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紹懷,黃少鎮(zhèn)
談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理論及實踐措施
崔紹懷1,黃少鎮(zhèn)2
(1.惠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 惠州 516007;2.河源中學實驗學校,廣東 河源 517500)
為突出語文教學的實效性,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了“板塊式教學”理論。這一理論以已有的教學理論為基礎,具有實用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型、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特點,能夠深化課文內容的學習,提高課堂對話的水平和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在“板塊式教學”實踐中,余映潮依據(jù)課文內容、教學流程、學生活動等構建的板塊,突出重點,講究實效,簡潔明了,給一線教師提供了簡便易行的范例。
余映潮;板塊式教學;實踐措施
余映潮老師是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是語文教學界的領軍人物。1993年,他在評點上海市教研室徐振維老師的《<白毛女>選場》教學案例時首次提出“板塊式”結構,此后便將這一課堂教學結構作為研究目標。文章簡要分析了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理論及實踐,以便更好地指導一線教師的語文教學工作。
(一)板塊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論必定是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是在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和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余老師曾說過,他沒有建立教學體系的雄心,但是他的教學理論都是與一線教學實踐貼切的,是從教學實踐中得來的。盡管余老師說自己并不想建立教學體系,但其教學主張絕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與一系列的教學理論息息相關的。
1.教學綱要的理論。《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提出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如“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繼續(xù)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良好習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反對注入式,提倡啟發(fā)式”[1]等,要求語文教學更加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轉變,關鍵在于要懂得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語文教學設計上。余老師在《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自序中說:“做熱愛語文教學的好教師,一定要懂語文教學[2]1”。還說:懂得語文教學的極其重要的任務,是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和語文知識的積累;更加重要的任務,是形成、提升學生終身受用的閱讀與表達能力;核心理念是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學習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2]2-4。他將教學理念融會貫通于日常的教學設計中,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充分活動。
2.加涅的學習理論。教學過程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有層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習情境呈現(xiàn)出由簡單到復雜,學習水平由低到高的順序。加涅認為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地發(fā)動、激發(fā)、維持和提高學習者學習的一整套外部條件,學習過程是具有階段性的[3]381。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理論將教學分成一個一個板塊,這些板塊中的內容都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內容,而且每一板塊的設計都是帶著激發(fā)、維持和提高學生學習的目的的。
3.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斯金納主張將學習的大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小問題,并將其按一定的程序編排呈現(xiàn)給學生[3]372。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將知識內容拆分為存在內在邏輯關系的較小的單元項目,其次讓這些小的單元知識項目排列為具有銜接性,并逐漸加深的序列組合,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學習。板塊式教學理論,是從不同的角度將具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內容切分為幾個小的板塊。這些內容由淺入深,各板塊之間不是簡單的分裂,而是緊密聯(lián)系,前后銜接、逐漸加深的。板塊式教學理論,實則吸收了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
4.美學理論。語文教學不單單是語文學科的教學,應該有更高的要求。人在不斷地追求一種藝術美感,不斷地在訓練和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語文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層面,而應該追求如何用一種具有美感的形式去傳授知識,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教學的藝術,進而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在余映潮看來,好課,首先它的教學設計應該具有創(chuàng)造性,不是千篇一律僵化了的教學步驟;好課能夠陶冶學生的情趣,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聽名教師講課,會覺得是一種享受,是因為這節(jié)課具有美感。余映潮教學藝術的審美性,在他的板塊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板塊式教學的內涵
1.板塊的本質內涵?!鞍鍓K”這一概念是依據(jù)板塊構造學說而提出來的?!鞍鍓K”原指巖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從這一概念得知板塊是整體中的一部分,這些板塊之間既相對獨立又存在著聯(lián)系,在某個條件的作用下,板塊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余映潮認為一篇課文就相當于一個整體,而各個板塊就是課文部分內容的整合,以及對于課堂活動的安排。
2.板塊式思路的內涵。“思路”字面意思是思考的路徑,換言之就是思考問題的線索、脈絡。教學思路就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安排、教學設計進行思考的路徑。而“板塊式思路”是在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層進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呈板塊狀分布排列[2]131。這種板塊狀的分布并不是割裂開來的,板塊與板塊之間可以相互組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板塊式教學的特點
1.實用性。有效的教學設計應該是一線教師關注、青睞的,能夠引起教師共鳴并被廣大教師所運用。一種教學設計不管它的形式多么華麗、多么完美、多么新穎,但是如果教學設計不能在實際的教學中得到有效的運用,那么,它也只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設計。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理論自1993年提出至今,一直備受關注。他被邀請在全國各地進行示范課展示,給廣大一線教師展現(xiàn)一種教學思路,一種教學范本。這種模式可操作性強,在一線教師中廣泛運用,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科學性?!鞍鍓K式”教學理論是在教學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種“塊狀”設計,主要著眼于學生的活動,著眼于能力的訓練,契合了新課程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余映潮“板塊式”教學考慮板塊之間的切分與連綴,板塊之間不是隨意地組合,而是存在著邏輯關系的。教學層次由簡到難,由淺到深,由知識到能力推進,按照序列組合,層次非常的清晰,符合學生的學習情境。
3.開放性。以往的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提出的問題比較封閉,學生的參與度不高。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教學方式也逐漸發(fā)生變化,教師主導的課堂逐漸向生本課堂轉變,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設置的問題也傾向于開放性。余映潮有計劃的劃分“板塊”,設置了很多讓學生充分活動、暢所欲言的板塊。這些板塊的設置是開放的,是明確屬于學生活動的。
4.創(chuàng)新性。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不斷地追求創(chuàng)新性。同一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要達到何種目標,進行有創(chuàng)意地切分、組合。每一篇課文,從朗讀、微型話題、學法指導、語言訓練等角度進行設計,充分表現(xiàn)了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性。
5.藝術性。余映潮認為語文教學,就“要懂教學技術,要講究教學藝術,要用藝術的教學設計優(yōu)化課堂讀寫[2]8”?!鞍鍓K式教學”將課文內容按照不同的角度切分成板塊,層進地、有邏輯地將板塊組合起來。每一角度非常新穎,細節(jié)生動,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從而達到語言積累、運用的水平,具有美感、富有情味、因勢利導、省時高效,真正做到激趣、激智、激情。
(四)板塊式教學的功能
1.深化課文內容的學習。余映潮說:“‘板塊’內涵的本質內容是整合教學資料與安排課堂活動[2]131-132”。將課文內容進行板塊切分之前,必須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解讀,讀懂課文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提出層層深入的幾個主問題,從不同角度深化課文內容的學習。
2.提高課堂對話的水平。“板塊式”教學,從“學生活動充分”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思路設計,課堂活動板塊由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價值,同時老師也起著極為關鍵的引導作用。板塊式教學互動,實際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自由地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語言知識的學習、積累,進行語言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以及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樣的課堂對話才是一種高效的課堂對話。
3.培養(yǎng)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板塊式教學”對課本研讀有著較高的要求。課文的研讀著力于文本的“內部”,即從課文內容挖掘“文學知識”,多層次指導學生閱讀;同時,研讀文本還需聯(lián)系“外部”資料,可以延伸拓展出很多課本之外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將文本切分成各個板塊,前提是對文本有著深入地分析,對于每一板塊設置都有清晰的思考,這對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質要求是很高的,但是,研讀文本的過程其實就是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是在不斷地研究教學技藝過程中逐漸提升的。
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理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在大量的實踐中探索總結出來的。他對教材的處理、教學的流程以及學生的課堂活動都有著縝密的思考,并且探索出了明確、有效的教學措施。
(一)依據(jù)課文內容構建板塊的措施
1.長文短教。對于閱讀的學習,教材安排了長短不同的課文,因篇幅的長短而有不同的要求。隨著教材的改革,一些教材新增了篇幅較長的文本。如何教長文?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長文短教”?!伴L文短教”要求教師細讀文本,做到精讀,深讀,多角度解讀,對課文內容進行選擇、提取、整合。對于“長文短教”的實踐,余映潮有其獨特的思考。
如教授《孔乙己》一文時,余映潮的設計技巧在于“板塊式選點比讀”。他在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后,選擇了課文兩處重要的段落板塊進行比較閱讀。板塊一:說說閱讀《孔乙己》的初步感受。板塊二:請同學們在第4自然段與第11自然段中尋找對比點,感受這兩個段落在這篇小說中的重要作用,感受鮮明對比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孔乙己命運的變化[4]289。在“板塊一”中,初步閱讀文章后,學生自主思考,組織語言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教師與學生進行對話、交流。教師在此起著一個引導、過渡的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鞍鍓K二”這一環(huán)節(jié),師生可以交流的內容有:出場與退場,正常與殘疾,傷痕與斷腿,長衫與夾襖,青白與黑色,站與坐,語言,語氣,動作,形貌,而這些細節(jié)的對比,把精神和肉體受到摧殘的孔乙己的形象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激起人們的思考——思索孔乙己的命運及命運告訴給人們的道理。
余映潮《臺階》一課的設計技巧在于:通過兩個“主話題”組織兩次課堂教學活動,整個課堂圍繞兩個板塊進行。板塊一:品析人物。用一句話概說“父親”是個什么樣的人,句中要用上一個四字短語。板塊二:賞析細節(jié)。一起研讀課文第9到第16自然段,賞析細節(jié)描寫的表現(xiàn)力,賞析小說表現(xiàn)人物的技巧和手法。這個部分寫父親為蓋新屋所進行的準備工作,大家看看哪些細節(jié)寫得特別感人。小結:一線串珠、概寫細寫、巧用數(shù)字、以景襯人、側面烘托、妙用照應、情在文中[5]。在板塊一活動中,余映潮運用了主問題設計手法。主問題的提出,代替了課堂上的碎問碎答,從整篇課文著手,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從中讓學生積累了描寫人物的四字詞語。在板塊二活動中,余映潮通過點評完善和引導學生的發(fā)言,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滲透了豐富的語文知識。
再如《祝?!返慕虒W設計,余映潮設計了三個板塊。板塊一是課文情節(jié)梳理,板塊二是課文人物認識,板塊三是課文選點欣賞。重點讀課文的第四部分:“但有一年的秋季”至“那我可不知道”。每位同學自選一個比較小的角度,或從表現(xiàn)手法,或從表達技巧,或從語言品味的角度簡述自己的品讀體會[2]121。
從以上教學設計來看,余映潮重在選點,提出“牽一發(fā)而動一身”的主問題,將課文切分成二至三個板塊,先讓學生通讀整篇文章,從整篇文章去感知課文內容,學生交流、分享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既有了充分的活動,又訓練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此外,對于課文的深入解讀,主要是通過選擇一個片段或一個點,深入品讀探究。通過學生的討論、發(fā)言,老師以點評的方式,調整學生的發(fā)言,并進行適時的引導,很好地優(yōu)化了閱讀課堂教學的狀態(tài),也很好地抓住了課文的關鍵之處。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包括表現(xiàn)手法、表達技巧、語言品位等各個角度,滲透大量語文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2.短文細教。短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很大,如何將短文上得精致而又高效,是一線教師的追求。短文,因為短,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有著更大的發(fā)揮空間,更豐富的想象力。挖掘短文中的深刻意蘊,要求教師多角度品味課文,巧妙安排課堂教學層次,并且需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充分活動的課堂氛圍。
如余映潮的《紀念白求恩》一課的教學設計,分成三個板塊。板塊一:感知一篇。感知課文的內容及寫法。板塊二:精讀一段。先讀課文,理解詞義;再讀課文,了解課文句式;又讀課文,感知這一段的層次;還讀課文,品味對比的手法。板塊三:背誦一段。感受層次,讀出感情[6]130-137。板塊一訓練了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概括課文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板塊二是對一個選段進行精讀,從詞義、句式到層次再到表現(xiàn)手法,從每一個角度去解析課文,細致、深入,讓學生讀懂讀透文段,讓學生感受中國文辭的魅力以及文字的呈現(xiàn)藝術。板塊三選擇最能表露情感的文段進行有感情的背讀。通過背讀,學生領會文章的主旨,體會文字背后真摯的情感。
又如,余映潮《夸父逐日》的教學設計,分為三個板塊。板塊一:精細地認讀。認識語法現(xiàn)象;嘗試用成語印證詞義;譯讀全文。板塊二:精細地朗讀。讀出文中的重音;讀出文中的層次;讀出文中的波瀾。板塊三:精細地品讀。品味一個字;品味一句話[2]118-120。其中板塊一,余映潮先疏通文中的語法現(xiàn)象,如講名詞作狀語的用法,講解省略句時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補充,重點要掌握的文言詞語通過成語來印證詞義。在將這些語法現(xiàn)象以及重點詞義理解透徹后進入到全文的翻譯,由字到詞,由詞再到文,完全符合文言文的教學規(guī)律。板塊二先抓住重點字“渴”進行品析,從仔細琢磨一個字達到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接著品味“棄其杖,化為鄧林”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達到深化文章主旨的目的。
以上兩個“短文細教”教學實例,說明余老師的課文處理手法精致,學生活動充分,迅速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
(二)依據(jù)教學流程構建板塊的措施
1.有序層進的教學步驟。“教程清晰是教學思路設計的第一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2]133”。教學設計中要清晰地體現(xiàn)出教學步驟是有序的,必須是一個步驟緊接著一個步驟,否則,學生聽起來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同時,還應該是層進的,每一環(huán)節(jié)解決的問題不應該是同一水平的問題,整節(jié)課不能都是知識性問題,而在難度的設置上應有所提升,這樣才能做到對文章的深入品讀。
如講授《七律·長征》時,余映潮設計的教學活動板塊,包括鏗鏘地讀、詩意地說等[2]133。第一板塊是“朗讀”環(huán)節(jié),朗讀是親近文本,解讀文本最有效的方式。朗讀在這里作為一個主要活動板塊出現(xiàn),既符合詩歌教學的特點,又使學生在朗讀中達到理解文本的作用。第二板塊是“說話”環(huán)節(jié),可以從各個角度說,描述性的、想象的、品析性的、評價性的等,余映潮通過對文本的整體勾勒,精心安排,從而使得教程清晰,過程明朗,步驟呈現(xiàn)出層進的特點。
2.豐滿細膩的教學步驟。從余映潮的教學實例看,他所安排的教學一般由二至六個板塊組合而成,過多的板塊會顯得一節(jié)課涉及的內容太多,在講解過程中只能匆匆?guī)н^,不能講明白、講透徹。而他在每一板塊中所教授的內容都能落到實處,達到教學目標。
如《散步》教學實例,余映潮將教學目標設置為:(1)通過朗讀,對孩子們進行審美熏陶、情感陶冶。(2)品味文章平易樸實,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3)理解文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這三個目標的導向下,他設計了三個板塊。板塊一:理解文意。試著給文章再擬一個標題。板塊二:朗讀課文。板塊三:品味語言。以“字、詞、句、段對人物的表現(xiàn)作用”為話題,自選文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6]25-32。在這里,板塊一的理解文意,不是以往的整體把握課文后用一句話概說文章內容,而是在感知課文內容后用更加凝練的語言進行概括。學生的答案多種多樣:分歧、幸福的一家、生命、整個世界的分量、情滿小路、延續(xù)生命。從學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到理解文意這一目標的完成效果是很明顯的。在朗讀課文這一板塊中,余映潮給予學生朗讀建議并示范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章的美,最后再進行總結。余映潮時刻緊扣教學目標,保證每一板塊的內容都足夠細膩豐滿,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依據(jù)學生活動構建板塊的措施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要充分地占有課堂活動時間。不管是從理念到手法,還是從教學設計到細節(jié)的安排,都應該組織與開展屬于學生的大量實踐活動,不能讓老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思考。如《泥人張》閱讀活動二的課中微型話題設計:余映潮請同學們自選一個話題進行闡釋,表達自己對作者寫作技法的欣賞,師生共同概括出場景設置、人物出場、氣氛渲染、細節(jié)描繪、對比手法、伏筆照應、懸念設置、空白藝術等寫作技法[4]292-293,既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使學生主體活動得到充分發(fā)展。
再如課文復述式說讀活動。如《童趣》的“說話”教學,在朗讀課文后,余老師說,同學們,課文第一句話是:“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爆F(xiàn)在請同學們抓住“憶”字來概說課文內容,抓住“小”字來分說課文內容,抓住“趣”字來詳說課文內容[4]291-292。這一板塊的設計,讓學生抓住三個字從不同角度反復地“說”出課文內容,清晰地展開了充分的課堂教學活動。
2.保證學生充分活動。學生擁有充足的課堂時間,并不意味著學生就能夠充分地利用好時間、能在短短的一節(jié)課中理解課文的全部內容。要想真正使學生充分地占有課堂實踐時間、充分地利用好時間,最重要的是教學設計的“形式”與“創(chuàng)意”。在創(chuàng)意上,要新穎,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中,如給課文重擬標題,如用自己的語句代替原文的語句等,都給予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機會。在形式上,課堂的活動要多樣,要實在。課堂的活動應該是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的,學生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文本中的核心問題,具有探究意義,這樣才能達到語言訓練的效果。余映潮設置的每一個問題都是經過考量的,最后選擇最核心的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總之,余映潮的“板塊式教學”理論是在已有的教學理論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具有實用性、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特點,能夠深化課文內容的學習,提高課堂對話的水平和培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依據(jù)課文內容、教學流程、學生活動構建的“板塊式教學”實踐的措施,實效性強,便于操作,給一線教師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1]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2-505.
[2]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3]山香教師招聘考試命題研究中心.2017年最新版廣東省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教學理論基礎(通用能力測試)》[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5]余映潮,蘇麗.《臺階》教學實錄與評點[J]. 中學語文,2015(4):60-63.
[6]余映潮.聽余映潮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Discussions on Yu Yingchao's Plate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CUI Shaohuai1,HUANG Shaozhen2
(1.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2.Experimental campus,Heyuan Midddle School,Heyuan 517500,Guangdong,China)
In order to hightlight the effitiveness of Chinese teaching,special-class Chinese teacher,Yu Yingchao,proposed his theory of Plate Teaching.Based on existing teaching theories and characterized by its effectiveness,openness,creation,artistry and scientificity,Plate theory can help students learn text content deeper,improve classroom's conversation level,and develope teachers's professional skills.During the practice of Plate Teaching,Mr.Yu practically and clearly focuses on main points according to text content,teaching process and students's activities,which makes an appropriate example for most front line teachers.
Yu Yingchao;Plate Teaching Theory;Practices
G642
A
1671-5934(2017)05-0093-05
2017-04-08
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研究項目(2013JK167)
崔紹懷(1970-),男,吉林梨樹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Email:Cuish123@nenu.edu.cn.
【責任編輯:趙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