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婕(蘇州市獅子林管理處,江蘇 蘇州 215001)
江南古典園林當代文化價值與保護管理的思考
張 婕
(蘇州市獅子林管理處,江蘇 蘇州 215001)
江南古典園林通過建筑與山、水、花、木的融合,在城市中創(chuàng)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環(huán)境。當代社會,古典園林的傳承發(fā)展面臨城市化的沖擊、保護和利用的失衡、管理的滯后以及游客與園林的疏離感等諸多困境,建議通過強化地方政府的協(xié)調領導作用,強化“保護第一”的理念,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園林保護和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和宣傳歷史名園的文化內涵等措施,凸顯江南古典園林的當代文化價值,實現文化傳承與發(fā)展。
江南古典園林;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天人合一;傳承;造園藝術;園林美學;保護管理
園林是中華文化載體,“江南園林”的范圍指文化意義上的“江南”。童寯先生《江南園林志》云:“吾國凡有富宦大賈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園林之所薈萃,而其多半精華,實聚于江南一隅?!盵1]書中提及的園林遍布蘇州、無錫、常州等江南“腹心之地”,亦包括揚州、泰州地區(qū),以及太湖以南及錢塘江以東部分地區(qū),如紹興、寧波地區(qū)等。
南宋時期,大批富商、官員涌至蘇杭,造園活動十分興盛。明清時期,告老還鄉(xiāng)的官員們返回故里后,也多有購地造園之舉。以素有“人間天堂,園林之城”美譽的蘇州為例,造園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時期,16世紀至18世紀達到全盛時期,當時蘇州古城內外有二百余處各類園林。目前,蘇州尚存古典園林六十余處,其中,保存較好的23處、一般的9處、瀕危的13處,現開放二十余處已修復園林,這些古典園林是蘇州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歷史遺存。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退思園為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藝術、自然與哲理的完美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驚人的美和寧靜的和諧。
江南地區(qū)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人文條件,園林才得以在此興盛發(fā)展。一是自然條件優(yōu)越。江南土地肥沃,花卉樹木易于生長,可以入園的植物眾多;就近出產太湖石及山石,提供了理想的疊山材料。此外,江陰、鎮(zhèn)江、宜興、 湖州等地,也都有可以用作園林造景的石材。資源的富饒、優(yōu)良的生態(tài)基礎為園林藝術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物質條件。二是經濟發(fā)達。江南地區(qū)經歷一千多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之后,至唐代,經濟發(fā)展趕上了中原地區(qū)。明代中葉以后,經濟快速發(fā)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此開始萌芽。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逐漸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的核心區(qū)域,商貿及手工業(yè)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農業(yè)發(fā)達,物產豐沛,市場興盛。三是造園人才、哲匠迭出。江南是傳統(tǒng)的文化發(fā)達地區(qū),由讀書而入仕途的人很多,詩文書畫人才輩出。造園活動在江南地區(qū)較為活躍,各城市名園眾多,積累了豐富的造園經驗,留下了大批有關造園藝術和園林美學的著作,作者大都兼有文人、畫家和造園家的身份。這些文人哲匠親自參加園林的設計和施工,又不斷進行總結、著書立說,對園林藝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江南園林歷史傳承與藝術特色
江南園林發(fā)展歷史分為先秦兩漢誕生期、六朝轉型期、隋唐五代發(fā)展期、宋元園林藝術體系完備期、明代至清嘉道的成熟巔峰期、近代的式微及異化期、當代的傳承期等幾個階段。
皇家苑囿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濫觴,江南地區(qū)早在先秦即有皇家園林性質的苑囿營造,這也是江南園林的肇始。私家園林的出現則承襲了吳越時期苑囿的園林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園誕生,貴族門閥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園林,聚石引泉,植林開澗,營造一種樸素自然的意境。唐宋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發(fā)展的全盛期,詩文、繪畫與園林相互滲透,皇家苑囿興盛,私人宅園眾多,寺廟園林遍布。元代,儒學沉淪,民族矛盾尖銳,江南文人園林受到政治禮法的束縛,一度寥落。明初,在朝廷高壓政治下,江南園林衰落不興。明末清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市民文藝的普及,成為中國園林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尤其在江南一帶,出現大量私家園林,民居住宅也有園林特色與風格。明清文人注重現世享樂,將園林意趣與日常生活相融合,再度掀起了造園的高潮。清康熙、乾隆皆好園事,他們數次南巡,除政治目的外,一路游園賞景,賦詩題詞,客觀上進一步推動了江南園林的興盛。
江南古典園林通過建筑與山、水、花、木的完美結合,在城市、郊野中創(chuàng)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居住、生活環(huán)境,形成一處處充滿詩情畫意的“城市山林”,其主要藝術特色為:
1.立意、風格多元統(tǒng)一
江南各地自然條件不同,文化也有差異,形成了風格不同的古典園林,有兼具南北風貌的金陵園林、以蘇州為代表的吳地園林、以揚州為代表的淮揚園林、西風漸進下的上海園林等。這些園林都以滿足園主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而精心營構詩情畫意的“城市山林”成為江南古典園林的造園立意和宗旨。
2.“小中見大,曲折幽深”的園林布局特征
造園是造境和造景的藝術。江南古典園林采用化整為零、小中見大的手法,把全園劃分與組合成主次分明、疏朗相間的大小園林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創(chuàng)造豐富的園林景色,山水布局、亭閣配置、花木栽植、園路山徑規(guī)劃均從“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中國畫論,因地制宜,師法自然,造就文人寫意山水園,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2]51的藝術境界。
3.“詩情畫意,融會一體”的園林意境
江南古典園林造園藝術融自然景色和詩情畫意于一體,創(chuàng)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從園名到景名、廳堂名,運用匾額、楹聯(lián)、題額的形式,再到植物配置、山水布置,體現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融入了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理念、文學藝術和民俗風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園林文化,使人們在游覽欣賞秀麗的園景時,感受到不可言傳的意境之美。
(二)江南園林當代文化價值
江南古典園林的研究價值包含物質與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物質價值是指園林資源本體;精神文化價值,是指蘊含在園林之中的思想內涵、文化傳統(tǒng)以及造園者的理想寄托與追求。
園林文化專家曹林娣說:“江南園林都為‘可居、可游、可賞’的優(yōu)雅的文明實體,風水佳穴的選址、院落式的布局、生態(tài)養(yǎng)生與藝術養(yǎng)生結合,成為人類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的杰構和詩意棲居的文明實體……這就是生活的藝術和藝術的生活,一種最富有生態(tài)意義的生存哲學,它集中了中國古代文人幾千年積累的攝生智慧。”[3]江南古典園林表現出來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的規(guī)劃、追求意境的精神在當代園林景觀設計中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1.天人合一,和諧共榮
江南古典園林崇尚自然的思想,“模山范水”而為“城市山林”的立意,始終將自然作為園林創(chuàng)作的素材。山水草木、飛鳥池魚,皆入園景。植物配置取法自然,形成自然植物群落,能夠有效改善園林生態(tài)環(huán)境?!疤烊撕弦?,和諧共榮”的原則,不單單是一種造園手法,它實際表達了一種人類本能的需求,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境界,這可以看作是造園的本質。用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來指導當代的景觀設計,對于解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生態(tài)困擾,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江南園林的構建中,最善于運用因地制宜這一原則。明代計成《園冶》中強調:“園基不拘方向,地勢自有高低;涉門成趣,得景隨形……相地合宜,構園得體?!盵2]56古人提倡的是就地取材,盡可能利用原來的地形地貌,不盲目改造地形。如江南寺廟園林的布局,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許多寺廟園林因山就勢,充分利用山體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山脈走勢,形成與地形相適合的布局方式。在當代園林設計、建設中,從開始選址就要充分考慮基地原貌與現狀,結合功能需求,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地貌環(huán)境,遵從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則。
3.內涵深邃,意境悠遠
江南園林的另一個重要造園思想是注重文化內涵和意境的營造。江南園林除運用園林名稱、建筑題名、山水布局、植物選擇等手法來體現文化內涵外,也充分利用匾額對聯(lián)、磚雕木雕、鋪地花窗等造景,融入了園主的雅好、品格,體現了園主的文化意趣。園林意境的生成,離不開造園家“經營布置”的藝術章法,在有限的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含蓄不盡的意境。在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思想的表達、文化的品位、境界的營造同樣重要,王國維曾說過:“有境界則自成高格?!盵4]以多種營造手法,創(chuàng)作出意境高遠、富有特色的園林景致,從細微處點綴人文歷史,則更能體現文化氛圍。
古典園林往往是私家宅院,與外界的自然環(huán)境或城市環(huán)境相對隔絕。而當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增強了人們對古典園林的疏離感,一是古典園林與當代人的生活相距甚遠;二是古典園林的文化背景、價值理念、審美內涵等無法得到很多當代人的理解;三是古典園林生存的環(huán)境基礎—立地環(huán)境、河道水網、周邊市井等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其存在的孤立性增強。具體來說,古典園林傳承發(fā)展面臨以下困境:
(一)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給古典園林帶來沖擊
首先,城市建設的快速發(fā)展往往伴隨著大肆拆舊建新,由于對古人留下的寶貴遺存缺乏保護意識,許多重要的園林資源遭到損毀甚至消失。其次,城市化建設往往伴隨著建筑群和街區(qū)的開發(fā)、道路橋梁的建設,不可避免地出現地面抬高、山體破壞、河道填埋等現象,園林立地環(huán)境大大改變,生存環(huán)境堪憂。鬧中取靜,有“城市山林”之稱的古典園林,被包圍在林立的高樓大廈、“水泥森林”中,其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傳統(tǒng)風貌逐步退化,從園林中望去的“天際線”也不再美麗。再次,就園林本體而言,水是園林之魂,當代城市建設往往導致園林水位降低,與外部水網的流通被迫減少,園林中的水體多成為一潭死水,水質惡化,影響了觀賞效果。最后,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內容和方式,也改變了人們的心理和審美觀念,使傳統(tǒng)園林生存的文化語境發(fā)生了改變,園林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內涵不易被大眾理解,隔膜感增強。
(二)未能處理好園林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關系
江南古典園林作為“人類理想家園”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旅游功能,是資源依托型旅游景點。很多園林管理部門過度注重經濟價值,對園林資源加以過度開發(fā)與利用,導致面積較小、曲折幽深的江南私家園林人滿為患,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衡,歷史真實性與風貌完整性受到破壞。此外,古代園林轉化為現代旅游景點,囿于場地、設施的限制,旅游功能單一,產業(yè)鏈短,展示內容不夠新穎,策劃設計缺乏創(chuàng)意,與游客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存在差距。
(三)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方法落后
第一,管理體制不順使一些園林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有些城市的園林分布于研究機構、學校、醫(yī)院、私宅等,被圈在各自的“圍墻”之內,作為其內部美化環(huán)境的一部分,或是僅供本單位內部使用,不對外開放。因此,有的內部園林由于所在單位管理意識淡薄以及缺乏資金,得不到有效保護。而園林周邊環(huán)境更因為多頭管理,成為城市管理的盲區(qū)和死角。
第二,科學的保護管理監(jiān)測體系不完善。園林的保護管理工作仍多沿用傳統(tǒng)的、經驗型的、被動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學的保護管理體系,不利于可持續(xù)發(fā)展,不足以應對突發(fā)事件。
第三,高級的專業(yè)型保護管理人才仍較為缺乏。園林專業(yè)人才少,人員老化,與園林管護水平日益提升的需要不相適應。園林科學研究、保護管理、文化挖掘、策劃創(chuàng)意等方面缺少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高級技術工人也日趨老齡化,不易形成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
(四)文化內涵挖掘、宣傳力度不夠,游客疏離感強
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游客而言,古典園林與當代人有著天然的文化和心理距離。大多數游客只能走馬觀花似的簡單領略園林悅目悅耳的“美”,對于園林歷史、建筑、藝術等文化背景等無從知曉,更談不上對其文化內涵的理解與欣賞,加之現代旅游者的旅游心態(tài)通常較為浮躁,很少能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欣賞。這些也導致部分游客對園林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淡薄,更談不上對園林保護管理的參與意識了。
“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中國園林發(fā)展唯一正確的道路。”[5]江南古典園林所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當代人傳承,只有“為古典園林和傳統(tǒng)園林文化重建一個綜合、全面、立體的體系,才能使我們的園林突破困境,保持長久的生命力”[6]??蓮囊韵聨追矫孢M一步做好其保護和傳承工作。
(一)突出文化傳承,強化地方政府的協(xié)調領導
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將江南古典園林保護納入整個城市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之中。地方政府應指導有關部門開展工作,組織人員對資源保護和利用的重大問題進行科學論證,進行最終決策。理順地方政府與園林管理機構的工作職責,強化園林管理部門職能,給予園林管理機構對內對外的統(tǒng)一管理權。結合城市的規(guī)劃、保護、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恢復歷史園林舊貌。一方面,有關部門制定園林名冊,將當地的園林遺存、歷史名園編制成冊歸檔,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劃定界址,限定保護范圍,落實保護措施;另一方面,有計劃地開展維修整治,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園林部門的現有景觀進行全面維護。
以蘇州為例,近年來,蘇州市創(chuàng)新了園林分類保護管理機制,完成了大市范圍95個園林的現場調查、分類評審、風險評估和專家論證,并公布了兩批《蘇州園林名錄》(共59個園林),擬就《蘇州園林分類保護管理辦法》初稿,根據園林的綜合價值、保護狀況、管理水平等特點,將園林保護管理分為全面保護、修復保護和遺址保護三大類,擬定了保護原則、保護內容、責任單位、部門職責以及修復規(guī)劃等內容,逐步構建分層次、分類別、分體系的保護管理機制。這項創(chuàng)新舉措將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以更寬的保護視野、更大的保護力度、更完備的保護機制,通過地方立法、行政推動、專家把脈和社會參與,共同把園林的保護管理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二)強化“保護第一”的理念
江南古典園林在旅游功能的發(fā)揮中,一定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始終將保護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在園林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尤其要注意與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以實現園林保護與旅游發(fā)展的雙贏。
蘇州園林保護管理部門以保護傳承為宗旨,在控制客流量方面實行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客流調控機制。根據園林可進入面積及人均占用面積,測算、公布各園林景區(qū)飽和容量和最佳容量,安裝客流監(jiān)測系統(tǒng),適時啟動延遲、限量售票措施,逐步把超負荷景點的游客數量降下來。通過景點電子屏幕、園林旅游網等信息化手段及時發(fā)布客流量預警信息,引導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游覽時間和路線,調節(jié)景點客流峰谷。二是建立團隊預約機制和各項應急預案。與各主要旅行社提前溝通客源數量,尤其在節(jié)假日等客流高峰期間,實行預約游覽,引導旅行社團隊錯峰、錯時入園??土髁恳坏┙咏皡^(qū)最高瞬時容量,立即啟動應急措施:無條件退票、開啟臨時通道、組織專人進行引導疏散等。三是提高游覽服務品質。加大講解員培訓和管理力度,著力提高講解服務水平,結合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為游客提供定時免費講解、微信導覽、自助導游機等多種形式的講解服務。開發(fā)園林3D虛擬游,為游客提供立體化的游覽體驗,通過服務的提升和環(huán)境的改善,進一步彰顯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文化價值。
(三)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園林修復、管理水平
園林資源的維護、管理離不開現代科學技術的運用。在園林修繕、維護過程中,要創(chuàng)新管理監(jiān)測手段,將園林建筑、陳設、花木、水石等納入電子監(jiān)測系統(tǒng)平臺,以精確的科技代替“人為目測”,更好地維護好園林遺產,使園林保護管理工作更規(guī)范、更科學、更有效。古典園林的修復要堅持歷史性、原真性的原則,做到修舊如舊,這其中,對園林要素的有效監(jiān)測將為修復提供可靠的依據。借助視頻、視聽系統(tǒng)等現代技術手段,全面展示園林的景觀和文化內涵。將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與現代旅游管理相結合,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四)深入挖掘歷史名園的文化內涵,擴大宣傳渠道
園林管理部門要注重古典園林深厚歷史內涵的發(fā)掘、宣傳,為公眾了解園林、熟悉園林文化提供通暢的渠道。第一,要凝煉各園林景點的精華和價值,完善景區(qū)說明牌和標識系統(tǒng),使游客詳細了解園林景點要素。加強園林古建、水池、假山、花木等的管理和養(yǎng)護,注重廳堂陳設維護,及時調整、充實匾額、楹聯(lián)等。
第二,隨著旅游知識的增長和識別能力的提高,游客希望實現“深度游覽”,希望景點活動具有參與性、互動性、鮮活性,以滿足其休閑、娛樂、獲得高檔次的文化享受的游覽需要。因此,園林景點的活動,除了舉辦花展、年會、廟會等活動外,還要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參與性、體驗性、互動性強的特色活動,以更好地向公眾傳播園林文化。
第三,在數字化智慧景區(qū)建設的推動下,游客的出行方式、游覽需求進一步改變,電子商務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操作便捷、消費者主動性強等優(yōu)勢成為改變園林旅游方式的重要技術。園林景區(qū)要主動順應互聯(lián)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的大趨勢,為園林旅游產品提供信息化技術支持,滿足游客信息化、便捷化的旅游需求。還要結合自身特色,在文化創(chuàng)意、策劃上不斷創(chuàng)新,推出多樣化的園林體驗活動;開發(fā)具有園林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改變園林旅游紀念品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意與特色的總體形象,特別要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園林、喜愛園林。
第四,以園林為“文化大使”,在海外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典園林因獨特的思想理念、精湛的造園藝術手法成為東方園林的代表。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古典園林開始陸續(xù)“出口”海外, 1980年5月,以蘇州網師園殿春簃為藍本設計的“明軒”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成,這是中國第一次出口園林工程,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中國在世界各地修建具備一定規(guī)模的中式園林將近七十個。除了在海外建園,國內園林管理部門也開始與國外景點進行交流,開展專題研究,如蘇州古典園林與海外六座園林結為“姐妹園”,這是當代保護管理的有效嘗試。
眾多存世的江南園林是珍貴的歷史遺存,在城市化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為我們提供了“理想家園”的范本,其意義不僅在于留存城市的記憶,留住“鄉(xiāng)愁”,同時還是城市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基因、文脈特色,弘揚了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遺存,更要承擔起傳承、發(fā)揚其優(yōu)秀文化的使命。
[1] 童寯.江南園林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4:3.
[2] 陳植.園治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
[3] 曹林娣.園庭信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導言.
[4] 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9:1.
[5] 周在春.傳承和創(chuàng)新是中國園林發(fā)展唯一正確的道路[J].風景園林,2014(3):144-145.
[6] 李新天,梁振輝.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現代困境[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2(10):148-149.
(責任編輯:時 新)
Reflections o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ZHANG Jie
(Suzhou Lion Grove Garden Management Office, Suzhou 215001, China)
The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stand for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show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ockeries, water, flowers, plants and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fac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the imbalance between protection and usage, the in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and the tourists’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these garden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exert its role of coordination and leadership, reinforce the ideology of “protection first”, enhance garde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by scientific methods, and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gardens.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of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are expected to be highlighted, and thus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ll be handed down to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cultural heritage; classical gardens in Suzhou;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heritance; landscaping art; gardening aesthetics; protection management
TU-8
A
1008-7931(2017)02-0014-06
10.16217/j.cnki.szxbsk.2017.02.003
2017-01-12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5SJB521)
張 婕(1979—),女,江蘇徐州人,館員,碩士,研究方向: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保護管理及文化研究。
張婕.江南古典園林當代文化價值與保護管理的思考[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4(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