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益鋒
(國防大學 政治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
周益鋒
(國防大學 政治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十九大報告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內容,思想深邃,字字珠璣,既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的經(jīng)典文獻,又是一篇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行動綱領。從“馬克思主義階級屬性、黨的初心、小康社會、中國歷史”四個維度來理解十九大報告關于“民生和社會治理”的精神實質,我們會得到更加全面的認識。
十九大報告 民生 社會治理 小康社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第八部分標題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該部分內容既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的經(jīng)典文獻,又是一篇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是全黨全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盵1]本文擬就“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問題,談一些自己的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在“民生和社會治理”方面同十八大報告相比,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體現(xiàn)出許多新意。這些新意既表明十八大以后我黨對民生問題和社會治理問題有了許多新認識,也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完備體系,經(jīng)歷了逐步發(fā)展的過程。
1.大標題不同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新意。十八大報告第七大板塊的標題是“七、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十九大報告第八大板塊的標題是“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這里有幾個不同,首先是多了“保障”和“加強”一詞;其次是“社會管理”變成了“社會治理”;第三是“民生”和“社會治理”兩句話中間有逗號,變成了并列的兩句話。這些不同說明了三個問題:一是通過五年的發(fā)展,我國的民生和社會治理問題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和改觀,民生問題不僅僅是改善的問題,還有要保障已有的民生成果問題;社會治理也是一樣,十八大以來的五年,社會治理取得了很大的創(chuàng)新成就,當前和未來不僅僅是創(chuàng)新的問題,還存在對已經(jīng)取得的成就如何加強的問題。二是我黨對社會治理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我黨關于社會治理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黨的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社會管理”一詞是1998年的《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此后“社會管理”一詞在黨和政府的文件中不斷被使用。2004年,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理念;隨著實踐的深入,黨的認識不斷深化,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社會治理”一詞,大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改革開放的總目標,并用很大的篇幅強調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肮芾怼迸c“治理”一字之差,體現(xiàn)的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認識和新思路。三是對民生、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之間的關系認識更加清晰、更加科學。社會建設不僅僅表現(xiàn)為民生和社會治理,還包括其它內容,標題中把改善民生與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從社會建設中拿出來單列,進一步凸顯了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性。
2.導語部分的差異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新意。十八大報告的第七大板塊的導語很正規(guī),用三個“必須”把社會建設的體制、機制和內容完全概括出來。導語以社會建設的重要性開篇,強調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保證,然后從“必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建設”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明確表達了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等理念,全文367個字,邏輯嚴密,表達嚴謹,層次清楚。十九大報告的第八大板塊的導語在內容、用字、層次方面與十八大報告明顯不同。導語以“檢驗一個政黨的試金石是為什么人的問題”開篇,然后點明“黨的奮斗目標是帶領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最后用一段文字闡述“我黨關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理念”,全文299個字,沒有就社會建設的具體內容展開,除了“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完善公共服務體系”這兩句與十八大報告之“必須從維護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形成可持續(x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意思相同外,其他地方皆不相同。同十八大報告相比,十九大報告的導語部分文字更加親民,內容更加簡練,全文重點放在陳述理念、引入正文上,語言直白,通俗易懂,很好地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風格和行事作風,把十八大以來的黨中央親民務實的作風躍然紙上。如果說后面的小標題是實踐層面的“器”的話,那這部分導語就更像是理論層面的“道”,高屋建瓴,立意深遠。
3.小標題的區(qū)別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新意。十八大報告的第七大板塊下面有六個小標題即“(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二)推動實現(xiàn)更高質量的就業(yè)、(三)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四)統(tǒng)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2]十九大報告的第八大板塊下面有七個小標題即“(一)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二)提高就業(yè)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三)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五)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七)有效維護國家安全”。[3]十九大報告在小標題數(shù)量、文字和內容上都有變化。首先是“脫貧攻堅戰(zhàn)”單列一條,凸顯了黨對人民“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莊嚴承諾,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和毅力;其次是把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為國家戰(zhàn)略,表明黨深刻認識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必須抓緊抓好;再次是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這種表述,更加貼近社會治理的本質,一個“共”字,把社會治理與社會管理的區(qū)別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后是增加了“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一條,使民生和社會治理問題的內容更加全面,彌補了十八大報告中安全治理的空白和缺陷,與導語中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需求相呼應。這些變化,體現(xiàn)了我黨對社會建設的許多新認識。
十九大報告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內容共有2 500多字,就是這2 500多字,把我黨關于民生和社會治理問題的邏輯理路和具體任務體現(xiàn)得充分而完備,可謂博大精深,字字珠璣。
1.邏輯理路?!疤岣弑U虾透纳泼裆健焙汀凹訌姾蛣?chuàng)新社會治理”這兩句話在十九大報告中并列出現(xiàn),二者究竟是什么關系?我們認為,民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目標和動力,社會治理是民生的根本手段和保障,二者有機地統(tǒng)一于社會建設之中。邏輯理路是一個哲學范疇,它是一個思想、理論或者體系的邏輯關系和理論思路,常常與科學性緊密相連。一個體系或者理論是否具有嚴謹?shù)倪壿嬂砺罚俏覀兣袛噙@個體系或理論是否科學、有效和長久的重要標志。從十九大報告中可以看出,我黨對“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有著深思熟慮且明晰的邏輯理路,這個理路充分體現(xiàn)在299個字的導語中,由“價值定位、工作理念、方法制度和目標歸宿”構成。
一是價值定位:“兩個必須”?!氨仨毨斡?,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3]十九大報告的這“兩個必須”,構成了黨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價值定位,體現(xiàn)的是黨關于民生和社會治理問題價值標準的認識。
二是工作理念:“兩個一”?!凹缺M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3]民生問題和社會治理問題,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不可能畢其功為一役。我們黨過去犯了很多“左”傾冒進錯誤,就是因為心太急,沒有充分認清現(xiàn)狀和所處的歷史方位,沒有認清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想盡快解決問題,結果欲速則不達?!皟蓚€一”反映了黨在民生和社會治理工作理念上更加成熟和理性。
三是方法制度:“一個堅持”?!皥猿秩巳吮M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3]這段話是黨關于民生和社會治理方法制度的高度概括,與小標題的“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呼應。十九大關于民生和社會治理方法制度的論述,與十八大報告表述相比,言簡意賅、一目了然,充滿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和辯證法。
四是目標歸宿:“三感”?!氨U先罕娀旧?,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3]這段話闡明了黨關于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目標歸宿,黨在民生和社會治理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最終要落到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三感”既是黨關于民生和社會治理工作的目標,又是檢驗黨在民生和社會治理方面工作質量的標準。“三感”首次寫入黨的報告,并作為黨改善民生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奮斗目標,與古代“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思想相契合,與本板塊導語部分第一段的價值定位首尾呼應,堪稱完美。
以上四個方面構成的邏輯理路,像一根紅線貫穿于七個具體任務之中,是黨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內容的“魂”和“魄”。
2.任務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進行了具體的任務部署,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把教育事業(yè)放在優(yōu)先位置,用更大的精力推進教育公平;聚焦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讓高中階段教育在全國各地普及起來,使每一個孩子在未來都能夠享有高質量的、同一起點的、公平的教育;高等院校要堅持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國家要為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供政策支撐;通過各種渠道吸引社會力量來興辦教育,但要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引導;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良好的師德師風,是辦好教育的前提,必須抓緊抓好,等等。
二是提高就業(yè)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國家在戰(zhàn)略上堅持就業(yè)優(yōu)先、在政策上實行積極就業(yè)政策,使就業(yè)更充分、質量更高;花大力氣解決就業(yè)方面的結構性矛盾,引導社會通過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促進各社會群體多渠道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建立健全政府、工會、企業(yè)等多元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協(xié)商協(xié)調機制,倡導形成和諧勞動關系;鼓勵每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守法致富,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數(shù)量,使人民群眾勞動收入和財產(chǎn)性收入渠道更加豐富;政府要發(fā)揮好在財政再分配調節(jié)中的職能,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更加快速,等等。
三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等方面用力,通過不斷努力和扎實工作建成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x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和大病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失業(yè)和工傷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等制度;關愛農村留守人員,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通過保障渠道多樣化、供給主體多樣化等手段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等等。
四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動員黨政軍一切力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工作機制上,中央主要起統(tǒng)籌作用,各省負總體責任,市縣負責具體任務的落實;注重頂層設計,站立點要高,扶貧格局要大,工作中要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深度貧困地區(qū)作為脫貧工作重點攻克對象;二〇二〇年實現(xiàn)現(xiàn)行標準下全部脫貧,努力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等等。
五是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通過實施國民健康政策,讓人民群眾享受全方面的健康服務;繼續(xù)深化醫(yī)療體制改革,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醫(yī)療衛(wèi)生制度和醫(yī)療保障體系;加大食品安全監(jiān)管力度,讓人民群眾吃放心食品;積極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讓敬老、孝老、養(yǎng)老成為社會風尚和社會美德;堅持中西醫(y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繼承發(fā)展中醫(yī)藥事業(yè),等等。
六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社會治理體制上,繼續(xù)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xié)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原則;努力在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方面下功夫,不斷提高“四化”水平;建立健全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健全社會公共安全體系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加強心理服務工作,營造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tài);把基層作為社會治理重心,發(fā)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等等。
七是有效維護國家安全。進一步完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和國家安全政策,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放到重要位置;健全和完善國家安全體系,增強國家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的能力;嚴厲打擊“三股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加大全民安全教育力度,增強民眾國家安全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都來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合力,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學懂上下功夫”“要在弄通上下功夫”。[4]深刻領會十九大報告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精神實質,需要我們從不同的維度來看問題,通過多維度觀察,取得“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效果。
1.“馬克思主義階級屬性”維度。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政黨,毛澤東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我們的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5](PP1094~1095)馬克思主義有著鮮明的階級屬性:它是無產(chǎn)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于無產(chǎn)階級斗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始終致力于實現(xiàn)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屬性和政治立場所決定的。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說“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了。判斷一個政黨是否變質、是否還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就看其是否具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屬性和政治立場,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邊,是否始終致力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九大報告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思想,字字句句都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馬克思主義階級屬性和政治立場,有力回擊了國內外一些人士對中國共產(chǎn)黨階級屬性的質疑。
2.“中國共產(chǎn)黨初心”維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盵3]尋找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我們需要回到1921年7月1日共產(chǎn)黨出發(fā)的地方。這一天,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綱領宣布“我黨定名為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chǎn)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的政權,必須援助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qū)分消除的時候;直至階級斗爭結束為止,即到社會的階級區(qū)分消滅為止,承認無產(chǎn)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chǎn)資料;聯(lián)合第三國際”。[6](P46)這個綱領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從成立伊始,就開宗明義、旗幟鮮明地把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一大以后,無數(shù)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為了這個初心,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驚天動地的贊歌。今天,我黨已經(jīng)成為了執(zhí)政黨,所謂共患難易,同富貴難,面對強大的敵人和險峻的革命環(huán)境,不忘初心易;但身處和平環(huán)境,沒有了“武裝到牙齒”的強大敵人,也沒有了險惡的革命環(huán)境,不忘初心難。在此情況下,黨的十九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重申“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重申“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重申“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3]這無疑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的具體展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清醒的政治責任。
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維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xiàn)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3]并強調我們建成的小康社會,是實實在在的小康,要“得到人民認可、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3]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地點和場合,有過多次講話。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延邊調研時強調:“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shù)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7]一個也不能少,通俗易懂,既詮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髓與實質,又揭示了小康社會的重點與難點。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盵8]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qū)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9]從現(xiàn)在到2020年,還有三年時間,時間緊,任務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爭朝夕。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十九大報告把“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專列兩條,并強調“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和“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這個重點和難點要靠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來實現(xiàn)。十九大報告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內容體現(xiàn)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以貫之的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社會建設中的具體體現(xiàn)。
4.“中國歷史長河”維度。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長達5 000年,在5 000年的文明史中,中華民族既創(chuàng)造過輝煌,也經(jīng)歷過屈辱??傮w而言,中華民族在盛唐以后,逐步衰落,直到近代受盡欺凌,“富國強民”“民族復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夢想。為實現(xiàn)這個夢想,一代代中華兒女前赴后繼、披肝瀝膽,向東洋、向西方尋求救國圖強之路,但都失敗了。我們遭受過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等眾多列強的侵略,我們的資源被掠奪,國土被分割,權益被侵占,“東亞病夫”曾成為我們的代名詞。以1931年至1945年為例,日本侵略中國長達14年的時間里,從中國掠走了數(shù)量驚人的財富,有資料顯示,包括黃金21 000噸、糧食8億噸、煤炭6.4億噸、樹木7億方、稀土2億噸、高嶺土1.5億噸、銅礦4.9億噸,此外還從中國掠奪了數(shù)不清的機器設備和工廠物資以及無數(shù)價值連城的字畫、珍寶和碑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侵華期間,日本共掠奪中華文物1 879箱360萬件,絕大多數(shù)文物現(xiàn)在還靜靜地躺在日本的博物館里,向人訴說著日本的侵華史,警示著中國人民不忘國恥。貧窮受欺,落后挨打,這是千古不易之理。盡管在《禮記》《禮運》大同篇中,中國古代先哲就提出了“小康社會”“大同社會”的概念和理想,但中國5 000年的歷史絕大部分是一部封建社會的歷史、一部小農經(jīng)濟自給自足的歷史、一部貧窮落后的歷史,現(xiàn)代意義上的小康我們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站在中華民族5 000年文明史上,我們再來閱讀十九大報告關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內容,就會為中國共產(chǎn)黨敢為天下先的氣魄所震撼,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要“提高就業(yè)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實施健康中國戰(zhàn)略”“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了。今天,我們正站在民族復興的關鍵點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盵2]我們從一窮二白、幾乎瀕臨滅亡的邊緣,達到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目標的偉大時代,原因有很多,但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中國人民有了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這是民族之幸、人民之福。
[1]十九大后,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首次集體學習抓了哪件大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31/c_129730020.htm,2107-10-31.
[2]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2012-11-20.
[3]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N].新華日報,2017-10-19.
[4]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落地落實落細中見實效[EB/OL].http://news.ifeng.com/a/20171113/53205487_0.shtml,2017-11-13.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李穎.從一大到十六大(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7]習近平總書記“如約”到延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17/c_1115950409.htm,2015-07-17.
[8]陶文昭.準確理解“一個都不能少”[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1102/c49150-27765113.html,2015-11-02.
[9]這步棋,習近平落子“脫貧攻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12/c_129701684.htm,2017-09-12.
D67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6.06
李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