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寧,黃海逸
(1.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44;2.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 北京100044)
近年來,全球氣候異常狀況加劇,暴雪、地震、臺風、洪澇等自然災害事件頻繁發(fā)生,對人類生命及財產安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位于大陸與海洋的結合部,南北跨越多個緯度,天氣系統(tǒng)復雜多變;又地處環(huán)太平洋構造帶交匯地帶,地理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多變,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地域特點鮮明,鏈發(fā)性和群發(fā)性強,群災共聚,危害嚴重。
近二十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時有發(fā)生,也越來越被民眾所周知。其中,重大地震災害對我國文物造成了巨大損害:2008年,四川省都江堰二王廟在512大地震中遭到嚴重損壞;2013年,四川雅安大地震造成了近102 處文物受損。與此同時,臺風引發(fā)的洪災也對我國現(xiàn)存的文物造成了極大損壞:2010年,地處內陸的陜西遭遇特大暴雨襲擊,引發(fā)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塌等自然災害,共有112 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5 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受損,以南部安康、商洛、漢中三市災情最為嚴重;2016年,河北省強降雨對石家莊、張家口、承德等地42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成破壞。時常發(fā)生的火災也對文物保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2015年,甘肅興隆山古建筑群祖師殿失火;2017年,內蒙古赤峰的重點文物法輪寺東配殿因火災焚毀。
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人們對保護文化遺產的認識逐漸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發(fā)展,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已將文化遺產的預防性保護列為重要內容。但當前我國古建筑的風險保護主要以政府為主、商業(yè)為輔,涉及文化遺產災害應對的法律體系還不完善,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1]。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給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當城市的功能開始趨同的時候,歷史文化遺產的特色便遭遇了危機。綜合來看,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雖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受重視的程度在逐年上升,但由于啟動較晚,技術水平、人員專業(yè)度等都處于較低水平,在保護過程中難免存在困難,甚至出現(xiàn)修復過程中,脫離了原有特點,導致文化遺產損害程度加深的問題。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是一項周期長、回報慢,甚至沒有經濟收益的工程,由于資金的缺乏,一是對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不到位,二是對公眾保護意識的宣傳力度不足,三是相應的耗材供應不足,很難做到“修舊如舊”。甚至某些地區(qū)的文物修復工作中,長期存在“整舊如新”的錯誤觀念,導致修復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使文化遺產遭受到二次損壞。
據(j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18年度總報告》,2018年我國共有16 處遺產地、11 項遺產遭受自然災害,占遺產地總數(shù)的16.33%[2]。
綜上所述,技術水平及資金問題均可以通過人為干預的方式解決,而自然災害由于其特有的極大不確定性,使得其成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難題。由此,針對自然災害的風險管理理論應運而生。
根據(jù)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狀況及趨勢分析數(shù)據(jù),分別有81.25%、31.25%、6.25%遺產地遭受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生物災害??傮w上,對文化遺產造成破壞的主要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澇、生物災害等[3]。
實現(xiàn)有效的評估,需要建立模型。而影響歷史文化遺產安全的因子多種多樣,防災設計中如果考慮所有致災因子,難以實現(xiàn)高效防控,這就需要對因子進行影響力評估,該文使用T.L.Saaty 教授提出的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
層次分析法包括如下4 個基本步驟。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根據(jù)目標,將問題分成若干個組成因素,并把這些因素組成模型。
(2)構造判斷矩陣。對該層次各要素各自比較。
(3)對層次進行單排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通過判斷矩陣計算層級內部元素的權重即特征向量進行檢驗。
(4)層次總排序。
風險評估體系的構建包括以下4 個流程。
(1)進行基礎問題探究,研究致災因子。
(2)建立評價指標集,提煉影響因子。
(3)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把復雜的問題層次化,將致災因子分成若干因素,并把這些因素組成模型。
(4)進行風險評估分析,對因子進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相應結果。
3.3.1 前期研究分析與建模
歷史文化遺產風險影響因子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自然災害包括地震等;事故災害(人為災害)分析對象包括交通事故、火災、坍塌、污染等。本節(jié)以地震為例,示意風險因子分析過程。
地震風險的一級評價因子是地震強度、場地條件、防災救災環(huán)境。地震強度又包括地震災害發(fā)生頻次等四個二級因子; 場地條件包括地層等四個二級因子; 防災救災環(huán)境包括建筑密度與布局形態(tài)等八個二級因子。
分析風險因子的過程與結果在最終給出的評價體系中較為清晰、直觀,也與地震風險影響因子過程結果類似。因此該節(jié)不再詳細給出其他對象分析過程。
3.3.2 風險評估分析計算過程
(1)構造判斷矩陣。
將同層次中各要素進行兩兩比較,標度及其含義詳見表1。
表1 判斷矩陣標度及其含義
比較結果(以一級評價因子層為例)見表2。
表2 O-A 判斷矩陣
(2)層次排序及一致性檢驗。
對歷史文化遺產風險影響因子進行排序和一致性檢驗,首先取特征向量,即該因素相對于上層相應因素的權重值,然后進行一致性檢驗,找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后可知CI。RI 是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數(shù),可依表獲得。當隨機一致性比CR=CI/RI<0.10時,可以認為與一致性檢驗一致,否則需要修改判斷矩陣。
①計算判斷矩陣每一行元素的乘積。
②求取特征向量(因子影響權重W)。
其中,n 為判斷矩陣一行判斷元素的個數(shù)。一級因子權重計算結果如下:
③一致性檢驗。
求取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
其中,AW 由判斷矩陣和特征向量決定,即
而后可進行一致性檢驗
結果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以福建省為例,通過研究當?shù)貧v史文化遺產災害,可以發(fā)現(xiàn)影響其安全的災害主要包括:地震、風災、洪災、火災等。該節(jié)利用層次分析法具體分析影響安全的各因素權重,對各類因素進行風險評估。
該研究的評價因素共分為4 個層次:1 個目標層(文化遺產損壞程度,O),5 個一層因子(A1-A5),11 個二層因子(B1-B11),28 個三層因子(C1-C28)。見表3。
表3 福建省歷史文化遺產安全風險影響因子綜合評價
通過對各類相關因子的相關性主成分特征分析并層次化后,不難看出模型中影響文物保護的主要自然災害因素為:地震、洪災;同時人為災害中火災對文物保護也構成極大的威脅。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自然災害具有以下特點。
(1)梅雨型、臺風型洪災危害性大、季節(jié)性強:梅雨型洪水期具有雨量集中,持續(xù)時間長、范圍大的特點;臺風型洪水期特點是強度大,來勢猛。
(2)地震活動成帶狀分布:福建緊連西太平洋地震帶,歷史上曾發(fā)生多次強震。2016年臺風“尼伯特”登陸帶來特大風雨、山洪、泥石流,給福建省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各地普遍受災。閩清梅溪的水位暴漲,使得宏琳厝被洪水長時間浸泡,給宏琳厝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夯土墻倒了1/3,第一進的橫厝和外橫厝倒塌,第二進和第三進部分墻體被推出的洪水擊垮,666 間房倒塌了110 多間?!皻p相當嚴重,堪稱毀滅性”[4]。
針對宏琳厝災后修復及后期保護,有如下措施建議。
(1)針對地震災害。
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問題仍然是宏琳厝的巨大威脅,保護宏琳厝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平衡與穩(wěn)定十分重要。需要加強災害前的風險預測和評估,做好重大災害的預防,降低自然災害對文物的損害[5]。
建議采用以下4 種措施:(1)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對于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民居,進行保護性加固。(2)合理規(guī)劃避難場地。(3)有效梳理安全疏散通道。(4)適當降低建筑密度與更新布局形態(tài)。
(2)針對洪水與內澇災害。
在臺風“尼伯特”給宏琳厝造成巨大損失之后,臺風預防與防洪防澇是宏琳厝保護工作的一大重點??捎么胧┌ǎ海?)提高臺風災害預測預報水平。(2)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抵御臺風與洪澇災害的能力,必須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強化安全監(jiān)管。(3)加大宣傳引導,加強減災技能訓練。
防洪工作需要增強多元主體文物保護意識,要進一步強化以政府為主體,多元參與的保護格局。政府需進一步前置文物保護措施,對自然災害及人為損害在發(fā)生前進行控制,同時也需進一步強化災后保護相關措施[6]。
(3)針對火災等人為災害。
宏琳厝內現(xiàn)有36 道馬鞍墻,兼具防火防風功能。墻的厚度達70cm,砌墻的材料,加入廢棄瓦礫等不燃材料,以減少開裂,具備很強的耐火性。高高聳立的墻體將大宅分隔成區(qū)段,一旦厝內走水,可將火險牢牢擋在墻側,抑制火勢的蔓延。
但火災作為最主要的人為災害,宏琳厝仍存在較大隱患。為防范人為造成的火災,首先要健全各級防災機構,提高民眾和游客的防災意識。全社會的重視一方面可以避免人為破壞生態(tài)平衡,保障防災工程安全運行;另一方面一旦遇上災害發(fā)生,可避免心中無數(shù)不知所措。宏琳厝未來的修復和改造,可以重點考慮以下4 個方面:(1)提高建筑耐火性能;(2)增加消防設備;(3)合理規(guī)劃功能布局;(4)建立安全疏散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