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慧
(天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4)
批判與構建:馬克思恩格斯“共產主義”話語的發(fā)展
劉 慧
(天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384)
“共產主義”思想是馬恩關于未來社會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就必須對“共產主義”話語出場和演變過程展開科學的研究。馬恩“共產主義”話語的發(fā)展是一個夯實話語基石、確定話語介質、完善話語目標的過程。因此,對“共產主義”話語的把握也主要從以上三方面著手,以此正確把握“共產主義”話語的特點,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共產主義;話語;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語言觀認為,話語是基于客觀實踐的需要通過社會交往而對現(xiàn)實發(fā)展所形成的回應?!皩τ谧鳛橐粋€話語實踐的特殊的話語的分析側重于文本生產、分配和消費的過程。所有這些過程都是社會性的,都需要關聯(lián)到話語從中得以產生的特殊的經濟、政治和制度背景?!盵1]對“共產主義”話語的研究必須回歸到文本分析,通過對馬恩“共產主義”話語運用的分析,探究“共產主義”話語演變的歷史進程,為共產主義信仰的確立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共產主義思想早已有之,但概念的使用卻是在19世紀30年代中期法國巴黎的秘密團體中出現(xiàn)。隨著法國卡貝和德國魏特林共產主義思想的傳播,“共產主義”一詞在歐洲開始流行起來。馬恩“共產主義”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以“共產主義”話語的形成基石?!肮伯a主義”作為批判和否定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思潮,其形成與發(fā)展的空間展開主要是在批判性社會思潮的視閾下得以進行。
19世紀40年代初期,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探索在對同時期各種學說批判的話語情境中展開。1843年,馬克思在給阿爾諾德·盧格的信中寫道:“新思潮的優(yōu)點又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xiàn)新世界……我指的就是要對現(xiàn)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就是說,這種批判既不怕自己所做的結論,也不怕同各種現(xiàn)有勢力發(fā)生沖突。”[2]這一時期“共產主義”話語集中體現(xiàn)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馬克思交叉使用“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即是說,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語境中,二者是相同位階的概念。他從“異化”和“私有財產”的視角出發(fā),集中批判了兩種“共產主義”學說,其一,是以卡貝、德薩米和魏特林等為代表的“粗陋的共產主義”。這一“共產主義”派別由于沒有正確認識私有財產的本質,所以對“共產主義”的理解僅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展開,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簡單定義為人與財富的關系;其二,是以薩米、蒲魯東和蓋伊為代表的“民主的或專制的”、“廢除國家的”“共產主義”學說。這種學說因為沒有揭示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因而并未揭示共產主義的本質。
1847年,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序言中指出,這一時期的“社會主義意味著資產階級的運動,共產主義則意味著工人的運動。當時,社會主義,至少在大陸上,是上流社會的,而共產主義卻恰恰相反?!盵3]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對各種“社會主義”展開了批判,包括反動的社會主義、保守的或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和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等等。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的“共產主義”話語處于批判語境之下,作為一種對時代困境的回應,馬克思恩格斯對它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對各種“社會主義”理論解釋力的批判性解讀。
當然,馬恩對各種“社會主義”的批判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他們也承認理論不完善的客觀必然性。一方面,“不成熟的理論是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盵4]“由于階級對立的發(fā)展是同工業(yè)的發(fā)展步調一致的,所以這些發(fā)明家也不可能看到無產階級解放的物質條件,于是他們(指圣西門、傅里葉和歐文等人)就去探求某種社會科學、社會規(guī)律,以便創(chuàng)造這些條件?!盵5]另一方面,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在現(xiàn)有社會經濟狀況等各方面條件并不完備的情況下,理論越是完善,便愈發(fā)純粹。所以,空想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僅僅是“各學派創(chuàng)始人的比較溫和的批判性言論、經濟學原理和關于未來社會的觀念組成的色調極為復雜的混合物。”[4]
馬恩“共產主義”話語是一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石,以“解放”和“重塑”為話語介質,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為話語目標的有機體,歷經借鑒吸收、自我揚棄到逐漸確定的過程。
19世紀70年代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正是基于兩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即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剩余價值?;谛碌奈ㄎ锸酚^的發(fā)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在已經不再被看作某個天才頭腦的偶然發(fā)現(xiàn),而被看作兩個歷史地產生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斗爭的必然產物。它的任務不再是構想出一個盡可能完善的社會制度,而是研究必然產生這兩個階級及其相互斗爭的那種歷史的經濟的過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經濟狀況中找出解決沖突的手段?!盵4]基于剩余價值學說,馬恩以新的視角為切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生產的過程進行了揭示,從而有力地指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所在,闡明“用來消除已經發(fā)現(xiàn)的弊病的手段,也必須以或多或少發(fā)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經發(fā)生變化的生產關系本身中。這些手段不應當從頭腦中發(fā)明出來,而應當通過頭腦從生產的現(xiàn)成物質事實中發(fā)現(xiàn)出來?!盵4]繼而指出“共產主義的產生是由于大工業(yè)以及由于大工業(yè)帶來的后果,是由于目前已經完全成為世界市場危機的那種日趨嚴重和日益普遍的商業(yè)危機,是由于無產階級的形成和資本的積累,是由于由此產生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盵3]通過對同時期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的批判,恩格斯認為,空想社會主義者之所以是空想,緣于資本主義不發(fā)達的生產狀態(tài)無法提供歷史因而只能從頭腦中勾畫未來社會的結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馬克思也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xiàn)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6]“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xiàn)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xiàn)存的事物。”[6]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解放”是其重要的話語介質。對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的解放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與探索貫穿其思想轉變與發(fā)展的全部過程。
1843年青年馬克思受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學的影響,認可青年黑格爾派的無神論思想,希冀通過宗教的批判達到政治批判的目標。在《萊茵河》報工作期間,馬克思不可避免地接觸到了德國現(xiàn)實狀況,也日益感受到理論對現(xiàn)實解釋的乏力。隨后,他將目光轉到了德國“社會”,將宗教批判視為一切批判的開端,整個解放路徑轉變?yōu)橥ㄟ^宗教解放達成政治解放,最終實現(xiàn)人的解放。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依托費爾巴哈人本學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和“哲學”的相互關系,這一時期的共產主義思想也被稱為“哲學共產主義”。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主要區(qū)別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闡明政治解放所實現(xiàn)的仍然是以資產階級權利和政治參與為核心的共產主義的政治解放,他主張無產階級要進行“徹底的革命”,繼而實現(xiàn)普遍人的解放。隨后,借助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英國狀況》的分析,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各種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批判,指出,“共產主義是作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xiàn)實的、對下一段歷史發(fā)展來說是必然的環(huán)節(jié)。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態(tài)和有效的原則,但是,這樣的共產主義并不是人類發(fā)展的目標,并不是人類社會的形態(tài)?!盵5]在《神圣家族》一文中,馬克思從實踐批判著手,通過對私有財產的否定,闡明了世俗共產主義思想。即“世俗社會主義的首要原理把單純理論領域內的解放作為一種幻想加以摒棄,為了現(xiàn)實的自由,它出了要求有理想主義的‘意志’以外,還要求有很具體的、很物質的條件?!盵6]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對“解放”有了全新的認識,“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盵6]作為歷史活動的“解放”,成為實踐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的全部問題,簡單地說即使現(xiàn)存世界的革命化。革命化的前提是要認清現(xiàn)存世界的狀況,其中包括生產力的發(fā)展狀況?!懊恳淮剂⒆阌谇耙淮於ǖ幕A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腳腕高,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他們的社會制度?!盵6]馬克思第一次全面闡發(fā)的他的全新的世界觀,從物質生產出發(fā)考察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實現(xiàn)了從世俗共產主義向科學社會主義的過渡。
關于未來社會的構想中,“國家”是其話語形成的另一重要載體。在批判黑格爾國家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指出國家是“虛幻共同體”,并主張用“自由人聯(lián)合體”來取代“虛幻共同體”。在“虛幻共同體”中,國家是為解決基于分工所產生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間矛盾而產生的一種“獨立形式”,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國家”這種形式下掩蓋的斗爭實質是階級斗爭。
馬克思從個人的生存境遇和人類政治命運的終極關懷出發(fā),提出了國家消亡的理論。馬克思的國家消亡論和國家批判說、國家建設理論形成有機的整體。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消亡僅是從國家性質的角度闡釋,它要突出的是國家建設功能。無產階級要對國家秩序進行“重塑”。無馬恩關于國家的發(fā)展中更為強調通過對國家職能的釋放,對人的管理逐漸轉化為對生產過程和對物的管理。隨著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tài)的消失,國家的政治權威也將消失。人終于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馬恩對人的價值的關注貫穿其思想的整個發(fā)展進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基于《國民經濟學批判》的分析,摒棄了國民經濟學家探討問題時的“虛構的原始狀態(tài)”,主張從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指明了要闡釋清楚“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盵3]馬克思認為,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而要消除私有財產只能通過工人階級解放自身的政治形勢得以實現(xiàn)。因而,必須要有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的戰(zhàn)友;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復歸,是自覺實現(xiàn)并在以往發(fā)展的全部財產的范圍內實現(xiàn)的復歸。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盵6]
第一,“生存條件”改善的需求是價值產生的重要源泉。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指出,“工人除了為改善自己的整個生活狀況而進行的反抗,再也沒有任何其他表現(xiàn)自己的人的尊嚴的余地?!盵3]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也指出,“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斎藗冞€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盵6]資本主義現(xiàn)實社會所呈現(xiàn)的畫面成為“一副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睆墓と穗A級反抗資產階級的壓迫開始,這場斗爭就不可避免地透射著對價值的追求。
第二,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在于以革命的方式實現(xiàn)聯(lián)合。一方面,共產主義并非單一的黨派性學說,它的目的在于實現(xiàn)整個人類的解放。另一方面,聯(lián)合起來的工人階級只有通過革命的方式才能對自身“骯臟東西”實現(xiàn)徹底的拋棄,達成利益共識,完成對自身價值的塑造。
第三,價值追求的多樣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認為,“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fā)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這些前提受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盵3]在此處,馬克思更強調的是個人對原有關系的一種“重塑”。而這種“重塑”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使個人獲得自由。在《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一文中,恩格斯主要從經濟基礎入手探討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對經濟的談論,落腳于價值的追求,尤其是對他人關于“民主”、“自由”的反駁,更是涉及了教育等內容。
對未來社會的探索中,馬克思“共產主義”話語的形成表現(xiàn)出逐漸脫離他者話語的特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共產主義”的描述中,帶有深厚的黑格爾、費爾巴哈的痕跡,主要依托的是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通過將“政治解放”擴展為“人類解放”,將“哲學批判”深化為“經濟學批判”。1844年,馬克思在寫給費爾巴哈的信中也談到:“您的《未來哲學》和《信仰的本質》盡管篇幅不大,但它們的意義卻無論如何要超過目前德國的全部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您(我不知道是否有意地)給社會主義提供了哲學基礎,而共產主義者也就立刻理解了您的著作?!盵2]及至《哥達綱領批判》時期,已經依托辯證唯物主義,獲得了“共產主義”思想的獨立話語。
第一,“共產主義”話語的超民族性。1843年前后,馬克思在思考德國現(xiàn)狀的時候,希望通過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找到一條適合德國發(fā)展的解放之路。在其探索中,無論探索視野,抑或探索標的,都不僅僅在于解決德國一國之問題,而是展現(xiàn)出鮮明的世界情懷。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馬克思明確提出,“德國能不能實現(xiàn)有原則高度的實踐,即實現(xiàn)一個不但能把德國提高到現(xiàn)代各國的正式水準,而且提高到這些國家最近的將來要達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6]“這些”國家指英法等國。
第二,“共產主義”話語的借鑒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這部科學社會主義的著作中,對社會主義社會如何進行管理做出了分析?!拔覀冊谶@里所說的(在分析工人黨的綱領時)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fā)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個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盵4]馬克思把拉薩爾稱之為社會主義的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這恰恰說明,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中存在一些資本主義“色彩”,這種“色彩”并非是“倒退”或者是對資本主義“模仿”,而是在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也正是要克服或借鑒的要素。因此,資本主義的某些痕跡會存在,新生社會要經過自身的不斷調整實現(xiàn)進一步的發(fā)展。
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對價值的追求需要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之上。馬克思在談論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時認為生產資料歸全社會所有僅消除了一定的“不公平”并沒有實現(xiàn)完整的公平。在這一階段中,個人收入會呈現(xiàn)出不同水平是必然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即馬克思稱之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是實現(xiàn)了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是國家和各項權利發(fā)展的一個階段。“馬克思沒有經院式地臆造和’虛構’種種定義,沒有從事毫無意義的字面上的爭論(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而是分析了可以成為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成熟程度的兩個階段的東西。”[7]
通過對馬恩“共產主義”思想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從話語的提出、構建到完善,是一個依托話語情境、奠定話語基石、確立話語介質、完善話語目標的過程。它們四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共產主義”話語發(fā)展的強勁動力,推進“共產主義”信仰的生成和發(fā)展!
[1]諾曼·費爾克拉夫,殷曉蓉.話語與社會變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6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2;421;291;50;105;20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5;789;796;798;363.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197.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527;206-261;297;527;528;185-186;527;11.
[7]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
A811
A
1002-3240(2017)04-0033-04
2017-02-02
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社會主義本質論”話語體系的構建及其啟示研究(批準號TJSK15-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階段成果;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階段性研究成果
劉慧(1984-),女,山西呂梁人,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南開大學法學博士。
[責任編校:趙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