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論語·述而》
“師”的繁體字為“師”,從垖(duī)省,從帀(z?。T谶@里,“垖”為“堆”的本字,是小土山的意思;“帀”為“匝”的本字,為環(huán)繞、包圍的意思。《詩經(jīng)》曾云:“我徒我御,我?guī)熚衣??!边@句話的意思是:無論是步行或是駕車,我的部隊是成師又成旅。這里的“師”和“旅”都是古代軍隊的編制單位。《說文·帀部》中也說:“師,兩千五百人為師?!薄吨芏Y·地官司徒第二·小司徒》印證了此種說法,其中有記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庇纱说弥?,在商周時代,兩千五百人組成的“師”是最大的軍隊編制;而在我國現(xiàn)行的軍隊編制中,“師”隸屬于軍或集團(tuán)軍,下設(shè)若干個團(tuán),最高的軍事長官被稱為“師長”。不過,這里的“師”與“老師”的“師”的意思不太一樣,那么,“師”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請大家且看下圖中“師”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師”乃一個會意字,其本義為古代軍隊中編制的一級。金文與甲骨文的形狀大致相同,只是對“師”的右半部分進(jìn)行了簡化,變成了“不”字。篆文、隸書等字體的形狀與金文差別不大。至此,“師”字已基本定型。
“師”字最常用的意思是“老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這是說,“師”是一個名稱,指的就是那些教人們懂得事物道理的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等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師”在后來逐漸演變成在一定領(lǐng)域里受人尊重的學(xué)識、道義、技能方面的傳授者和施行者。正如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所言:“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然而,“師”中的“垖”代表知識和理論高度,“帀”代表學(xué)術(shù)的范圍,因此為人師,也僅局限于在一定的領(lǐng)域內(nèi)為人師。所以孔子才會發(fā)出這樣的言論:“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