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賢東
(1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2中共通遼市委黨校黨建研究所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述評
童賢東1,2
(1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吉林 長春 130024;2中共通遼市委黨校黨建研究所 內蒙古 通遼 028000)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由來已久,研究的領域廣泛且重點突出,研究的范式多樣并不斷創(chuàng)新,研究形成了諸多成熟的觀點,但也存在不足之處,這些都為進一步拓展和深入這項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歷史基礎,提供了有益經驗借鑒,因此,梳理和評述現(xiàn)有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述評
學界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研究由來已久,并已形成一定數(shù)量的學術成果。筆者借助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以“黨的群眾觀”為檢索主題,檢索結果為:期刊論文1 272篇,會議論文23篇,碩博論文209篇;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為檢索主題,檢索結果為:期刊論文636篇,會議論文6篇,報紙論文1篇,碩博論文110篇。這只是粗略計算,且只涵蓋建國后黨的群眾觀及群眾路線研究,如果從研究發(fā)展史角度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應該追溯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的時候,因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就內蘊著自身的群眾觀點,只是囿于當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態(tài)還不成熟,自然在學術研究上也就不會自覺提出,而只是散落在黨的文件和黨的領袖文獻中。到延安時期由于黨的群眾觀成熟,黨的領袖群體和黨的理論工作者對黨的群眾觀和群眾路線的研究和闡發(fā)呈現(xiàn)集中化和顯性化的態(tài)勢,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都有專門對黨的群眾觀和群眾路線的理論闡述,這對黨的群眾觀的確立和鞏固產生一定的歷史作用,也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研究奠定了政治理論基礎。建國后,學術界對于黨的群眾觀的研究逐步走向具有自覺學術目的和明確現(xiàn)實針對性的研究狀態(tài),但真正達到一種成熟的研究狀態(tài)還是近幾十年的事,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在多個方面逐步走向體系化、規(guī)范化,無論在研究領域的拓展上,在研究工具的運用上,抑或是研究范式的創(chuàng)新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和進步。
當下,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研究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研究的領域主要有:對于黨的領袖的群眾觀的研究,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經驗的研究,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某一個方面的研究,對黨的歷史上某一特定階段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研究,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同階段所形成的理論成果的比較研究,對群眾觀與黨群關系的構建的研究,對群眾觀與群眾路線及群眾工作關系的研究等。
1.對黨的領袖人物群眾觀的研究。對黨的領袖人物群眾觀的研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中的主流研究方向,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多,且已基本形成了成熟的研究范式。一般都是從領袖人物群眾觀形成的時代背景、發(fā)展進程、主要內容、地位作用和主要特點等方面展開。
一是毛澤東群眾觀及群眾路線思想的研究。對于毛澤東群眾觀及群眾路線思想的研究,從專著方面來看主要有王國玉、張增海主編的《毛澤東的群眾觀與黨的群眾路線》,把毛澤東的群眾觀分為三大部分來闡釋:毛澤東早期群眾觀的轉變和科學群眾觀的初步形成;毛澤東科學群眾觀的主要內容;毛澤東晚年的群眾觀。谷淑英、丁惠永、馮義坤的《毛澤東的群眾觀》主要從毛澤東群眾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內容、基本特點、地位和作用等幾個方面展開。此外,在毛澤東研究和毛澤東思想研究的著作中,也有對毛澤東群眾觀的部分論述,比如石仲泉的《毛澤東的艱辛開拓》,李銳的《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王立勝的《毛澤東晚年的艱苦探索》,程林輝的《毛澤東人生哲學》等,此類成果數(shù)量很多,此處不作專門列舉。
研究毛澤東群眾觀思想的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較多,這些文章按其內容又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第一,對毛澤東群眾觀的綜合性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張友群的《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堅持和發(fā)展》,汪青松的《毛澤東的群眾觀與群眾路線工作法的當代意義》,白亮清的《淺析毛澤東的人民群眾觀》,孫金華的《論毛澤東的群眾觀及其當代價值》,邵維正的《根、線、本——學習毛澤東的群眾觀》,金鍵的《毛澤東的群眾觀點論析》,王立民、張曉東的《論毛澤東的人民群眾觀》,項國蘭的《淺析毛澤東與列寧的群眾觀》,鄭曉云的《毛澤東的群眾史觀探析》,杜新華的《毛澤東群眾觀述論》,權宗田的《人民觀視角下毛澤東執(zhí)政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等。第二,對毛澤東群眾觀某一方面的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潘澤林的《試論毛澤東群眾利益思想》,鄭東艷、郭鳳志的《毛澤東群眾文化權益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王詩卉的《毛澤東經濟思想中的群眾觀》,杜成功的《毛澤東決策思想中的群眾觀》,謝家書、李怡的《毛澤東的宣傳思想工作群眾觀研究》,劉衛(wèi)平的《毛澤東的群眾運動觀探析》,王國勇的《毛澤東的群眾觀與中國法制建設》,鄭麗珍、盛曉華《試析毛澤東的群眾觀及其在反復斗爭中的意義》等。第三,對某一歷史階段毛澤東群眾觀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江萍、吳滿貴的《青年毛澤東的群眾觀點》,鄭邦興的《試論五四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和實踐觀》,王治濤的《論五四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宋一平的《中央蘇區(qū)時期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曹守亮的《談談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孫樹芳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及其實踐》,牟蕾、鄭德榮《中央蘇區(qū)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與實踐》,楊鳳霞的《井岡山時期毛澤東的群眾工作方法》,石宏亮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的群眾動員思想述評》,楊希之的《魯迅與毛澤東的群眾思想》《毛澤東的群眾運動觀及其失誤——對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時期群眾路線和群眾運動思想的探析》等。第四,對毛澤東群眾觀的比較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肖建杰的《毛澤東與孫中山群眾觀之比較》,蔣秀碧的《毛澤東的群眾觀與古代的“民本”思想》,丁禎彥的《毛澤東的群眾觀點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民本思想》等。第五,對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專門研究,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田克勤的《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及當代價值》,康永超的《毛澤東群眾路線工作方法及現(xiàn)代啟示》,李珊的《論新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路徑》等。此外學界還對中央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成員的群眾觀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這對于推動毛澤東思想群眾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張紅安的《周恩來的群眾觀及當代意義》,梁向陽的《論劉少奇的群眾觀及其當代意義》,徐駿、馬華的《試述張聞天的群眾觀》,管飛、葛清偉的《論劉少奇軍事思想中的群眾觀》,盧尚純的《劉少奇的群眾觀探析》,郭愛萍的《論陳云的群眾利益觀》,吳曉榮的《論蘇區(qū)時期陳云的群眾觀》。
可以說,學界對于毛澤東群眾觀的研究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既有從宏觀上對毛澤東群眾觀思想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把握,也有從中觀,乃至微觀的角度對毛澤東群眾觀思想的深層剖析;既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對毛澤東的群眾觀的理論考辯,又注重對黨的歷史事實的梳理和提煉以實證的方式揭示毛澤東群眾觀的理論精髓和實踐基礎。這為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毛澤東群眾觀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學術研究基礎。
二是對后毛澤東時代黨的主要領導人群眾觀的研究。對于鄧小平群眾觀的研究,著作主要有南俊英的《鄧小平的群眾觀》,該書也是按照傳統(tǒng)的群眾觀研究范式,從鄧小平的群眾觀形成背景、主要內容、基本特點和地位作用等方面展開,此外,還有陳繼安的《一生為百姓的世紀偉人》,也是從宏觀的角度切入。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的群眾觀研究目前還沒有專著面世。
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群眾觀為研究主題的代表性論文有:南俊英的《恢復和發(fā)揚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鄧小平的群眾觀》、熊志勇的《鄧小平的群眾觀初探》,馮義昆的《試論鄧小平的群眾觀》《學習鄧小平群眾觀理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耿慶彪的《論鄧小平的群眾觀》,施友佃的《試論鄧小平的群眾觀》,何蠟生的《鄧小平的群眾觀述略》,潘衛(wèi)東的《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深化及當代價值》,張可芬的《鄧小平的群眾觀及其理論和實踐價值》,張昌俊的《鄧小平新聞思想的群眾觀》,秦弘毅的《論鄧小平群眾史觀的時代特征》,郭大俊、黃瑞的《鄧小平的人民群眾主體觀》等,大多是對鄧小平群眾觀的綜合性研究。以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群眾觀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目前數(shù)量也在逐步增多,比如:耿慶彪的《江澤民群眾觀研究綜述》,李羽飛、何建華的《論江澤民的人民群眾觀》,姚東的《胡錦濤的群眾觀述略》,趙文的《論胡錦濤的群眾觀》,張剛的《胡錦濤的群眾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張輝《胡錦濤人民群眾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肖剛的《胡錦濤的群眾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滕振國的《胡錦濤群眾觀的倫理意蘊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群眾觀研究又成為這一學術領域的熱門,主要成果有:張秀勤的《浙江時期習近平的群眾觀及其啟示》,譚揚芳的《論習近平群眾觀的三大來源》,田銘釗的《試析習近平的群眾觀》,周知民的《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一個永恒課題——學習習近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楊鑫的《習近平總書記“群眾觀”思想研究》,王智勇的《從〈之江新語〉看習近平群眾觀》,杜鴻林的《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群眾觀的豐富發(fā)展》等,對習近平群眾觀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對群眾的重要講話和論述上,亟待進一步深化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幾篇領導人群眾觀的比較研究,比如:鄭謙的《毛澤東與鄧小平人民主體觀比較研究》,朱婉麗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群眾觀比較研究》等。綜合梳理領導人群眾觀研究文獻可以得出幾點規(guī)律:
首先,毛澤東的群眾觀研究具有至關重要的歷史地位。毛澤東的群眾觀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和靈魂,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體系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是在深刻吸收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基礎上的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始的原創(chuàng)性的群眾觀,并在以后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得以豐富和發(fā)展。因此,對于毛澤東群眾觀的研究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次,毛澤東群眾觀的研究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學界對于毛澤東的群眾觀研究,主要還是內向型的研究(只在其理論體系內部研究),而沒有進行太多開放式的研究,就是說應該把毛澤東的群眾觀和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的群眾觀進行比較研究,把毛澤東的群眾觀和后續(xù)黨的領導人的群眾觀進行比較研究,或者說把毛澤東的群眾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觀進行比較研究,把毛澤東群眾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觀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說清楚,從而把握好兩者之間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關系①。另外毛澤東群眾觀研究的方法上過于單一,需要進一步借助于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解釋學、領導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進行多角度的研究,才能使毛澤東群眾觀思想,釋放出其蘊含的豐富的理論能量和實踐指導作用。
再次,后毛澤東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的角度日益多元化,比如從理論來源的角度、理論特點的角度、理論價值的角度、理論地位的角度、理論過程的角度、比較研究的角度(數(shù)量有限)及綜合研究的角度進行研究等。這種多層面、多角度研究顯然大大推動了人民對于群眾觀的認知和理解,在取得豐碩理論研究成果的同時,也起到良好的社會效應。但筆者認為對于領導人群眾觀研究所運用的交叉學科知識研究的意識還很弱,如胡彥偉的《從倫理視角看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深化》這樣的文章還很少,所運用交叉學科知識進行研究的高質量的文章還很欠缺,這必然會遮蔽領袖群眾觀中一些有價值的理論內容,從而不利于這項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此外對于各界領導集體的群眾觀研究顯得較為薄弱,這也是該項研究的一大弱點。
可以看出,對于領袖人物群眾觀、特別是毛澤東群眾觀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內容,但不容忽視的是,新時期由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新提出,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視角對黨的群眾觀研究成為新的研究重點,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不同階段和綜合性研究占據(jù)主體地位,這也和新時期黨的領導更加民主化,更加強調集體領導,從而使黨的領導體制和領導方式出現(xiàn)現(xiàn)代性轉型相吻合。
2.對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歷程及基本經驗的研究。對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歷程和基本經驗的研究,以前是包含于對于領導人群眾觀等研究中,以歷程和基本經驗作為主題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著作很鮮見,有分量的學術論文數(shù)量還不多,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還很欠缺,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加深的領域。目前的成果主要有:衣芳的《堅持人民群眾主體論——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60年的根本經驗》,谷淑英、丁惠永、馮義昆的《毛澤東的群眾觀》(對于毛澤東的群眾觀形成和發(fā)展及經驗有專門章節(jié)論述),郝春琦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中國的發(fā)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馮德楠的《論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與發(fā)展》(碩士學位論文),左吉祥的《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群眾觀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吳限的《中共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王立新的《黨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歷史經驗》,張燕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中國化及其實踐意義》,邱春林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歷程與經驗研究》,李景強、杜玉娟的《論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理論貢獻》等。有關馬克思中國化歷程和基本經驗研究的學術著作中也有很多涉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歷程和基本經驗研究的部分,比如:龔育之、石仲泉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田克勤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軌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通論》,包心鑒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規(guī)律與當代走向》等。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的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研究,只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整體把握,才能夠更好地了解其來龍去脈和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及特點,便于我們今天更好地吸收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經驗,把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基本運行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打下良好的理論研究基礎。
3.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某一個方面的研究。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研究是深化這項研究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因為,這種研究可以通過歷史和邏輯發(fā)展的雙重視角,解析群眾觀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方面,從而使整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很多學者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比如衣芳、崔立勇的《人民群眾執(zhí)政主體論——群眾觀、黨群關系、群眾工作理論研究》,就是從人民群眾作為執(zhí)政的主體這一方面,來闡述人民群眾在黨的執(zhí)政中的地位、作用、價值和意義,就很好地拓展了對于人民群眾觀的內涵、價值、地位和作用認識和研究。李暉在其博士論文《執(zhí)政黨的群眾基礎研究》中從人民群眾觀在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如何鞏固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曲建華的《簡論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的與時俱進》從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的時代性角度進行研究,體現(xiàn)出群眾觀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和實踐特點。這種研究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出縱向的系統(tǒng)性和研究內容的專門性,是深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向。
4.對于黨的某一歷史階段群眾觀及其中國化的研究。對領袖人物群眾觀的研究其實也是屬于此類研究的范疇,從這方面來說,應該是有交叉的。但這里所說的階段性群眾觀的研究主要是指以特定歷史階段的背景為劃分依據(jù)和標準的研究,比如從現(xiàn)在已有的學術成果看,五四時期毛澤東群眾觀研究、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觀研究、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群眾觀的研究、新時期共產黨人的群眾觀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觀研究都屬于這一類。主要的研究成果有:鄭邦興的《試論五四時期毛澤東的群眾觀和實踐觀》,要興磊的《毛澤東社會主義時期群眾觀探微》,高斌博的《延安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研究》,葉先進的《當代中國共產黨群眾觀研究》,曲建華的《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觀》,郭淑穎、王平的《十八大以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若干重要觀點的新發(fā)展》等。這種研究目前已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一種新的研究方向,這種研究的特點是,研究目標明確,對黨的群眾觀橫向發(fā)展研究的特點比較突出,使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把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歷史特點。
5.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同階段所形成的理論成果進行比較研究。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不同成果進行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有分量的成果不多,還有巨大需要開拓的研究空間,目前,筆者只見到甘永宗、張福運的《第一代與第三代領導集體人民群眾觀之比較研究》,朱婉麗的《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群眾觀比較研究》。無論在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和這一領域的研究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極為不匹配。
比較研究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范式,通過對具有可比性的研究對象進行科學的比較研究,就能夠更好地把握兩者之間的異同,從而更好理解兩個研究的對象。而對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不同成果的比較研究,能夠讓我們了解彼此的歷史傳承和發(fā)展,使我們更容易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這一研究方面還需要加強。
6.對于群眾觀、群眾路線、黨群關系及群眾工作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目前,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學術專著是,衣芳著《人民群眾主體論——群眾觀、黨群關系、群眾工作理論研究》,這是一本對這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專著,但是對于這幾個方面相互關系的研究卻不是本書研究的重點內容,不但是本書沒有重視這方面的研究,筆者還注意到,一直以來學界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這幾個方面的研究的重點和主要興趣是在黨群關系上,忽略了對群眾觀和黨群關系及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以黨群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相關著作主要有:陳進玉著《黨群關系對話錄》,張雷克著《執(zhí)政條件下的黨群關系》,于昆、王炳林著《和諧社會視野下的黨群關系》,王金柱著《構建良性互動的黨群關系(中國夢的力量源泉)》,唐金玲《多元利益格局中的黨群關系研究》,吳警旭、馬振華主編《論新時期農村黨群關系》。這方面的學術論文直接以群眾觀和黨群關系的辯證關系為直接論題的也非常有限,主要有:劉萬軍的《毛澤東調研中的群眾觀對黨群關系的思考》,張文鳳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視角下和諧黨群關系的實現(xiàn)路徑》,薛蒙林的《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密切鄉(xiāng)鎮(zhèn)干群關系研究——基于河南省澠池縣張村鎮(zhèn)的調查》,王剛的《論群眾路線與黨群關系》,趙剛印的《錯位與重構:對群眾觀念與群眾路線的幾點反思》,穆敏的《密切黨群關系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學習江澤民關于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論述》,鐘隆惠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堅持群眾路線,密切黨群關系》,蔣維兵的《黨群關系研究中的群眾概念分析——一種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視角》,王保彥的《堅持群眾路線促進黨群關系良性發(fā)展》,徐志宏的《群眾路線中黨群關系的角色定位與功用發(fā)揮》等。
學界對于這幾個方面展開系統(tǒng)性研究的成果還不多,筆者認為對于這幾個方面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有價值的,因為從哲學上看,群眾觀是群眾路線、黨群關系建構和群眾工作的哲學基礎,群眾觀是根本的立場和觀點,群眾路線是群眾觀在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上的體現(xiàn),群眾工作是群眾觀在實踐層面的落實,目標指向是黨群關系的融洽和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合法性的增強,它們之間構成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關系,有著其內在的運行機制,對于它們之間關系的系統(tǒng)性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長期研究歷程中,學界主要就這樣幾個方面展開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形成了一系列有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范疇的學術觀點,對于深入認識和實踐黨的群眾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人民群眾主體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經典馬克思主義作家都持有這樣的根本觀點。人民群眾主體論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流觀點是有著合理的理論來源和現(xiàn)實依據(jù)。學者衣芳在其代表性著作《人民群眾主體論——群眾觀、黨群關系、群眾工作理論研究》對于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進行了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層面多維度的解讀,認為人民群眾主體論體現(xiàn)在群眾觀、黨群關系和群眾工作理論的方方面面,并且在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人民群眾主體論”的思想。首先,在群眾觀論域中,認為人民群眾主體論具體體現(xiàn)為:人民群眾歷史主體論、人民群眾實踐主體論、人民群眾價值主體論、人民群眾權力主體論、人民群眾利益主體論、人民群眾執(zhí)政主體論,這可以視為人民群眾主體論的宏觀展開。其次,在現(xiàn)階段黨群關系論域中,認為在政黨政治時代,“執(zhí)政的合法性來自各階級、階層人民群眾對政黨的認同和信任。重視研究和正確對待黨群關系是現(xiàn)代社會任何政黨都不能回避又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尤其對于共產黨人來說,黨群關系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義?!盵1](P137)然后對于人民群眾主體論如何體現(xiàn)在黨群關系上的各個方面作了深刻論述,這可以視為人民群眾主體論的中觀展開。再次,在群眾工作理論論域中,認為“我國現(xiàn)階段黨的群眾路線應當具有不同于民主革命時期、計劃經濟時期的實現(xiàn)方式,群眾工作也必須根據(jù)黨的地位、任務的根本性轉變和現(xiàn)階段黨群關系的特點、狀況實現(xiàn)根本性轉變。要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方式和群眾工作思路與方法、機制”。[1](P137)認為在群眾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定位、工作目標、工作任務、工作方式、工作運行機制都應體現(xiàn)出群眾主體論,并探討了群眾工作規(guī)律,這部分可以視為人民群眾主體論的微觀展開。學者高尚全、傅治平在其著作《人民本位論》中,提出“人民本位論”思想,認為“為民宗旨:人民本位思想的開篇之作;鄧小平理論:人民本位的實踐性理論;‘三個代表’:實現(xiàn)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證;科學發(fā)展觀:旗幟鮮明地昭示‘以人為本’”,[2](P1)認為人民群眾本位體現(xiàn)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認為政黨和人民同為人民群眾本位思想的實踐者。杜鴻林、曲建華也持有此種觀點,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群眾觀應該包括“人民群眾主體論、人民群眾至上論、人民群眾實踐論、人民群眾利益論、人民群眾價值論、人民群眾教育論等”。[3]
2.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論。這種觀點認為群眾觀的形成有著理論本身形成發(fā)展的階段性特點和規(guī)律,是社會歷史逐步形成發(fā)展的結果。這種過程性的階段劃分可以從宏觀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階段性理論成果的形成階段劃分,谷淑英認為毛澤東的群眾觀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并且對其形成發(fā)展的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萌芽階段、形成階段、完善和成熟階段、豐富和發(fā)展階段,對于其他階段新成果的過程階段劃分,現(xiàn)在還沒有學術成果面世。另一種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整個歷史進程的階段性劃分,又可細化以下幾種觀點:“三階段說”:邱春林認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發(fā)展階段;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時期,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新進展;[4]“四階段說”:張燕從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貢獻的角度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分為四個階段(這是一種學界很多人認同的劃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標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豐富和發(fā)展;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豐富和發(fā)展;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fā)展;胡錦濤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豐富和發(fā)展。[5]左吉祥也認為中國共產黨群眾觀的傳承與發(fā)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毛澤東對群眾觀的探索與貢獻;鄧小平群眾觀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群眾觀;江澤民群眾觀繼承和發(fā)展了毛澤東、鄧小平群眾觀;胡錦濤群眾觀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群眾觀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6]“六階段說”:羅平漢以群眾路線思想史的角度把中國共產黨的群眾思想劃分為六個階段:群眾路線思想的形成、群眾路線思想的成熟與發(fā)展、群眾路線思想的延續(xù)、群眾路線思想的曲折、群眾路線思想的恢復和發(fā)展、群眾路線思想的創(chuàng)新。還有很多學術成果是以特定歷史階段的群眾觀為研究客體,比如,對于延安時期群眾觀的研究,井岡山時期群眾觀的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觀的研究都是隱含著對于群眾觀形成的階段性劃分的思想。
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特色論?!叭罕姟备拍钍且粋€開放性的概念,時代不同,群眾范疇和對于群眾的認識也會相應的變化,表現(xiàn)在群眾觀上也會體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比如毛澤東的群眾觀和鄧小平的群眾觀在基本立場觀點一致的情況下,也會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色。因此,很多學者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階段的特點進行了研究。谷淑英、丁惠永、馮義昆認為毛澤東的群眾觀特點是:具有理論上的完整性和徹底性;具有實踐上的可操作性;具有廣泛的群眾性。仲偉富在《鄧小平群眾觀的特色》一文中,認為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思想的群眾路線,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堅持群眾路線,摒棄群眾運動;相信依靠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與堅持黨的領導相結合;發(fā)展市場經濟需要堅持群眾觀點;社會主義觀與人民利益觀的統(tǒng)一。王汝認為鄧小平群眾觀的理論特色是:群眾觀與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群眾觀與實踐觀的有機統(tǒng)一;群眾觀與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張春伶、郝春新認為鄧小平群眾觀的特色是:群眾利益中心論;群眾實踐源泉論;群眾利益標準論。
4.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現(xiàn)實困境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同理,對于群眾觀的研究也是如此,因為只有很好地了解把握群眾所處的時代背景,面臨的挑戰(zhàn),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才能夠運用科學的群眾觀理論解決群眾觀在實踐中存在的癥結,從而進一步推進黨的群眾觀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進步。學界對于當下黨的群眾觀所存在的問題研究值得關注。研究的重點集中在黨群關系、群眾路線、群眾工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就黨群關系存在的問題,中組部黨建所課題組曾做了一個調研課題,成果發(fā)表在《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年第1期上,認為在國內外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黨群關系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zhàn):黨群干群思想隔閡不斷加深、矛盾復雜化、利益矛盾逐步凸顯;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不同群體對黨的感情差異較大;黨組織對部分新領域新階層群眾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不夠。武漢市委黨校的劉朝軍,張紹春、陳先春等人也持同樣的觀點。張寶林認為問題主要是“有些地方和單位的群眾利益得不到應有的維護,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有些地區(qū)和單位的一些干部的素質不夠高,脫離群眾的現(xiàn)象和腐敗現(xiàn)象嚴重存在;有些地區(qū)和單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群眾中的思想認識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矛盾不能有效化解;有些地區(qū)和單位干群溝通機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弊端,群眾的訴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表達”。[7]對于群眾路線方面的問題,胡增勇認為當下部分黨員干部不愿走、不敢走群眾路線,部分黨員干部走群眾路線跑偏。余維法認為當前群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群眾工作的理念急需轉型;群眾工作機制不健全;群眾工作方式方法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群眾工作中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較為嚴重”。[8]
5.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實現(xiàn)路徑論。實現(xiàn)路徑的合理選擇是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論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時指出,理論變?yōu)楝F(xiàn)實必須借助于現(xiàn)實中的人(群眾)的作用,“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盵9](PP9~10)而合理的途徑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學界對于群眾觀理論落實途徑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與其重要作用很不匹配。蘇建成認為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在于群眾權利的保障,應依法保證公民的參政議政權利,依法保證公民的選舉權,依法保護人民利益不受侵害。秦金保認為要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要善于運用非權力影響力。張青媛認為當下落實毛澤東思想的群眾路線要“牢固樹立黨的群眾觀點,把握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保障決策的科學化;大興批評與自我批評之風,保持黨的純潔性;完善群眾工作機制,拓寬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渠道”。[10](PP95~96)王盛澤認為要“樹立正確的群眾觀點,建立密切的黨群關系,實現(xiàn)群眾根本利益”。[11](PP14~15)曲建華認為“必須高度重視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xiàn)人民群眾觀存在的突出問題;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建立順暢的民意表達機制,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創(chuàng)新和繁榮發(fā)展,實現(xiàn)人民群眾文化利益;不斷加強黨的執(zhí)政方式和領導方式,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觀提供根本保障”。[3]這些路徑探討有些是針對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由于黨的群眾路線思想本質是黨的群眾觀的一部分,所以筆者把群眾路線的實現(xiàn)也納入到群眾觀實現(xiàn)的范疇之中),有些是針對群眾觀點的實現(xiàn),但其共同點都是圍繞著如何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問題展開,涉及立場、觀點和方法三個層面,由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有從人民群眾權利的法律保障視角,有從黨的建設的視角。
綜合當前學術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研究關涉的領域、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研究問題和不足,筆者認為如下幾個方面還需要進一步重點關注和繼續(xù)深化研究。
1.需要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基礎及理論來源研究。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自身生成的理論邏輯淵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也不例外,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中西方傳統(tǒng)民主、民本思想都是其有益的理論來源和理論借鑒,但它們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相同的,為更深入地從本源上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就需要明確其理論來源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各自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中國化進一步發(fā)展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豐富和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
2.需要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歷史形成及基本經驗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形成的歷程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研究,地位相當重要,因為只有深入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發(fā)展演變的歷史進程,才能更好地總結黨的群眾觀實現(xiàn)的歷史經驗,也才能為更好地把握黨的群眾觀的理論邏輯提供歷史依據(jù)。而目前這方面的系統(tǒng)性研究還很欠缺,依據(jù)筆者所掌握的現(xiàn)有資料看,只有羅平漢的《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史》一部著作,對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演變作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雖然,群眾路線和群眾觀不相同,但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研究視角。從目前看,群眾觀歷史演變研究主要針對黨的領袖群眾觀歷史演變的研究,這種階段性研究的研究成果很多,即便有些成果對整個黨的群眾觀的歷史梳理,也仍然是主要以領袖群眾觀為研究的相對獨立的單元,這種情況不利于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因此,需要我們打破這種研究的定式,用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自身形成的脈絡為基本線索進行歷史演變的梳理,將會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解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歷史發(fā)展、合理設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光輝前途。
3.需要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內容架構及理論特點研究。群眾觀是對群眾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如果僅僅將其理解為黨的群眾觀點,就有失全面性,實際上群眾觀的內涵是包含基本群眾觀點,又遠大于基本群眾觀點的思想理論體系,筆者認為群眾觀應該是一個有機的理論整體,是由立場、觀點和方法組成的統(tǒng)一體,既有以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為根本立場,也有以全心全意為核心的系列群眾觀點,還有以群眾路線為中心的方法論體系,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立體的研究維度和多層的研究目標,這也就構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特有的內部理論架構,同時,也內在地規(guī)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具有獨特的理論特點,研究分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內在理論架構和基本的理論特性,對于深入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4.需要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存在問題及實現(xiàn)路徑研究。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因此我們進行理論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學術思辨層面,而應該用理論來分析當下社會群眾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同時只有在這樣一種過程中,才能對我們群眾觀的合理性改造提供現(xiàn)實的實踐依據(jù)和參考,也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xiàn)實性或非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盵6](P134)同樣我們群眾觀是否正確也需要實踐的驗證,也需要不斷的完善和提升。此外,實踐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實踐沒有理論的指導就會流于自發(fā),難免會出現(xiàn)失誤,因此,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xiàn)實是不夠的,現(xiàn)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正確思想對現(xiàn)實的指導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對于當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理論研究的現(xiàn)實出發(fā)點和最終落腳點,是這項學術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注釋]
①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學界的重視,依據(jù)筆者掌握的現(xiàn)有資料看,對于群眾觀的比較研究的成果有項國蘭的《淺析毛澤東與列寧的群眾觀》,甘永宗、張福運的《第一代與第三代領導集體人民群眾觀之比較研究》,朱婉麗的《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群眾觀的比較研究》等少數(shù)幾篇論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1]衣芳.人民群眾主體論——群眾觀、黨群關系、群眾工作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高尚全,傅治平.人民群眾主體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曲建華.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民群眾觀[D].天津師范大學,2010.
[4]邱春林.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歷程與經驗研究[J].臨沂大學學報,2013(03).
[5]張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中國化及其實踐意義[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02).
[6]左吉祥.中國共產黨群眾觀的傳承與發(fā)展[J].甘肅理論學刊,2008(01).
[7]張寶林,陳新.新形勢下干群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特點及原因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12).
[8]余維法.論當前群眾工作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對策[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1(03).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張青媛.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在當下的實現(xiàn)路徑[J].滄桑,2013(06).
[11]王盛澤.實現(xiàn)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效途徑[J].福建黨史月刊,2013(19).
責任編輯:洪美云
D252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