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海珠區(qū)黃埔小學 謝林瑩
粵語童謠在外地生的文化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文/廣州市海珠區(qū)黃埔小學 謝林瑩
我們希望通過粵語童謠的傳播,讓學生尤其是外地生接觸、誦讀、學習粵語,了解古港的歷史、地理、社會等人文想象,從而傳承古港的務實進取、開放包容、厚德尚禮、重學善行等精神,較好地實現(xiàn)文化的融合。
語境化是教學中幫助外地生更好地理解語篇語義的良好策略,融合教育的實現(xiàn)依賴于兩種文化間的“有效翻譯”。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了句子中所有的字詞卻不明白句子的意思。學生理解的困難源于他們不了解由話語的語境所決定的話語含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為學生提供熟悉的相關社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可以幫助他們理解話語。
我們選擇 《廣府童謠》一書作為誦讀的教材,人手一本,利用每周一節(jié)的朗讀課堂,學習粵語。書中收集了許多家喻戶曉、流傳廣泛的經(jīng)典粵語童謠,有解說、有注釋、有彩色的充滿童趣的手繪插圖,特別每一首童謠都可以通過掃二維碼聽讀,讓孩子們讀得更準確。一開始,本地生粵語較好的孩子常會當領讀,慢慢地熟練了,我們會請一些外地生當領讀或背誦,大家一起讀,一起唱,原來感覺生澀難懂、不敢開口的外地生們,也自然地融入集體中,大聲地誦讀起來了。
而在學生們津津有味誦讀的過程中,教師會為大家普及童謠創(chuàng)作的背景,挖掘童謠背后的故事,將其相關的廣州地區(qū)的風俗文化融入到童謠的教學之中。學生們了解后也會在向家長朗誦童謠的同時講更多的故事。因為融入了語境化教學,在課余時間學生們不分外地本地,經(jīng)常一起用粵語對唱著 “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滿屋,屋滿紅,伴住個細蚊公。” (《點蟲蟲》)或是一起邊唱邊玩游戲: “呈尋剪,呈尋包。呈尋糯米叉燒包。老鼠唔食炸藥包,執(zhí)到糧票買面包。” (《猜呈尋》)
在唱響中,在游戲中,在一個個場景里,學生淡化了、甚至不斷抹平來自不同地域的差異,不分你我平等欣賞。而這恰恰邁出了融合教育的第一步,比起不同學生更看到彼此間的共同點,這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他們對廣府文化有了理解的途徑。
而教學的另一個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去運用所學的知識,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不僅了解異鄉(xiāng)文化,更會運用創(chuàng)造異鄉(xiāng)文化,從而才能使異鄉(xiāng)文化內化成自己的認知和儲存的知識庫。
于是我們引導學生開始嘗試創(chuàng)作粵語童謠,從教師們示范創(chuàng)作粵語童謠,到教師輔導學生創(chuàng)作童謠,再到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不求多完整生動,目的在于讓學生可以嘗試用粵語去思維去表達,并從中獲取樂趣和成就感。
童謠可長可短,內容廣泛,只要學生寫有一處精彩,教師們都給予肯定表揚,其中有許多外地生寫出了精彩的童謠。如三 (1)班的鄭主浩同學創(chuàng)作的 《行花街》:“小乖乖,小乖乖,阿爺帶你行花街?;ń掷镱^好多人,買花買物買花鞋。阿爺同我買一對,過年過節(jié)著花鞋?;ㄐ檬娣?,多謝阿爺買花鞋?!?“行花街”是廣州地區(qū)迎春節(jié)會舉行的活動,孩子通過簡單的敘述,寫出了花街的熱鬧和祖孫的可愛。
這種創(chuàng)作的過程正是學生們對廣府文化編碼的過程,即學生在一個有意義的話語形式內生產(chǎn)符碼,用粵語將自己想要傳遞的內容表達出來。雖然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主動的創(chuàng)造少不了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但卻大大提升了外地生對廣府文化的認知及熟練地運用同一套話語規(guī)則。
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升認同感是在外地生的融合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結果導向,因為認同感將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提升對廣府文化的歸屬感?;谶@個目的,我校成立了粵語童謠社團,共有42人,其中外地生占了一半,這些孩子比其他學生更多的學習粵語與表演童謠,其中一些積極認真的學生,更是成為了表演里的領讀與領唱,他們跟本地生融為一體,自然大膽地誦讀演唱,仿佛粵語是他們非常熟悉的語言一樣。
表演粵語童謠給了學生們展現(xiàn)自己的平臺,學生們在該平臺上可以將自己所學的粵語展現(xiàn)給更多的人,從而獲得滿足感和自豪感,而班級表演又給了不同的學生們共同的舞臺,大家摒棄差異不分你我為一個相同的目標去努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收獲的成果也比獨自學習獲得的樂趣更豐富。
這樣的激情和投入,讓外地生自由自在地成長,寓學于樂,體驗粵語和粵語中傳承的文化情感,這種認同感會使他們慢慢愛上陪伴他們成長的學校、古港以及廣州。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