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電影《白日焰火》的國際化路徑研究
□王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了在國際上獲得話語主動權,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國門,而西方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差異使中國電影在國際傳播中面臨艱難境遇。國產影片《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jié)奪得最佳影片金熊獎,成功地實現(xiàn)了國際化傳播。本文試圖分析《白日焰火》國際化傳播中的路徑,旨在為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提供借鑒。
全球化;《白日焰火》;中國電影;國際化策略
作為展現(xiàn)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載體,中國電影需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然而,在全球化的時代語境下,中國電影經受著以美國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西方電影的沖擊。同時,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受眾文化的差異,中國電影舉步維艱。如何拍出讓世界觀眾都能接受中國電影,如何通過電影展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一代代中國電影人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努力構建自身形象,欲在世界電影叢林中尋找中國電影的位置和出路。
在全球化的初期階段,不少中國電影人為了迎合國際市場,一味模仿美國好萊塢大片,試圖把一些零碎的文化符號包裹在好萊塢模式的外衣下。這些所謂的大片除了給現(xiàn)場觀眾強烈的視聽沖擊外,內容空洞無趣。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這類影片無不慘敗而歸。
尹鴻教授曾指出,“中國電影的國際化道路為三個方面,一是投資上吸收海外資金,二是創(chuàng)作上按照‘世界性’‘國際性’的電影語言標準來包裝自己,三是取得國際電影節(jié)的承認。”①其中,取得國際電影節(jié)的承認是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的一種主要方式。作為三大電影節(jié)中最年輕的電影節(jié),柏林電影節(jié)對于中國電影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有人稱柏林電影節(jié)是中國電影的“福地”。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了1988年第38屆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這部華語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新開端,揭開了中國電影獲得國際認可的序幕。2014年第64屆柏林電影節(jié)上,中國影片《白日焰火》成功摘下柏林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和最佳男演員獎。它是中國藝術電影國際化傳播的一次成功嘗試。
《白日焰火》通過柏林電影節(jié)走出了國門,并獲得了世界觀眾的認可。本文試圖從題材形式與內容的選取、藝術形式的表達以及文化精神的傳播三個方面探索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策略,旨在為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提供一些思路。
在國際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國電影曾多次嘗試將所謂的“大片”通過國際電影節(jié)推向世界。以《無極》《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等為代表的商業(yè)大片在國際市場中紛紛慘敗,這說明在目前的國內外條件下,美國商業(yè)大片的模式并不適合中國電影的國際化傳播。在與世界電影的無數(shù)次交鋒后,中國電影人獲得啟示,藝術電影是一個最佳的突破口?!八囆g電影是與商業(yè)電影相對立的電影類型,它注重突出自己的藝術個性,并反對程式化的情節(jié)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畫,并力圖運用獨創(chuàng)性的電影語言?!雹?/p>
影片《白日焰火》憑借明顯的題材優(yōu)勢,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jié)中成功擒“熊”,并在國際化傳播的道路中大放異彩。這部影片冷峻黑色的氣質受到國際電影評審的青睞。面對電影一直以來存在的藝術與商業(yè)的矛盾,《白日焰火》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影片是文藝片和犯罪片的一次成功合體,舒緩冷峻的文藝片節(jié)奏帶動著一段殺人分尸的犯罪故事,實現(xiàn)了藝術追求與商業(yè)價值之間的平衡。有人認為,《白日焰火》的成功逆襲或許能推動中國獨立電影的商業(yè)化之路?!栋兹昭婊稹帆@獎后,德國《明鏡》周刊曾發(fā)表評論說,“最好的西部電影在中國,無論是《白日焰火》,還是《推拿》,甚至是沒有獲獎的《無人區(qū)》,這些電影都讓人印象深刻,它們結合中國社會現(xiàn)實,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它們突破了教條式的中國電影敘事手段,用非常直接的電影語言表述中國現(xiàn)實?!雹?/p>
在影片內容上,《白日焰火》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密切關注,特別是對底層的邊緣人群的關注。影片以一個普通而神秘的干洗店女工為中心,圍繞她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落魄的基層民警張自力對她懷有隱秘的愛情,丈夫梁志軍為她犯下了一樁樁碎尸慘案。這些發(fā)生在底層人物身上的黑色事件,體現(xiàn)出被籠罩在絢爛奪目的霓虹燈和寒冷的工業(yè)荒漠下的中國人的現(xiàn)狀,他們在城市中迷失了自我,陷入生存困境和情感的孤獨。而這種情感和生存的困境正是整個人類已經面臨或即將面對的難題,這樣的題材容易引起強烈共鳴。
柏林電影節(jié)卸任主席德哈登說:“柏林也好,威尼斯、戛納也罷,世界一流的電影節(jié)在評獎時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尋找新鮮的東西?!雹苤袊娪耙氆@得國際觀眾的青睞,就需要在藝術形式的表達上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元素?!霸绞敲褡宓?,就越是世界的?!币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將中國電影融入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元素,既能保持電影的獨特性,又具有普世價值。作為一部獨立電影,《白日焰火》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有著別樣的藝術形式。
柏林電影節(jié)主席迪特·科斯里克稱《白日焰火》“體現(xiàn)了當今中國電影的新意,這些電影借傳統(tǒng)的電影流派,講述自己的故事,而且具有獨特的導演風格和制作方式”。緩慢的節(jié)奏,紀實性的敘事風格,硬冷的色調,黑色冷峻的情感基調,克制準確的語言以及大量的隱喻,是這部電影的個性化特點。盡管影片把一樁碎尸慘案作為主要的線索,具有犯罪懸疑片的內核,但是影片沒有采用犯罪懸疑片一貫的急促緊張的敘事方式,緩慢的節(jié)奏讓觀眾甚至忘記了這起殘忍的案件。隨著女主人公吳志貞的出現(xiàn),焦點轉向了這個謎一樣的女人。影片把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忽略的灰色群體,游走在邊緣的人群的生命歷程與困境客觀真實地展現(xiàn)在世人的眼前。導演用克制隱晦的鏡頭語言講述著片中人物的故事,表現(xiàn)出他們壓抑的情緒和生存的困境。片中充滿了象征隱喻意味的物體,其中最大的隱喻便是“白日焰火”。片尾張自力在吳志貞指認現(xiàn)場時為她燃放了焰火,焰火象征著夢想和希望,它的燃放表達了一種壓抑情感的釋放和宣泄。盡管張自力和吳志貞沒能真正走到一起,但是最后伴隨著焰火,他們找尋到了內心的彼此。片尾這種溫暖而隱秘的設定,打破了之前冷靜克制的情緒基調,實現(xiàn)了情感的升華,也暗示著他們找回了真實的自己,重新點燃了對愛情和生活的希望。
作為中國電影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柏林電影節(jié)代表了西方電影人和觀眾的電影審美習慣和精神追求。柏林電影節(jié)追求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借助影像來反思社會,關注人性,體現(xiàn)出深刻的人文關懷?!栋兹昭婊稹穫鬟f出的對人性意識的深刻關懷,對人類原始生命力的贊美以及強烈的民族精神,是其國際化傳播成功的關鍵。
《白日焰火》中洗衣女工吳志貞的“蛇蝎美人”形象,是打動柏林電影節(jié)女性評審和吸引世界女性觀眾的關鍵。在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強烈的女性意識和對人性深切關懷。影片圍繞吳志貞開展劇情,包括與張自力的愛情糾葛,和洗衣店老板的曖昧關系,同丈夫梁志軍的愛與恨等等。這個像謎一樣的女人掌握著片中男人的命運,具有女性話語權。而白日焰火讓她盡情地宣泄著壓抑已久的情感和焦慮,重拾自我?!栋兹昭婊稹繁M管在整體看來是一部冷峻的黑色電影,但卻給予了人性溫暖的關懷。無論生活多么的殘酷,愛總能把內心照亮。
除此之外,影片所流露出的對人類原始生命力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贊美,也是其在國際電影中斬獲聲譽的關鍵。片中的黑煤是發(fā)現(xiàn)碎尸的地方,冰刀是殺人武器,兩者結合構成了黑暗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片中的主要人物都被殘酷現(xiàn)實壓抑得喘不過氣來,男主人公張自力通過一段在舞廳的放縱舞蹈釋放出內心擠壓已久的苦悶,爆發(fā)出原始的生命激情。除了殘酷現(xiàn)實,我們還看到了一絲的暖意,這種溫暖也滿足了現(xiàn)實中每一個人對于內心和生命的期許。
全球化、國際化的語境對于中國電影來說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如何在競爭激烈的世界電影市場中,在保持獨立性的前提下,尋求適合中國電影生存和發(fā)展的策略,這是中國電影亟需解決的問題。電影《白日焰火》的國際化策略告訴我們,“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國電影的國際化生存并非要一味地迎合西方觀眾,而是需要電影具備民族的獨特個性,體現(xiàn)出民族的時代精神和人類的共同情感。唯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走越遠。
注釋:
①尹鴻.國際化語境中的當前中國電影[J].當代電影,1996(06).
②章柏青,吳朋,蔣文光.藝術詞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③周江林.獨立電影的妥協(xié)與救贖 [N].華夏時報,2014-02-19.
④曹小晶,雷萌.論中國電影的“走出去”戰(zhàn)略[J].現(xiàn)代傳播,2013(04).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