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得標
小時候一心想念書,在彰化縣中山國小升五年級時,分發(fā)到升學班,我沒錢補習但考上省立彰化中學初中部,半工半讀完成學業(yè),放棄高中部入學。1958年考進公費的省立臺中師范就讀,街坊鄰居稱頌“路燈下苦讀孩子”要當老師喔!初到師范學校,有個星期天想回彰化老家,我路過省立臺中圖書館第十三屆全省美展會場時,進去參觀即為琳瑯滿目的作品所吸引,欣賞各種類別藝術,心靈也受到震撼,心想如果有一天,自己的作品也能掛在那兒供人品味,那該多好。尤其看到膠彩畫《彩塘幻影》《鏡前》《喜日》三幅評審委員作品時,更是歡喜以致流連忘返,趨前一瞧,竟然是我們班上美術老師林之助教授的作品,也許是老天刻意安排的機緣。于是我開始先隨著三年級學長蔡其瑞,后來并毛遂自薦地將初次試作請林老師指點,老師說:“我沒教你,你怎么會呢?”因此踏入“竹籬笆畫室”門下,使我的精神領域得到充實與光輝。
隨恩師“臺灣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教授五十多年,老師賜我“繪畫三寶”:一要有畫最丑圖畫的勇氣與突破決心。 二要尊重別人存在的氣度,謙虛不可自滿。 三要追求美的理想,美的本質是無終點站的。
由于恩師耳提面命督促,我雖處于師兄、姐群之下,卻能出類拔萃,贏得好名聲。創(chuàng)作五十多年來,不敢忘記師命,一面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負起膠彩傳承推廣責任,一面專心于精進畫藝,從基礎寫生功夫“采風養(yǎng)成期”開始;到勇于“突破創(chuàng)新期”嘗試各種不同面貌作品,得到驚奇好成績;用心尋求膠彩新觀感,逐漸呈現(xiàn)個人“建立畫風期”;再者為了推展膠彩,讓社會大眾認識,1994年編寫《膠彩畫藝術》專書進入“立論傳承期”,從過去歷史知曉膠彩畫是我們古代老祖宗的國粹,避免再被誤解而受到排擠,無法推廣。氣韻生動一直是中國繪畫最高準則,膠彩畫與水墨畫同是中國畫的兩大主流,而膠彩畫能貼切深入時代情境,講求“氣韻造境期”膠彩之美的終極理想,希望能為膠彩畫界有所貢獻,讓國際社會認識臺灣膠彩畫藝的特色,冀期膠彩畫為臺灣發(fā)光發(fā)熱,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