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佩佩
兒童是發(fā)展的個體,由于他們作用于環(huán)境的方式不同,每個幼兒成長與發(fā)展都顯現(xiàn)出了個體差異。我們應認識到每個孩子的特殊性和特殊需求,特殊需求則包括各種發(fā)展前能和不同發(fā)展障礙兒童。孩子的差異和特殊需求則包括各種發(fā)展前能和不同發(fā)展障礙,如多動式的、自閉式的、隔代教育的嬌慣式等,或者說在一般人看來是“差那么一點兒的”和“多那么一點兒的”。陳鶴琴教育理念:“凡是幼兒能學的而又應當學的,我們都應當教他。”為了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個性差異、能力差異以及發(fā)展水平差異等,為每個孩子的個陛化發(fā)展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深入了解這些孩子的性格差異及原因,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兒童,提出一個孩子一貼“藥”,一個孩子一本“帳”,一個孩子一條“心”策略,對癥下藥精雕細琢,了解孩子的不同起點于幼兒園中觀察,給每個孩子一片陽光讓他們燦爛。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獨特的、獨一無二的世界”。兒童是發(fā)展的個體,每個幼兒成長與發(fā)展的速度、行為形式具有不同的特點;每個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家庭的影響;每個幼兒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行為習慣、價值觀念亦不同。他們作用于環(huán)境的方式不同,因而,也就決定了每個幼兒在原有經(jīng)驗上的個體差異。
一、“一點兒”的差別——有著特殊需要的幼兒
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特殊需要的兒童”,如多動式的、自閉式的、隔代教育的嬌慣式等,或者說在一般人看來是“差那么一點兒的”和“多那么一點兒的”,他們在同齡的幼兒群體中顯得有點格格不入,在保教工作中讓老師費盡了心思卻收效甚微。
1.“差那么一點兒”的幼兒
清清長得白白凈凈清麗可人的,乍一看絕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小姑娘。兩年前進了幼兒園,通過近距離的接觸,老師才發(fā)現(xiàn)她的真實表現(xiàn):不說話、不吃飯、不會玩,只有在吃點心的時候偶爾會吃點,但總是像做賊似的在老師和小朋友沒看見的時候快速地塞到嘴里。為此老師去家長取得了溝通與交流,家長反映孩子在家也一樣,基本上不吃飯,也不怎么說話,四歲的孩子個長得比一般人高,但是體重卻不及別人的三分之二,走路也蹣跚地像只小鵝,也曾去一些醫(yī)院問診,都沒有什么結果。父母親基本上認定孩子是屬于缺那么一點兒的智障兒童了。自閉是一種較持久的憂傷的情緒體驗,真正的自閉癥在兒童期并不多見,只是在有其他的軀體或精神問題時才伴有自閉的情緒。
上述孩子是典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差那么一點兒的”,所謂差的那么一點兒包括常人眼中智力能力發(fā)展與一般孩子比慢了一拍,也包括家長對孩子少了那么一點自信,家長除了“恨鐵不成鋼”的感慨之后只有放棄的無奈了。
2.“多那么一點兒”的幼兒
添添是個聰明的男孩,父母親都是醫(yī)務工作者,由于工作關系添添從一出生便是奶奶帶的,面對寶貝孫子爺爺奶奶可真謂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于是添添五歲了,在家里從不自己吃飯,遇見不愛吃的菜更是緊閉嘴巴,真正過的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到了幼兒園里后,每次吃飯前總是和老師討價還價“老師,我這菜不要吃”“老師,我飯少一點吧”,碰到手工課或美術課需要動手的時候,先大聲叫“老師,我不會”。
這位幼兒我們暫時稱他們?yōu)椤岸嘁稽c兒的”,主要指孩子身上多了一點嬌氣、任性,孩子身上多了那么一份依賴性;同時也多了家長(特別是祖父輩)的一份嬌慣。
二、“一點兒”的引導——給每個孩子一片陽光
為每個孩子的個性化發(fā)展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讓每個孩子都沐浴在素質教育的陽光里,給每朵小花同樣施以愛的雨露,讓每朵小化都散發(fā)出誘人的清香。
1.對待不同的幼兒要對癥下藥
面對有著那么“一點兒”的差別,更需要我們“對癥下藥”,達到精雕細琢的層次。
“凱凱是小弟弟”因為凱凱的接受能力和自制力都很差,由于老師不可能對凱凱和別的孩子一樣的要求,甚至在很多時候對他的教育顯得有點無能為力。老師們一直都為凱凱的事感到頭疼,更為怕出現(xiàn)更多的“凱凱”而感到擔憂。偶然的機會大班的小朋友到班級里來,大班的老師說“這是中班的弟弟妹妹”。一語驚醒夢中人,老師專門為此開展了一次晨間談話,你們知道為什么凱凱小弟弟總是會做錯事情嗎?原來凱凱比我們都要小,所以會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他還有很多事情還不懂,怎么辦呢?這時馬上就有小朋友說了:“弟弟還小我們要幫助小弟弟!”從此大家對待凱凱的態(tài)度變了,吃飯的時候有小朋友會去不提醒他要珍惜糧食,有的小朋友會拿毛巾給他擦,玩的時候如果凱凱又溜到外面去了,有的小朋友會把他拉回來,并告訴他不可以一個人在外面玩。一段時間下來凱凱變得干凈了,有時候能幫助老師做點簡單的事情了,凱凱的進步還真不小呢!
對于常人眼中“少那么一點”的幼兒,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去衡量孩子的變化與發(fā)展,我們應該允許其用更慢的步伐來走自己的路。孩子的玩伴更是最直接也最純真的前進途中的伴侶,童言無忌然而童心無邪。
2.及時記錄孩子的點滴變化
在過程中需要老師有更大的耐心和毅力,為每個孩子建立更清楚的“現(xiàn)金日記帳”,把每天的點滴變化都記錄在案,聽其言觀其行,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在生活與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讓孩子也能感受到“我的變化”。
3.家園合作,齊心合力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援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援、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作為成人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主動打開這些有著特殊需要的孩子的心靈之門,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要看到孩子本身的努力和進步,使每個孩子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充滿自信地嬉戲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