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樹平 張建平 盧元鵬 烏蘭察布市農牧業(yè)科學研究院 012000
奶牛布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
朱樹平 張建平 盧元鵬 烏蘭察布市農牧業(yè)科學研究院 012000
奶牛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該病的臨床特征是母牛流產或早產,給養(yǎng)殖戶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重點論述了該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
奶牛;布氏桿菌?。涣餍?;癥狀;治療;預防
布氏桿菌病主要分牛型、羊型和豬型三種。牛型布氏桿菌主要侵害牛,故病牛是主要傳染源。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牛的陰道分泌物、流產的胎兒、胎水、胎膜、乳汁、糞尿及公牛的精液中。其傳播途徑一是直接接觸傳染,即健康牛與病牛接觸而感染;二是消化道傳染,即健康牛采食了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被傳染。生產第一胎的初產母牛對此病較敏感。病牛于流產1~2次后很少再繼發(fā)該病,它有自然康復和產生免疫的現象。該病的發(fā)生沒有季節(jié)性,如果飼養(yǎng)管理不當、奶牛營養(yǎng)不良和防疫消毒差等皆可促使該病的流行。
布氏桿菌首先侵害淋巴結,繼而沿淋巴液和血液散布到其他組織中,如妊娠母牛的子宮、乳房和關節(jié)囊等,導致妊娠母牛流產,還會出現胎衣不下、子宮內膜炎等癥狀,致使母牛不易受孕。臨床流產多發(fā)生于母牛妊娠后5~8個月,流產胎兒可能是死胎或弱犢。公牛睪丸受侵害時會引起睪丸發(fā)炎、壞死或化膿,不利于精子的生成。
解剖流產胎兒,可見皮下呈漿液性或出血型浸潤;胸腹腔內有茶色液體,內混有纖維素塊;胃腸漿膜與黏膜呈點狀、線狀出血,第四胃內呈黃色或白色黏液狀,含纖維素絮狀物;胎膜水腫、質脆,呈淡粉色膠樣浸潤,附有多量纖維素絮狀物;絨毛膜充血、出血,外有黃色或灰黃色絮狀物,子葉呈肉色,肥厚而糜爛;母子胎盤間有污灰色分泌物,并黏連;乳房實質和間質細胞浸潤、增生。公牛的精囊出血與壞死,睪丸和附睪丸壞死,呈灰黃色。慢性病牛結締組織增生,睪丸與周圍組織黏連。
該病的臨床癥狀不典型,不易確診,應對所有流產奶牛的胎兒進行細菌學分離和病原鑒定。病料可取流產胎兒的第四胃及其內容物、肺、肝及脾臟化驗確定。
對流產后繼發(fā)子宮內膜炎的病?;蛱ヒ虏幌陆泟冸x的病牛,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滌陰道和子宮,嚴重病例可用抗生素及磺胺類藥物治療。預防該病應定期檢疫,及時隔離病畜,加強防疫,防止病原侵入,培育健康犢牛。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日糧營養(yǎng)要均衡,礦物質、維生素飼料要充足;產房、飼槽及其他用具用10%石灰乳或5%來蘇兒溶液消毒,孕牛分娩前接產人員和器械用1%來蘇兒洗凈消毒,褥草和胎衣集中到指定地點處理。有流產癥狀的母牛應隔離,取胎兒的第四胃內容物作細菌鑒定。呈陰性反應的回原棚飼養(yǎng),陽性反應的隔離飼養(yǎng)。
(2)定期檢疫。每年做2次凝集反應檢查,陽性牛要與健康牛隔離。注射19號疫苗的牛場,判斷困難的奶牛應做補體結合反應檢測,以確定是否患病。
(3)定期預防注射。犢牛6月齡注射19號疫苗,注射前做血檢,陰性者注射。注射后一個月再檢查,凡血檢陰性或可疑者再做第二次注射,直到陽性反應為止。
[1]毛開榮,動物布魯氏菌病防治研究進展[J].中國草獸醫(yī)雜志.2003.37(9):37-40.
[2]王繼軍,牛布氏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J].農村科技2007(2):55.
[3]崔國禎;黃旭東;潘志忠;張英波;牛場布氏桿菌病的凈化[J].吉林畜牧獸醫(yī).2005(10):55-56.
[4]姜學.奶牛布氏桿菌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yī)科技信息.201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