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胡風與王實味
        ——以對魯迅思想接受為中心的考察

        2017-04-13 06:01:45曾祥金
        關鍵詞:胡風文藝魯迅

        曾祥金

        (南京大學 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南京 210023)

        胡風與王實味
        ——以對魯迅思想接受為中心的考察

        曾祥金

        (南京大學 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南京 210023)

        胡風和王實味的性格和理論都有相似的地方。胡風和王實味都承續(xù)了楚文化的血脈,因峻急而執(zhí)拗的脾氣而被時人視為狂人、怪人。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這既體現(xiàn)在對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中,更體現(xiàn)在對魯迅思想與精神的承傳上。作為與魯迅有過親密接觸的左翼文人,胡風在魯迅逝世以后一直堅持其開創(chuàng)的反封建和啟蒙的傳統(tǒng);王實味雖與魯迅沒有直接往來,卻在具體的雜文創(chuàng)作上實踐了魯迅的批判精神,并以“殉難者”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對魯迅精神的呼應。

        胡風;王實味;民族形式問題;魯迅思想

        胡風和王實味都是以革命異質性的面目出現(xiàn)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和革命史當中。王實味被定性為“托派”,先是被關押,后來在部隊轉移的過程中竟被秘密處死;胡風雖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因為“反黨反革命”的罪名而被關押了二十多年。關于他們兩人的比較研究,學界目前關注的人似乎不多。鄭文林在《胡風與王實味冤案引出的同類教訓》[1]一文中以隨筆的寫法勾勒出胡風與王實味相似的命運及其教訓,但并沒有涉及兩人思想和理論上的交鋒。此外,關于胡風對魯迅精神和思想繼承的文章很多*參見李怡《胡風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魯迅傳統(tǒng)”》,原載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李新宇《魯迅的遺產與胡風的悲劇》,原載于齊魯學刊2008年第3期;喬麗華《胡風對魯迅的“呼應”——兼談黃源與胡風》,原載于上海魯迅研究2010年第1期。,與之相反的是魯迅對王實味影響的相關論述就比較少了。就筆者所見,僅有李建軍在《王實味與魯迅的文學因緣》[2]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梳理。本文將胡風和王實味放在一起進行平行比較,重點考察他們在民族形式問題大討論中觀點的異同,特別是他們對魯迅思想的接受,以期對二者研究的深化有所裨益。

        一、在民族形式問題上的默契與分歧

        1902年,胡風出生在湖北蘄春縣的一個小山村;4年之后,王實味降生于河南潢川縣的一個小城鎮(zhèn)。潢川位于河南南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跟蘄春一樣在楚國的勢力范圍之內。袁宏道曾在《敘小修詩》中這樣評價楚風:“勁質而多懟,峭急而多露?!焙L和王實味似乎都承續(xù)了楚文化的血脈,因峻急而執(zhí)拗的脾氣而被時人視為狂人、怪人。胡風和王實味還曾是大學同學。胡風于1925年夏天來到北京,同時考上了北京大學文學院預科和清華大學英文系本科一年級。出于對魯迅的景仰(魯迅當時在北大兼課,講授“中國小說史”),胡風選擇了北大這一“新文化圣地”。而王實味也于同時期辭去之前的工作,考入北京大學文學院預科。但他們的同窗時光并沒有持續(xù)太久,1926年,胡風就從北京回到了湖北老家。后來,胡風東渡日本,開始他的文學和革命生涯;1933年因參加日共活動被驅逐回國,轉而在上海負責左聯(lián)的相關事宜。王實味則于1927年底輟學,開始自己在南京和上海等地的漂泊生涯,直到1937年奔赴延安。兩人在此期間很少交集,只有1932年在上海有過短暫的接觸。這也就是王實味在一篇涉及胡風的爭論文章中提到的:“滬上一別,十載未通音訊,故人大概不至以我底直率如昔為忤吧?”[3]123

        可惜的是,關于兩人交往的材料現(xiàn)在基本看不到了。兩人之間似乎沒有通信往來,在現(xiàn)存的胡風日記中也找不到王實味的蹤影。還是回到王實味的那篇提及胡風的文章上來,文章的題目為《文藝民族形式上的舊錯誤與新偏向》,其中內容則一方面闡釋自己對于民族形式問題的意見,另一方面對陳伯達、艾思奇、郭沫若等人的觀點提出批評。當時的王實味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藝研究室的特別研究員,陳伯達剛好是他的頂頭上司,而郭沫若則是當時文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王實味敢于在文章中直接跟他們“叫板”,從這里是可以體會出他性格中孤直的一面的。當然,這也是他日后政治罹難的一大直接原因。相反的,文章中王實味對胡風的態(tài)度則要緩和許多,雖然也有對胡風“新偏向”的批評,但認為他的《論民族形式問題》“確實對兩三年來許多不正確的意見作了扼要的清算,并在基本上指出了正確的方向,著了相當?shù)膭诳儭盵3]119。由此可見,至少在“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上,胡風和王實味之間是有一定的默契的。

        民族形式問題的提出始于毛澤東,他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大力提倡“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4]。陳伯達、艾思奇、林向冰等人首先把它運用到了文藝里面,他們認為民間文藝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而把“五四”興起的新文藝當作是西方的移植形式,因而是次要的、從屬的。胡風則反對把民間文藝形式抬得太高,認為“五四”新文藝代表著文藝發(fā)展的主流和正確方向,因而“不能同意把民族形式還原為大眾化或通俗化”[5]173。關于這一點,王實味在前述文章中的表達更為直接:“只從字面上了解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因而認為只有章回小說、舊劇、小調……才是‘民族形式’,甚至認為五四以來的進步新文藝為非民族的——一切這類的意見,都應該受到批判?!盵3]109其實說到底,陳伯達等人和胡風、王實味爭論的焦點就在于20世紀40年代初以來的新文藝走向問題,是堅持魯迅等人開創(chuàng)的“五四”啟蒙傳統(tǒng),還是響應新生的延安大眾化傳統(tǒng)。胡風和王實味在這一點上似乎取得了共識,他們都自覺地堅持和維護著魯迅傳統(tǒng)。

        但正如前文所說,一向“直率”的王實味對胡風理論上的某些方面也不無批評,認為他“似乎又有了過左的傾向”“對民族形式提出和含義的了解,以及對某些問題的解釋,也有值得討論的地方”[3]119-120。在這里,王實味采取的是一種調和的姿態(tài)。具體到文章中,王實味首先認為胡風對民族形式問題中“形式”這一概念把握不準確,混淆了形式和格式體裁的區(qū)別。其次,王實味對胡風一再強調抽象的民族形式的輪廓和“被大眾自己拒絕的戰(zhàn)斗的欲求”*轉引自梅志、曉風《胡風:死人復活的時候》,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30頁。不以為然,把它視作是唯心論的表現(xiàn)。最后,王實味對胡風的批評語言和批評態(tài)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胡風“疙疙疸疸”的語言有脫離大眾的危險,胡風的批評態(tài)度則有“左”的傾向,進而希望他能夠更為謙虛一些。

        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胡風和王實味對民族形式問題的觀點無疑是更有生命力的,但他們在當時卻因此被視為“異類”。正確的被遮蓋,錯誤的被弘揚,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二、胡風對魯迅國民性批判與知識分子啟蒙立場的繼承

        胡風和王實味的另外一個相似的或者說更為默契的地方是對魯迅的尊崇以及對魯迅思想的承繼。胡風和王實味作為“五四”成長起來的一代,對作為“五四”先驅和主將的魯迅自然不會陌生;而走上文藝這條道路之后,他們對于魯迅精神的吸收和傳承更是自覺的??梢哉f,魯迅是聯(lián)系胡風與王實味的精神紐帶。

        胡風一直以魯迅的繼承者自許,他也確實很好地堅持了以改造靈魂、啟蒙大眾為核心的“五四”傳統(tǒng)(也就是魯迅傳統(tǒng))。胡風對魯迅的服膺是貫穿始終的,他曾在自述文章中提到魯迅對他的巨大影響以及他年輕時代對魯迅作品的著迷。在日本留學期間,胡風聽到國內創(chuàng)造社和太陽社對魯迅“圍剿”的消息后大為不滿,專門寫了《中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發(fā)展》一文來為魯迅辯護,這也是胡風最早的長篇評論文章之一。1933年回國后,胡風在上海與魯迅結識,并承擔了左聯(lián)與魯迅的聯(lián)系工作。這段時間,他與魯迅往來密切,經常成為魯迅和許廣平家里的座上賓。同時,胡風也深得魯迅的信任和喜愛,在他因穆木天“告密”事件憤而辭去左聯(lián)職務時,魯迅囑咐他“做本分的事情,多用用筆”,并在后來的文章中稱胡風“是有為的青年”“沒有參加過任何反對抗日運動或反對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轉引自梅志、曉風《胡風:死人復活的時候》,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5頁。。后來,周揚等人提出“國防文學”口號,認為“國防是漢奸以外的一切作家創(chuàng)作的最中心之主題”;胡風則在魯迅的支持下寫了《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么?》一文,具體闡釋魯迅和馮雪峰提出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口號,這就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兩個口號”之爭。1936年魯迅去世,胡風作為治喪委員會的成員,參加了全部治喪工作。十天之后,胡風寫下《悲痛的告別》表達自己的沉痛和哀思。

        胡風對魯迅的服膺不只體現(xiàn)在與魯迅的交往中,更體現(xiàn)在魯迅逝世后對他的精神以及由其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的繼承上。魯迅逝世后第二年,全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在“抗日救亡”的大潮流中,文藝是否應該在“反帝”這一時代主題的同時堅持“反封建”?魯迅所開創(chuàng)的民族自我批判的傳統(tǒng)是否已經過時了?關于這些問題,當時的文藝界議論紛紛,很多人認為應該暫時拋棄“反封建”這一主題以利于團結隊伍、一致對外。作為文藝理論家和以“魯迅傳人”自許的胡風自然對這一現(xiàn)象很是警惕??箲?zhàn)伊始,胡風就在一篇題為《關于魯迅先生的二三基點》的文章中重申魯迅的啟蒙立場,他認為魯迅之所以不斷攻擊黑暗和愚昧,就是因為魯迅始終把“解放”和“進步”放在一起。如果只是強調“解放”,黑暗和愚昧就會卷土重來,進而阻擋全民族的抗戰(zhàn)步伐?!懊褡褰夥拧焙汀吧鐣M步”是一個有機體,“中國底民族戰(zhàn)爭不能夠只是用武器把‘鬼子’趕走了事,而是需要一面抵抗強敵,一面改造自己?!?轉引自王曉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出版,第8頁。胡風之所以發(fā)出這樣的聲音,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當時的國民政府當局正在“一致對外”的旗幟下加緊對人民的專制統(tǒng)治;同時,很多腐朽落后的勢力也趁著混亂時局出來興風作浪,并以“國粹”的名義蒙蔽人們的視線。因此,胡風在這一時期不斷地提醒人們,在反帝的同時不要忘了反封建,反帝和反封建只有齊頭并進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類似的言論正是對魯迅國民性批判和靈魂改造主題的直接繼承。遺憾的是,在當時整個“救亡壓倒啟蒙”(李澤厚語)的大環(huán)境下,胡風對民眾奴性倫理的批判和對反封建的堅持成了舒衡哲《中國啟蒙運動》里的“去中國化”現(xiàn)象,而胡風也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當時部分人眼中的“漢奸”。

        另一方面,胡風對知識分子與人民關系的探討也堅持了魯迅的啟蒙立場。魯迅曾在他的《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這樣寫道:“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盵6]526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明顯地感覺到魯迅對底層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對于改變他們處境和命運的渴望。但魯迅在這里采取的顯然是一種啟蒙的姿態(tài),即在知識分子與人民的關系中,前者是處于一種啟蒙者的位置的。這一點可以在魯迅的另外一篇短文中得到驗證:“現(xiàn)在也沒奈何,也只好從智識階級——其實中國并沒有所謂智識階級,此事說起來話太長,姑且從眾這樣說——一面先行設法,民眾俟將來再談?!盵7]具體到創(chuàng)作中,魯迅式的鄉(xiāng)土小說也是以一種俯視的視角對勞苦大眾的艱難與愚昧進行描摹。而到了四十年代,特別是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之后,主流文藝界的重心開始向工農兵傾斜。在毛澤東認為“知識分子如果不和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的背景下,知識分子的啟蒙角色開始變得模糊而尷尬,知識分子和農民的地位似乎突然翻轉過來了。農民成了革命的主力,而知識分子成了依附階級。作為理論家的胡風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論現(xiàn)實主義的路》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說知識分子也是人民,是并不為錯的?!彼J為知識分子在外國政治和社會思潮(包括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中起了“橋梁”的作用,到現(xiàn)在仍然是思想主張與人民之間的重要橋梁,因而不能輕易否定知識分子的價值。同時,胡風對將“人民”理想化的現(xiàn)象也進行了批判,倡導“精神奴役底創(chuàng)傷”,將“文藝上文化上的農民主義”認為是“民粹主義底死尸”的復活。從這里可以看出,跟當時的文藝理論界比起來,胡風的理論頗具深度,也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姿態(tài),這跟魯迅精神資源的哺育是分不開的。

        三、王實味對魯迅匕首式雜文觀和啟蒙者自我改造的接受

        王實味和魯迅的關系雖然沒有如胡風跟魯迅那般密切,但也不能說是毫無關聯(lián)。事實上,王實味在1928年曾經給魯迅寫過一封信,并隨信附上自己的短篇小說《陳老四的故事》。當時的王實味已經在《現(xiàn)代評論》和《晨報副鐫》等有影響力的刊物上發(fā)表過文章,但魯迅似乎對他并沒有太大的熱情,只是回信一封,并“寄還小說稿”。這一來一往的兩封信,現(xiàn)在都找不到了?;蛟S是魯迅的退稿給一向倨傲的王實味帶來了不小的打擊,此后二人再無交集。但是,王實味對魯迅的啟蒙立場和批判精神的認可和承繼是自覺的;另外,王實味疾惡如仇的性格似乎也與魯迅有相似的地方,這在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有比較具體的體現(xiàn)。

        與胡風更多在理論上對魯迅的思想遺產進行繼承和發(fā)揚不同的是,王實味用自己的雜文創(chuàng)作來實現(xiàn)對魯迅精神的接受。魯迅的文學觀念,特別是以筆為匕首和投槍的雜文觀,深刻地影響了王實味的創(chuàng)作。魯迅在《做“雜文”也不易》中就把雜文比作“顯微鏡的工作”[8],旨在照出污穢和丑陋。王實味的雜文就是專門用來“發(fā)牢騷”和揭示陰暗面的。這跟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據王實味的身邊人說,他一向“孤傲”“好走極端”,與人相處時“固執(zhí)己見”“喜怒哀樂溢于言表”。1942年二三月間,王實味創(chuàng)作出日后給他帶來巨大麻煩的雜文《野百合花》。王實味選擇“野百合花”這一意象的用意首先是向烈士李芬表達自己的懷念和敬意,同時是因為它“吃起來味雖帶苦澀”“但卻有更大的藥用價值”——王實味把這篇雜文視為解決當時延安存在的問題的一劑良藥。王實味在這篇雜文里批評“我們的生活里”缺少同情和愛,認為青年能夠先感覺到社會的黑暗和骯臟,可以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王實味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這跟魯迅的青年觀是有心意相通之處的。魯迅因為受到進化論的影響,對青年一直抱有較大的期望。在生活中,魯迅對身邊的年輕人也總是善意提攜、多加幫助。魯迅曾經在《無聲的中國》中這樣寫道:“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話發(fā)表出來?!盵6]15

        王實味的另外一篇代表性雜文《政治家·藝術家》同樣受到魯迅的影響。魯迅曾在《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一文中論述他對文藝與政治關系的看法。文藝和政治在魯迅眼中是兩個對立的物體,政治是要“維持現(xiàn)狀”,文藝卻總是“不滿意現(xiàn)狀”;“政治想維系現(xiàn)狀使它統(tǒng)一,文藝催促社會進化使它漸漸分離”,這樣文藝就成了政治家的“眼中釘”,難免“被擠出去”的命運[9]??傊乃嚺c政治二者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政治家對于文藝家的本能反應就是排擠和迫害的。它們從一開始就走在了相反的道路上。王實味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王實味認為政治家與藝術家具有不同的任務。政治家的任務是“改造社會制度”,藝術家任務則在于“改造人底靈魂”。政治家一般比較沉著冷靜,善于進行消除骯臟和黑暗的實際斗爭;藝術家往往更加敏感熱情,擅長指出純潔和光明,給政治家的實際斗爭帶來精神上的鼓舞。接著,他還細致地論述了政治家與藝術家各自的優(yōu)缺點:政治家“熟諳人情世故,精通手段方法,善能縱橫捭闔”,缺點是不免“要為自己的名譽、地位、利益使用它們,使革命受到損害”;藝術家則往往“驕傲、偏狹、孤僻,不善團結自己底隊伍,甚至,互相輕藐,互相傾軋”[3]133-135。因而,藝術家首先要改造自己的靈魂,祛除自己靈魂中的黑暗與骯臟。這個過程雖然充滿艱辛,但它是必需的。這就涉及一個由魯迅所開創(chuàng)的啟蒙者自我反思的主題,啟蒙者的身份并非無可置疑。事實上,《政治家·藝術家》一文體現(xiàn)出的對魯迅啟蒙傳統(tǒng)的繼承更為明顯。文章中談到魯迅“由于看到自己戰(zhàn)侶底靈魂中,同樣有著不少的骯臟和黑暗”而感到“寂寞”,進而“渴望他底戰(zhàn)侶是更可愛一點”。其實,王實味同樣認識到舊中國的各種丑陋習俗,甚至連年輕的戰(zhàn)士也必然會沾染上它們,所以他在文章的末尾大聲呼吁:“更好地肩負起改造靈魂的偉大任務罷,首先針對著我們自己和我們底陣營進行工作;特別在中國,人底靈魂改造對社會制度改造有更大的反作用,它不僅決定革命成功底遲速,也關系革命事業(yè)底成敗?!盵3]136遺憾的是,這樣的呼吁很快淹沒在眾人一致的指責聲中,而王實味本人也被內部同志們的“同聲詛咒”和政權的鎮(zhèn)壓所擊倒,變得“瘋瘋癲癲”“跟精神病患者一樣”,等待他的將是死亡。

        有意思的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也曾遭遇到類似的“同聲詛咒”,以及從組織內部射來的冷箭,并不得不采取“橫站”的姿勢以應對左右夾攻的尷尬境況。魯迅尚且如此,同樣愛“發(fā)牢騷”的王實味受到組織的圍攻和壓迫也就不足為怪了。啟蒙者的艱難與悲哀在這里得到了直觀而殘酷的體現(xiàn)。王實味成了魯迅筆下的文藝家,先是被政治家視為“眼中釘”,最終難免“被擠出去”的命運。魯迅自己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只不過他更為叛逆,也更為幸運。

        四、結論

        有學者曾經這樣論述王實味的典型意義:“他的悲劇意義早已逾越了作為個體生命本身的遭遇沉浮,他的悲劇其實已經預示了一大批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未來的人生軌跡?!盵10]胡風就是其中的“后來者”之一,他們最終都倒在了政治的巨幕之下。從王實味案到“胡風反革命集團”,都是其時的當權者將思想問題上升到政治問題,進而用組織的名義和手段進行處理的結果。不同的是,王實味只是個案,到胡風這里已經成了“集團”,后者無疑是前者的擴大化。胡風和王實味的性格和理論都有相似的地方。他們的精神是相通的,這既體現(xiàn)在對民族形式問題的討論中,更體現(xiàn)在對魯迅思想與精神的承傳上。作為與魯迅有過親密接觸的左翼文人,胡風在魯迅逝世以后一直堅持其反封建的傳統(tǒng)和啟蒙的立場,“雖九死其猶未悔”;王實味雖與魯迅沒有直接往來,卻在具體的雜文創(chuàng)作上實踐了魯迅的批判精神,并以“殉難者”的姿態(tài)實現(xiàn)了對魯迅精神的呼應。但不得不提的是,作為以魯迅傳人自居的胡風,確實在理論上比王實味做得更為深入和系統(tǒng),對后世的影響也更加深遠。而王實味因為自身理論素養(yǎng)和寫作實踐的缺失,再加上英年早逝的悲劇命運,限制了其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這不得不說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

        [1]鄭文林.胡風與王實味冤案引出的同類教訓[J].炎黃春秋,2006(2).

        [2]李建軍.王實味與魯迅的文學因緣[J].小說評論,2012(4).

        [3]朱鴻召.王實味文存[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胡風代表作[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6]魯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魯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6.

        [8]魯迅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418.

        [9]魯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5-116.

        [10]黃昌勇.王實味傳[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

        Abstract:Hu Feng and Wang Shiwei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in character and theorie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of Chu state, they were seen as eccentrics because of stubborn temperaments. They are spiritually interlinked in the debate of ethnological form and in the inheritance of Lu Xun’s thought and spirit. A left-wing scholar who had a close contact with Lu Xun, Hu Feng continued the tradition of anti-feudalism and enlightenment ignited by Lu Xun after Lu Xun had passed away. Although he did not have direct contacts with Lu Xun, Wang Shiwei practiced Lu Xun’s critical spirit in the specific essay writing, thereby echoing the spirit of Lu Xun in the attitude of a “martyr”.

        Keywords:Hu Feng; Wang Shiwei; issue of ethnological form; Lu Xun’s thought

        (責任編輯林東明)

        HuFengandWangShiweiExaminedfromtheAcceptanceofLuXun’sThought

        ZengXiangjin

        (ResearchCentreofChineseNewLiterature,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23)

        I206.6

        A

        1008-293X(2017)04-0093-06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4.014

        2017-06-12

        曾祥金(1990- ),男,江西吉安人,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胡風文藝魯迅
        1942,文藝之春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文藝范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重塑胡風的奇女子
        雜文選刊(2015年8期)2015-07-23 13:39:45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節(jié)日暢想曲
        意林(2011年21期)2011-05-14 04:43:06
        胡風致喬冠華函
        百年潮(2000年3期)2000-06-04 21:06:26
        三级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国产精品vⅰdeoxxxx国产|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国内精品影视| 精品91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97激情在线视频五月天视频| 一区二区精品国产亚洲|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精品偷拍高潮少妇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亚洲成av人片|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91久久精品一二三区蜜桃| 青青草成人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av无码男人的天堂在线| 丰满少妇又紧又爽视频| 最新日本女优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片| 成人无码区免费a片www| 操B小视频国产|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nvn|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9| 无码啪啪熟妇人妻区| 成人性生交大全免费看|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91|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少妇人妻大乳在线视频不卡|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中文字幕视频| 999精品无码a片在线1级|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 精品精品国产三级av在线|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