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心學思想,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的真精神,這一點,在中國思想的早期變革中就確立的。思想對于人類歷史來說,是意味著人類發(fā)展的成熟,有了思想,人才具有了作為人的真正意義。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民間通常都有“三歲看到老”,或者類似的說法,表達的是幼年時期形成的特點,對于一個人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其實,思想也是如此,按照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的說法,在軸心時代所形成的思想,決定了各大文明形態(tài)的后來發(fā)展狀況,形成了不同文明形態(tài)下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
而所謂的軸心時代,相當于我們中國孔孟老莊所生活的先秦時期,亦即人類社會的童年時期。對于思想的傳統(tǒng)來說,童年期所確定的特質,將影響它的整個歷程。所以,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說法,我們所有文明的傳統(tǒng)事實上到今天為止,都在不斷地回溯軸心時代而獲得重新發(fā)展的動力,因為那是一個經(jīng)典的時代。
經(jīng)典時代的中國思想,主要發(fā)生了兩大根本性的變革,由此確立了中國思想的基本精神價值。第一大變革發(fā)生在思想表達的層面,“道”取代了“天”(或者“帝”、“上帝”)成為中國思想最為根本的觀念,這個變革有兩大非常明顯的影響,首先是“道”的觀念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中國思想的成熟,因為不管是“天”還是“帝”(“上帝”)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人格神的意味,有著非常濃厚的原始宗教思維的特征,而“道”的觀念作為抽象性極強的一個理性化的觀念,非常直接地表達出了中國思想所具有的成熟度,或者用通常的說法謂之理性早熟,因為當大多數(shù)傳統(tǒng)都還是處在宗教矇昧時期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開始用極具理性、抽象特點的“道”來表達思想,這在人類思想史、哲學史上是一個重大的進步。
而“道”又是什么呢?從文字學上來說,我們可以把道理解為路,或者說,從思想內涵上來說,我們可以把道理解成規(guī)律。但是,這僅僅是一種解釋的方式而已,它可能并不是歷史真實的表達。農(nóng)耕生活的事實,對于古人的思想觀念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在農(nóng)耕生活的事實下,太陽的東升西落成為了生活最為直接的事實,東升西落帶來的是晝夜變化,晝夜變化帶來的是寒暑往來,由此,基本的生活事實被確立起來,這就是“道”。所以,如果一定要給“道”下個定義(或者描述的話),我通常傾向于說,“道”就是什么時候該干嘛就干嘛,在時和事的統(tǒng)一中,“道”才具有了鮮活的意義。
既然“道”是一種生活事實,那么,這種生活事實是需要在個體身上體現(xiàn)出來,才具有真實的含義。由此,對于“道”的重視背后,表達出來的是古人對于自身的確證、對于自我存在的重視。因此,也就產(chǎn)生了中國思想中的第二個重大變革,那就是“道”必須要落實到人心。
而對于每個個體來說,他的生命價值來源于兩個部分。從肉體上來說,人心的跳動維系著他的基本生活的事實;從價值上來說,“道”的存在成就著他所追求的價值理想。而這兩者在人的身上必然是一致的,由此,“道”落實在人心上也就成為了非常簡單、自然的事實。人心對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意義,使得它必然成為“道”的承擔者。而當人心可以承續(xù)天道的時候,我們的肉體存在就具有了永恒的精神價值。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中國傳統(tǒng)在討論心的時候,從來就不會說是一個單純肉體意義上的心,它代表的就是“道”,就是我們的精神價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心學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真精神。從思想本身的發(fā)展來說,我們早期思想的變革就注定了這種特質的產(chǎn)生。建立在心之上的中國思想,由此也呈現(xiàn)出了動態(tài)的、內向的精神向度。(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