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聞于當時,死有傳于后世][歐陽修]
嘉祐二年,時年21歲的蘇軾趕往考場參加禮部考試,作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旁征博引,用簡潔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道。當場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詳定官是梅堯臣。當后者在讀罷蘇軾的文章后,大加贊賞,于是立馬將文章呈給了歐陽修。歐陽修讀后十分驚喜,認為其筆法自然,說理透徹,頗有古文大家之范。蘇軾金榜題名以后,與歐陽修的師生情誼由此開始。歐公對這位門生評價極高,他曾多次高度贊揚蘇軾,這些贊揚傳出去,蘇軾逐漸被大眾所知曉,聞名天下。
熙寧四年,蘇軾去杭州任通判,到任途中去潁州謁見了已經(jīng)退休的歐陽修。那時的歐陽修,生活過得頗閑適。他與蘇軾一行人暢游西湖,雖已須發(fā)花白,卻仍然精神矍鑠。蘇軾還專門寫了一首叫《陪歐陽公燕西湖》的詩來記述這件事。作為老師的歐陽修,即使學(xué)生早已遠名在外,也不忘出題考考學(xué)生。他讓蘇軾為自己珍藏的一座石屏風(fēng)賦詩。蘇軾對著屏風(fēng)想了一會兒,突然靈光一現(xiàn),隨即潑墨寫下了那首著名的《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讀完這首跌宕起伏的詩后,歐公不禁拍手稱快,他當年果然沒看錯蘇軾,這個學(xué)生,值得他自豪。除了賞風(fēng)景,論文學(xué),蘇軾和歐陽修也論醫(yī)學(xué)。他們談笑風(fēng)生,亦師亦友,實在是讓人羨慕。蘇軾在歐陽修處停留了二十多天后,不得不去杭州上任了。誰料想,這一別竟成了他們的訣別,第二年歐陽修就因病去世。蘇軾因為公務(wù)原因,沒有能前去奔喪,痛心不已,寫下了《祭歐陽文忠公文》,其中一句便是:“聞公之喪,義當匍匐往救,而懷祿不去,愧古人之忸怩?!?/p>
素材解讀
歐陽修與蘇軾可謂“伯樂”與“千里馬”,作為老師的歐陽修從不吝于夸贊自己的學(xué)生,并極力培養(yǎng)蘇軾,使蘇軾很早就聞名文壇。同時,他與蘇軾結(jié)為忘年之交,共同致力于詩文革新運動,也同行暢游西湖,師生關(guān)系,其樂融融。
適用話題
朋友、平等、師生情誼
[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陸 游]
陸游出身于官宦,父親陸宰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jié)的官員,同他交往的也都是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這些人經(jīng)常在陸家談?wù)搰遗d衰、民族興亡的大事。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fā)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陸游自小勤奮好學(xué),特別注意攻讀兵書,學(xué)練劍術(shù)。家庭親友間的愛國思想和高尚情操,他耳濡目染。因此,陸游很早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報國壯志。
成年后的陸游即以恩蔭補授通判等職。入幕時期的戰(zhàn)斗生活,是他一生中最為奮發(fā)的時期,也成為陸游許多愛國詩篇的現(xiàn)實基礎(chǔ)。當時的南宋戰(zhàn)火紛飛,女真統(tǒng)治集團大肆進攻南宋領(lǐng)土。南宋統(tǒng)治集團昏庸無能,向金朝搖尾乞憐,屈膝投降。此時滿懷愛國激情的青年詩人陸游用其豪邁悲壯的筆調(diào)唱出了激昂雄壯的戰(zhàn)歌,抒發(fā)出面對國土分裂的悲憤心情。面對南宋小朝廷的屈膝偷安和主和派不斷排斥、迫害愛國人士的殘酷現(xiàn)實,陸游常常感嘆:“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這不僅僅是他憤慨心情的表露,也是對南宋黑暗統(tǒng)治的強烈控訴。
公元1207年,陸游82歲時,得知朝廷下詔伐金,興奮之中寫下了《老馬》一詩。“一聞戰(zhàn)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表示了“老馬”也要赴疆的豪情。公元1210年,85歲的陸游懷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恨和無限憂國憂民的悲憤,與世長辭了。在他瞑目之前,那頑強的生命火花,做了激情洋溢的爆發(fā)和直抒胸臆的吟唱,這就是傳誦千古的名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边@慷慨激昂、雄渾豪放的短短28個字,直接表述了廣大人民收復(fù)國土的愿望,洋溢著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陸游的一生,是為國家統(tǒng)一而努力奮斗、努力歌唱的一生。
素材解讀
陸游一生都在為國憂思,年少時意氣風(fēng)發(fā)征戰(zhàn)沙場,卻不抵統(tǒng)治者昏庸無道。到老時仍一心報國,或是“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亦或是“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陸游將國家之愛、民族之愛貫穿于自己一生,將其定位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zé)任的人生態(tài)度,讓后人敬仰。
適用話題
愛國、人生價值、民族意識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 英]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據(jù)《桐城縣志》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詩文如下:“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奔胰艘姇鲃釉跔巿?zhí)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素材解讀
按理,張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管一管平民百姓,那是小事一樁。然而他卻回信讓家人退讓三尺,由此足見張英的謙遜與寬容,也體現(xiàn)出他高尚的德行。所以說,寬容與謙讓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而由高尚德行散發(fā)出的偉大的人格魅力,更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
適用話題
為人、處世、寬容、謙虛、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