‘背景’(=非焦點)比較而言的。脫離‘對比’的絕對的‘突出’是不可思議的?!畬Ρ取恰怀觥那疤岷蜅l件。沒有對比就無所謂重要與不重要了?!怀?和‘對比’又如何能作為兩個對立的特征存在呢?”[1](P124)屈承熹在《從漢語的焦點與話題看英語中的Y-Movement及其他倒裝句》指出:“其實,‘對比’(contrast)本身就是‘突出’(prominence)的一種特殊情況,將它們并列而使之對立,絕不是一個恰當?shù)奶幚矸绞?。”[2]徐杰和屈承熹兩位學者在這里都強調(diào)了“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的不可分離性。因此,徐、劉界定“話題焦點”的標準,即將[±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對立起來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二)徐、劉“話題焦點”定性存在的問題。徐、劉將話題焦點定性為焦點,那么話題焦點應(yīng)該具有焦點的共性特征。那我們看看焦點的共性特征是什么?自然焦點和對比焦點是焦點的典型和核心成員,自然焦點具有[+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對比焦點具有[+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我們可以由此推出:[+突出]是焦點的共性特征。屈承熹在《Please,Let Topicand FocusCo-ExistPeacefully!》中也指出:“Butin fact,it doesnotandcannot,justbecause[prominence]isapositivefeature for all types offocus in Russell et al while it is negative for topical focusinL&X.”[3](P265)即屈承熹也認為,[+突出]是所有焦點都具有的共性特征。但話題焦點具有的是[-突出]和[+對比]兩對特征,不具有[+突出]的特征,只具有[+對比]的特征,即不具有焦點的共性特征,因此,將話題焦點歸為焦點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這是將話題焦點歸為焦點存在的問題之一。
徐、劉在《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中說,話題焦點并不比句子的其他部分突出,句子仍可以另有突出的部分。帶話題焦點的句子整個表達的重點仍然是在話題后的成分。例如:
(1)禮拜天末,人老軋個。(星期天啊,人很擠。)
徐、劉認為,“末”充當話題標記的同時經(jīng)常表示話題焦點,“禮拜天”是話題焦點,與“平?!睂Ρ?,但在句子內(nèi)部,“禮拜天”的信息強度不如后面的“人老軋個”,“人老軋個”可以帶用強調(diào)的形式,也可帶上焦點重音。從徐、劉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推論:話題焦點并非句子要突出強調(diào)的信息,真正要突出強調(diào)的是話題焦點之后的信息,那么,話題焦點之后的信息具有[+突出][-對比]的特征,即可以看成是自然焦點。那么,一個句子中,既有話題焦點,又有自然焦點,有兩個焦點。另外,在有些句子中,有對比作用的提頓詞加在多個句法成分上,具有多個話題焦點,例如:
(2)夜到末,朝北房間末,暖氣會有個。
在這句話中,“夜到”“朝北房間”分別與“白天”“朝南房子”相對比,而句子突出表達的重點又在后面“暖氣會有個”上,即具有[-突出][+對比]的特征,即都可看成是話題焦點。那么,一個句子有兩個話題焦點。但徐、劉在《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中,是這樣定義焦點的:“焦點(focus)在本質(zhì)上則是一個話語功能的概念,它是說話人最想讓聽話人注意的部分?!盵4](P81)從徐、劉對焦點的定義“最想讓聽話人注意的部分”中,我們可以推出:每個句子中只能有一個焦點,而經(jīng)過我們上述分析,我們看到:話題焦點之后還有自然焦點或者有幾個話題焦點,這與每個句子只有一個焦點的焦點定義不符,因此,其把話題焦點歸為焦點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這是將話題焦點歸為焦點存在的問題之二。
(三)“話題焦點”的性質(zhì)特征。本文上一節(jié)經(jīng)過論證,話題焦點不符合焦點的[+突出]特征和一個句子只有一個焦點的定義,因而,話題焦點不是焦點。本節(jié)我們將結(jié)合實例進行分析論證徐、劉所說的話題焦點實質(zhì)是對比話題。例如:
(3)老王當過空軍,老李呢,當過海軍。
在例(3)中,“老李”在被提及時不是聽說雙方的共享信息,加上提頓詞“呢”的作用有兩個:一是給聽話者一定的時間使其將“老李”這一新信息處理成已知信息,然后將“老李”作為話題,后面加上自然焦點,屈承熹在《Please,Let Topic and Focus Co-ExistPeacefully!》中也指出:“Butafter the pause particle is uttered,it is immediately converted into a topic and no longer carries any focus.Thus,when the natural focus in the comment,its strength of focus has already been reduced to zero.”[3](P274),即“老李”不是焦點,而是話題;二是轉(zhuǎn)移話題,即話題從“老王”轉(zhuǎn)成了“老李”,周士宏在《試論對比話題與對比焦點》中指出,轉(zhuǎn)移話題中,新話題由于跟原話題之間沒有聯(lián)系,因此常用話題后面添加提頓詞等手段標記出來。屈承熹曾指出,“啊”“嘛”“吧”“呢”是話題標記;張伯江、方梅認為“啊”“嘛”“吧”“呢”是主位標記,但他們認為,主位標記同時具有表話題的作用,包括轉(zhuǎn)移話題或表示對比性話題等。再者,例(3)中句子突出的信息不在“老李”,而在后面的”當過海軍”上,因此,我們認為,“老李”不是焦點,而是話題。
而徐、劉認為,話題焦點具有[+對比]特征,在例(3)中,“老李當過空軍”和“老李當過海軍”對舉,由于對舉的兩個事物經(jīng)常帶有對比的作用,因此,其中的話題,常稱為“對比話題”,即“老李”是和“老王”相對的對比話題。但事實上,真正對比的不是“老王”和“老李”兩個話題,而是“老李當過空軍”和“老李當過海軍”兩個命題。
徐、劉在《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中說過:“把具有對比性的話題叫作話題焦點”“對比性話題就是話題焦點”[4](P195、199)。事實上,二位學者認識到,話題焦點有兩個性質(zhì)特征:一個是有對比的功能;另一個是具有話題的性質(zhì)。他們已經(jīng)認識到這類成分的核心功能與性質(zhì),但由于其認為[+對比]只能是焦點的特征,而將這類成分歸入了焦點。事實上,“‘對比’不是焦點的定義特征,而是一個獨立的功能特征,既可以附加在話題成分上,又可以附加在焦點成分上。”[5]
綜上所述,話題焦點不是焦點,而是話題,其主要特征是對比,因此,我們認為,話題焦點應(yīng)重新定性為對比話題。我們將話題焦點定性為對比話題,那么,在上一節(jié)中,一個句子有幾個焦點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例(1)只有一個自然焦點,“禮拜天”是對比話題;例(2)也只有一個自然焦點,“夜到”和“朝北房間”都是對比話題。
(一)“連”字后的成分不是對比焦點。我們主要從兩個角度論證“連”字后的成分不是對比焦點。第一,對比話題與對比焦點不同。從功能上看,對比焦點常常有糾正說話人錯誤的作用,而對比話題是提示不同的話題,不同的話題進行對比。從形式上看,由于話題和焦點在句中的信息地位不同,因此,對比話題句與對比焦點句的省略情況也不相同。因此,我們從省略的角度證明,“連”字后的成分不是對比焦點。第二,徐杰和李英哲(1993)在《焦點和兩個非線性語法范疇:“否定”“疑問”》中指出,否定句應(yīng)當否定疑問句中的焦點。因此,我們從否定的角度證明,“連”字后的成分不是焦點。
1.從省略上看。對比話題句與對比焦點句的省略情況不同。對比焦點句一般都可以在語境或背景知識的支持下,省去句子除對比焦點外的其他部分,而對比話題句則不然,對比話題無論如何也不能省去對比話題之外的信息,因為對比話題句要強調(diào)突出的表達重點就在話題后的信息上。
“是”字句是對比焦點的表現(xiàn)手段,這在學界是廣為認可的。下面我們將運用上述對比話題與對比焦點差別的理論,與典型的對比焦點表現(xiàn)手段”是“字句相比對,談?wù)劇斑B”字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
(4)A:他是在鎮(zhèn)上買的戒指。
B:'在鎮(zhèn)上!
C:是在鎮(zhèn)上!
(5)A:他連鴕鳥肉都吃過。
B:*鴕鳥肉。
C:*連鴕鳥肉。
(6)A:他連澳大利亞都去過。
B:*澳大利亞。
C:*連澳大利亞。
在例(4)中,“是”字句是對比焦點的表現(xiàn)手段,因而,可省略對比焦點“在鎮(zhèn)上”之外的其他次要信息,而例(5)中,“連”字句中,不可省略除“連”后的成分“鴕鳥肉”外的其他信息,只能是“他連鴕鳥肉都吃過”都說出來,同樣,在例(6)中,“連”字句中,不可省略除“連”后的成分“澳大利亞”外的其他信息,只能是“他連澳大利亞都去過”都說出來,因此,“連”后的成分不是對比焦點。這是一個原因。
2.從否定上看。徐杰和李英哲在(1993)指出,否定句應(yīng)當否定疑問句中的焦點。運用這一觀點,我們再談?wù)劇斑B”字句中“連”后成分的性質(zhì)。例如:
(7)問:他是在書店買的書嗎?
答:不,他不是在書店買的書。
(8)問:你連小王都不認識?
答:不,他認識(小王)。
(9)問:你連王府井都沒去過?
答:不,我去過(王府井)。
在例(7)中,否定句否定的正是“在書店”,這也說明“在書店”是例(7)的對比焦點;在例(8)中,否定句否定的并非是“連”后的成分“小王”,而是“不認識”,因此,“小王”不是例(8)句中的焦點,真正的焦點是“不認識”。在例(9)中,否定句否定的并非是“連”字后的成分“王府井”,而是“沒去過”,因此,例(9)真正的焦點是“沒去過”,而不是“王府井”。因此,“連”字句中“連”后的成分不是焦點,更不是對比焦點。
(二)“連”字后的成分是對比話題。一個成分若是對比話題,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這個成分是話題,不是焦點;二是具有[+對比]的特征。而在“連”字句中,許多學者都認為,“連”字句有對比意義,“連”后的成分是對比項里最為極端的一個,即具有[對比]的特征;而我們在上一節(jié)中,我們通過省略和否定兩種方式,以及與典型的對比焦點標記“是”字句進行了對比,證明了“連”字句中真正要強調(diào)的是謂語部分,而不是“連”后的成分,即“連”后的成分是話題,而不是焦點。因此,“連”后的成分滿足了對比話題的兩個條件,是對比話題。例如:
(10)他連他媽媽都不理了。(更不用說別人)
在例(10)中,“他媽媽”是說話人認為“他”最可能“理”的人,是對比項里最為極端的一個,與“別人”形成對比,但這句話要強調(diào)的不是“他媽媽”,而是“誰都不理”,“不理”才是句中的焦點。
徐、劉認為,“連”字后的成分是話題焦點,“連”是個前附性的話題標記,所帶的成分有明顯的對比性,他們注意到“連”后的成分有話題性,但他們誤把“連”后的成分當作焦點;張伯江和方梅認為:“‘連’后的成分是一個對比性話題,用于表現(xiàn)極限對比。由于‘連’后的成分都有強制性對比重音,‘連’自身不帶對比重音,多數(shù)‘連’字句中的‘連’都可省去,所以我們認為‘連’是焦點標記詞,用于標示極性對比話題。”[6](P80)他們看到了‘連’后成分的特點與性質(zhì)——對比話題,但他們卻又認為“連”標示對比焦點,這顯然是矛盾的。既然“連”字后的成分是對比性話題,又如何標記對比焦點?出現(xiàn)觀點矛盾的主要原因是“連”字后的成分帶上了對比重音,而重音是焦點的重音標志。但帶上對比重音的不一定是焦點,“話題成分也可以對比,在語音上也可以重讀”[7]。因此,“連”字后的成分是對比話題,而不是對比焦點。
近年來,焦點問題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個頗有爭議的問題。焦點的分類,有二分的,如張伯江、方梅分為常規(guī)焦點和對比焦點,也有三分的,如Lambretch將焦點分為謂語焦點、論元焦點和句子焦點,如徐、劉分為自然焦點、對比焦點和話題焦點。文章對“話題焦點”進行了重新定性,認為“話題焦點”不是焦點,而是對比話題。文章還對“連”字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進行了分析討論,我們認為,“連”字后的成分不是對比焦點,而是對比話題。但“連”字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的認識也是頗有爭議,還有待運用實驗語音學等更為客觀的方法進行驗證。
[1]徐杰.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xiàn)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屈承熹.從漢語的焦點與話題看英語中的Y-Movement及其他倒裝句[J].外語學刊,1999(10).
[3]屈承熹.Please,LetTopicand FocusCo-ExistPeacefully! [A].//徐烈炯,劉丹青“話題與焦點新論”[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周士宏.信息結(jié)構(gòu)中兩個對比次范疇的辨析——兼論話題焦點的性質(zhì)[J].學術(shù)交流,2009(2).
[6]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7]周士宏.試論對比話題與對比焦點[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1).
[責任編輯 靳開宇]
The Study of“Topic Focus”
Liang Ka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
In this paper,the"topic focus"put forward by Xu and Liu is recharacterized.It believes that “topic focus”does not belong to focus,but contrastive topic.Firstly,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the standard of definition of“topic focus”,because[±prominent]and[±contrast]is inseparable;secondly,“topic focus”does not hav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focus----prominent and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definition of focus---every sentence only having one focu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Lian”sentence and thinks the ingredient after the“Lian”is contrastive topic,and proves the idea from omitting and negating.
topic focus;contrastive topic;contrastive focus;“Lian”sentence
H146
A
2095-0438(2017)02-0082-04
2015-10-15
梁凱(1993-),女,山西定襄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