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國
難忘初中三年的美好時光
郭新國
一轉(zhuǎn)眼初中畢業(yè)30年了,微信群里,當年的同學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聚會。當年的老師也希望能見見大家,這不由得讓我憶起讀初中那三年的點點滴滴,尤其是那些可親可敬的老師。
我讀初中是1983年到1986年,那是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我的初中母校是鄂東南大別山下的一所鎮(zhèn)中學。按地段錄取,本來我應(yīng)該到一所鄉(xiāng)村中學上初中。但家里為了改善我的生活,讓在鎮(zhèn)醫(yī)院工作的哥哥把我轉(zhuǎn)到鎮(zhèn)中學,吃住在他單位。這樣,我成了走讀生。
班里來自各所小學的同學各有所長,仿佛來自各個山頭的武林高手,聚集一堂,各顯神通。初一時我學習勤奮刻苦,比如從同學那里借到一本政治課外書,我愛不釋手,后來用本子抄了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個學期過去,我的成績躍居整個初一年級第一名。
但初二時,我們班班風開始變得松弛,加上多了一批補習生,整體成績下滑很快。到了初三,年級有四個班,我們是三班,成績在四個班中總是排在最后。二班有個成績永遠排在年級第一的 “學霸”。四班是一個組合班,他們是另一所鄉(xiāng)中學和我們鎮(zhèn)中學合并的班級,那幾個來自鄉(xiāng)中學的尖子生非常厲害,它仿佛成了一個高高在上、高手云集的班。
盡管我們班成績從初二落下來了,然而,印象中,所有的老師都沒有放棄我們。這從一個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初三一開學,幾乎每一個老師都給我們出了一個數(shù)學題“6—1=??!?“6”的涵義是中考要考的6科, “1”就是老師所教的那一科。最后每個老師給出的答案都是 “0”。老師用這個形象的公式告訴我們,輕視任何一科,中考就要完蛋。在老師這種潛移默化的指導思想下,我們不敢放棄任何一科。
然而,多方面的原因,讓我們雖然有理想、 “見行動”,但與其它三個班的差距仍然很大。比如數(shù)學,我們的成績比別的班總是差了一大截,記得一次期中考試,全班居然沒有一個同學及格。滿分120分,我考了70分,距離及格還差2分,老師只好 “在矮子里挑長子”,表揚了我??吹贸?,老師非常失望。我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恨自己太笨。
物理、化學學科換老師或缺老師非常頻繁。物理,換了三個老師,第一個老師坦承自己對教材不熟悉,很直白地說是邊學邊教。過了兩個月,換了一個年輕老師,聽說物理是他上學時就特別擅長的一科。他激情澎湃地給我們上了幾節(jié)課,教學水平名不虛傳,但幾節(jié)課后,據(jù)說由于家庭問題,又離開了。后來,學校從高中抽了一個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來教我們,我們的物理課總算走上了正軌。那老師姓王,是我同學的爸爸,胖胖的,我至今還記得他戴著眼鏡的樣子。他兒子中考物理考了97分,他悔之莫及地對我說: “本來想沖擊滿分的。”只考了80多分的我,唯有羨慕和佩服。
較之于物理,化學更麻煩。調(diào)來的第一位老師是外地人,講著普通話,沒多久,他又被調(diào)走了。有一段時間,我們沒有化學老師,班主任急中生智,讓班上一位同學教我們。這位同學是留級生,理化成績比較好。來自縣城的他絲毫不怯場,走上講臺給我們講了起來。這樣“學生教學生”的日子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之后,終于找到了老師教我們。
在這當中,我要特別提提我們的班主任黃老師。他一直鼓勵我們努力追趕別的班,并分批給大家做思想工作,鼓勵前幾名的報考縣城一中或中師,中間的爭取一般高中。在他堅持不懈的激勵下,我們從沒有喪失信心。記得春天四五月,麥子抽穗,春草侵道,我每天早起到學校后面的麥地里讀英語。不問收獲,只問耕耘,矢志不渝,讓我們的成績在不斷進步。
中考結(jié)束,我考了538分,事隔兩年之后終于奪回了班上的第一名。狀元還是二班的 “學霸”571分,被全國聞名的黃岡中學錄取了。強悍的四班也有同學考上了黃高,但因家庭困難沒去讀。最終,全年級除了一位同學去了黃高,有6位同學去了縣城一中就讀,有幾位去讀了中師??傊詈蟮闹锌?,我們3班沒有辜負老師的希望,雖然總體成績比不上其它班,但也算給了那些一直不放棄我們的老師一個很好的回報。
不放棄,不拋棄,我想,這是我初中老師傳達給我做教師的最重要的一個品質(zhì)。
那個年代的教師是清貧的,但他們都是敬業(yè)的。少年的我們對那一批意氣風發(fā)的老師敬佩有加。校運會上,年輕男老師的400米比賽你追我趕;郎平當打的女排聯(lián)賽,學校拿出唯一的電視機,放在教室里,停下晚修讓全校師生觀看;不定期組織我們?nèi)ル娪霸嚎绰短祀娪?;冬天的早晨,老師帶著我們?nèi)ヱR路上跑步,還親自辦黑板報給我們普及體育鍛煉知識。冬天的體育課有時是爬山,學校后面的那座“虎母山”,海拔大約500米,一節(jié)課來回。年輕帥氣的生物老師特意帶我們到山上上課,給我們講解哪些是灌木,哪些是蕨類植物,直到如今,只要我爬山,老師當年的講課仍歷歷在目,如在昨日。
如今,我已是一名有著22年教齡的中學語文教師,雖不敢說桃李滿天下,但也小有成就。除了幫助許多學生考進了大學深造之外,我還輔導了不少學生在各類報刊發(fā)表了多篇文章,參加多種競賽獲獎多次。課外,我和學生打成一片,在球場上同場競技,用自己的活力感染他們,督促他們積極上進,不耗費青春光陰,做最好的自己。
當年的40多位同學,據(jù)我所知,中考前三名的都當了老師。李同學是大學老師,涂同學是小學校長,此外還有幾位做了小學老師。其他人有的當了醫(yī)生,有的在部隊,有的在其他行業(yè)小有成就。30年過去,當年的老師早已退休,當年的同學紛紛為人父母,微信群讓大家取得了聯(lián)系,衷心期盼30周年聚會能夠聚集一堂,面謝師恩,暢敘同窗深情。
(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藝術(shù)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