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烹飪飲食中,辣椒、番茄、馬鈴薯、南瓜、胡蘿卜等都是常見的食材,幾乎每家每戶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你真的了解這些食材的身世嗎?它們到底是中國特有的物產(chǎn),還是漂洋過海的舶來品呢?
盡管中國特有的蔬菜已經(jīng)十分豐富,但人們常見的蔬菜中仍有不少是舶來品。茄子原產(chǎn)于印度,大約在南北朝時期,經(jīng)泰國、越南傳入我國。剛傳入的時候,我國栽種的茄子普遍為圓形,到了元代,人們栽培出了長條形的茄子,清朝未年的時候,長條形的茄子被引入到了日本。辣椒的故鄉(xiāng)在南美州,15世紀末期傳入歐洲,16世紀末期傳入我國。辣椒傳入中國有兩條路徑:一是絲綢之路,因此新疆、甘肅、陜西等地率先栽培;二是馬六甲海峽,因此中國南方的云南、廣西、湖南等地也開始栽培辣椒?,F(xiàn)如今,全中國到處可見辣椒的身影了。
馬鈴薯(俗稱土豆、洋芋)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秘魯南部,大約在16~17世紀傳入中國,它不僅具有相當高的營養(yǎng)價值,還能防治一些疾病,難怪人們稱它為“大地的蘋果”呢!
馬鈴薯的出現(xiàn)彌補了谷物收成不足所帶來的糧食短缺,養(yǎng)活了世界上更多的人口。在戰(zhàn)爭年代,馬鈴薯的作用更不可小視。18世紀中期爆發(fā)于歐洲的“七年戰(zhàn)爭”嚴重影響了歐洲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歐洲各國都面臨糧食緊缺的嚴峻考驗。在這樣
的特殊時期,馬鈴薯的優(yōu)勢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適應性強,產(chǎn)量高,且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甚至能代替谷物滿足人們的食物需求。可以說,正是在馬鈴薯的幫助下,戰(zhàn)亂中的歐洲、人民才得以生存下來。
酸酸甜甜的番茄(俗稱西紅柿)的老家也在南美洲,它原本只是一種野生漿果,而且很多當?shù)厝硕及阉斪饔卸镜墓樱瑹o人敢食。不過,成熟后的番茄鮮紅欲滴,十分誘人,最終有人禁不住“誘惑”嘗了幾口,結果非但沒中毒,反而發(fā)現(xiàn)它的味道好極了,此后番茄就被制作成了各種佳肴。番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營養(yǎng)成分,對人體健康很有益處,所以大家可以多吃一些番茄。
顏色鮮綠,柔嫩多汁的菠菜也是舶來品。菠菜最初是由波斯(今伊朗)人栽種的一種蔬菜,公元641年,尼泊爾國王派使臣前往長安,而菠菜就是使臣進貢的禮物之一。由于菠菜的根須為紅色,所以很多人還將菠菜叫作“紅根菜”“鸚鵡菜”等。
菠菜屬耐寒蔬菜,種子在4℃時就可萌發(fā),溫度過高時會生長不良,所以春天是菠菜最好的播種季節(jié)。菠菜還有“營養(yǎng)模范生”的稱號,它富含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維生素K以及多種礦物質(zhì),對人體健康很有好處喲!阿富汗是胡蘿卜最古老的栽培地區(qū),元朝時胡蘿卜傳入我國,其種植歷史已有2000多年,而且有黑紫色、紅紫色、黃色、橙色等多個品種。香菜原產(chǎn)于地中海沿岸,張騫出使西域時將其帶回我國,后在我國廣泛種植……這些蔬菜舶來品漂洋過海,跋涉千里萬里來到中國,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餐桌,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璀璨的中華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