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
去年,我去成都演講,有記者問我會不會在電視上談古典文學,我說:“如果有機會可以啊?!庇浾哂謫栁遥骸爸v什么呢?”我想了想就說:“就講宋代的女詞人李清照吧。”
為什么我會對李清照這么感興趣?高中的時候,我住在臺北一個日式的小樓上,樓下住了另一戶人家和好多師大的僑生,還有個英文補習班,大家共用一個廁所。有一天我去洗手間,看見洗手臺上擺了一本《李清照詞集》,不知道是誰的,我拿起翻一翻,又放回原處。就這樣連續(xù)差不多一個月,書終于不見了,但是我也幾乎背下了整本李清照的詞。
從那以后,我對詞大感興趣,自己又跑去買了宋詞選集,詞看多了,覺得不能不懂舊詩,于是又由《唐詩三百首》開始看,越看越著迷,后來甚至編了一本《唐詩句典》工具書。更重要的是,我今天的寫作深深受到這些新舊詩詞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對詩詞的愛好,我可能寫不出那些帶有詩意的散文。
多妙啊,簡直是個巧緣!在廁所里碰上一本《李清照詞集》,居然能產(chǎn)生那么大的影響,甚至改變我的半生。
每個人從小到大,讀的每一本書,都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不信的話,如果你注意人們講話的詞匯,很可能推論得出他的年歲。因為課本隔幾年會重編,造成讀不同版本的人,用的詞兒不一樣,譬如一個人賞月說“唯見江心秋月白”,你很可能推算他讀過白居易的《琵琶行》。另外一個人,在一般的閑談里頭冒出一句“命途多舛”,極可能他以前學的課本里有《滕王閣序》。讀同樣課本的人,會有許多共同語言。
順著這個道理想,是不是年齡相近的人由小到大,因為讀的課本大同小異,基本上大家知道的差不多。但是相對地,如果你讀了幾本大家沒接觸過的課外書,可就不一樣了。
聊天的時候,碰到某方面的題材,大家都不懂,但是有位跟你年齡、學歷相當?shù)?,搞不好是同學,卻旁征博引說出一大番道理。這時候,四周的朋友就會問了,你怎么懂得這么多???以此推論,你當然博學多聞,也就這樣,你顯得不平凡。
我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螢窗小語》,出版過程也很有趣。最早我把稿子拿給一家出版社,那主編翻了翻,還給我,說:“小小一本,自己出吧?!毙姨澪腋咧?、大學都編???,跟印刷廠挺熟的,就自個兒去找到印刷廠,印了幾千本。沒想到一上市就被搶光了,前后印了幾十萬本。我也因此被鼓舞著繼續(xù)寫作,有了今天。
請問,如果我不是因為參加??鐖F,比別人多懂一些,我能有今天嗎?所以,如果你希望將來出頭,除了好好讀書,把學校的東西學好,還要多讀課外書、多參加社團活動。真正讓你“一鳴驚人”的,往往是別人沒學過而你學過的東西。
有一天我兒子回來抱怨他的老師,上課不講正事,卻抓住希特勒這個題目,講了一堆野史。我當時勸他,那個老師雖然有些離題,但你為什么不想想,他說的那些東西,別的老師一般不會教,如果你靠自修,把課本上的東西搞懂,加上那老師說的“野史”,不是比別人知道得多嗎?說不定有一天談到“二戰(zhàn)”,你還能用那一套把別人唬得一愣一愣呢!
從課外超越別人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本領。
(張勇摘自《讀者·原創(chuàng)版》)
意林繪閱讀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