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的遷徙,也必將本民族的文化帶到遷徙地,并且逐漸的與當地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相互適應、融合。黃崗侗族遷徙到黃崗之后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最終產生了一種唯糯而種、唯糯而食的生產生活模式。文化的適應使侗族人找到了適合的生存模式而且還通過人工方式穩(wěn)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使之得到長久延續(xù),這種相互適應與互塑的模式,這才是當今人類社會追求的生態(tài)可持續(xù)模式,黃崗侗族就是在這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模式下生存近千年。
關鍵詞:黃崗侗族;香禾糯;生態(tài)適應;互塑
一、勤勞的黃崗人
侗族是我國南方人數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區(qū)的比鄰地帶。據史書記載,侗族出自我國的古百越民族[1]。黃崗村侗寨自開村開始,就一直深處大山環(huán)抱之中,寨子中間小溪穿過,只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路縱貫寨子。黃崗侗寨吳姓祖先“鬧”帶領24戶吳姓人家定居在此地之后便勤于耕作,開發(fā)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種資源,最好的例證就是黃崗侗族的梯田開墾和糯谷種植。
據寨老吳政國講:“黃崗這個地方一直都是黎平縣高寒、最偏遠、最落后的一個村子。我們寨子的人都很勤勞,起早貪黑的干活路,甚至十天半月不回家都是正常的事情,所以就連周邊的村寨都說我們太勤勞了。我們寨子的田距離寨子都很遠,有的人家的稻田距離寨子都有十多華里路,以前干活只得走路去,一個來回就要花好幾個小時”。
因為昨晚吃的糯米飯還沒完全消化,所以一大早他們并不會覺得餓,也就不會吃早飯了。早晨就帶著糯米飯上坡,等到了田地里干一上午的農活到了中午時,他們經過勞動的消耗,肚子里的糯米已經消化,這個時候才開始吃“早飯”。下午繼續(xù)干活,等到下午六點鐘左右,該收活路了,這個時候就要吃頓“午飯”補充體力。因為收活路就要把今天的收獲或者農具拿回家,而且還要走很遠的路,需要力氣。于是就繼續(xù)吃帶來的糯米飯和中午沒有吃完的菜,等回到家已經是晚上九點鐘左右。回到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喂牛、喂馬、喂豬、收鴨子、弄柴火等,忙完之后便和鄰居或者朋友款一款今天有趣的事情。大致到了晚上的十點、十一點鐘,他們便開始做“晚飯”,蒸的糯米飯是今晚吃的,也是明天吃的。
忙了一天回到家里,忘卻一天的煩惱和疲乏,干農活雖然身體很累,但回到寨子里,整個人的精神又活躍起來了?;蛟S獨自燒魚飲酒或許叫來三五好友殺鴨煮肉。另外必須買點生豬血來吃,侗民尤為喜歡吃生食,烤點干辣椒拌個蘸水,辣椒蘸水是黃崗侗族村民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尤物,沒有辣椒蘸水,吃飯也不香。此時再美美的與朋友喝兩杯,款款有趣的事情。直到十一、二點才睡覺,有的人家甚至更晚才睡覺。黃崗人雖然身體很累,但是精神很充實,可以說他們很幸福。
二、黃崗唯糯而種、唯糯而食原因分析
(一)開村始種
本人從一些黃崗故事和其他文獻資料中得知黃崗村的開村始祖“吳公鬧”和四寨開村始祖“吳公難”是兄弟,四寨開村始祖吳公難是二哥,吳公鬧是三弟,吳公鬧是從四寨搬遷到黃崗。根據其他文獻資料得知,吳公鬧從四寨遷移到黃崗并且?guī)砹伺疵追N子,所以自從黃崗村開村始,這里就種植糯米。
(二)體力勞作需求
黃崗村的稻田大都比較遠,走路到自家的田地就要花幾個小時。一天時間里,除去走路的時間,也干不了幾個小時的農活。以前修建梯田,村里的羅漢就要在外待上一兩個月才回家,黃崗梯田不是朝夕之間完成的,是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開墾建設出來的,外加田間水利設施的修建,更可謂是龐大的工程,所以他們需要節(jié)省出更多的時間來干活。原來黃崗村以前也種植過秈米,吃過秈米。但是后來發(fā)現,頭天晚上或者第二天一大早將秈米蒸好之后,帶上山坡擱置,等到中午吃的時候,秈米飯已經有點干了,很難咀嚼。等到下午吃的時候更是硬邦邦的??墒撬麄冋襞疵罪埐仙饺コ?,就發(fā)現糯米不會這樣。前一晚或者一大早將泡好的糯米蒸熟之后,第二天帶上山去,放在那里一天,糯米飯照樣吃起來還是軟和的,而且很好吃。而秈米完全達不到這種要求。所以后來,黃崗人就只吃糯米飯。勤勞持家的妻子會在前一天晚上就把第二天要吃的糯米飯蒸好或者在當天一大早就將糯米飯蒸好,蒸的糯米飯可供一家人吃一天。這樣外出干活就不用擔心做飯的問題了。
(三)地理環(huán)境影響
黃崗地處大山之中,山高谷深,森林茂密,植被覆蓋率極高,地面接收日照不多。又黃崗深受亞熱帶季風影響,常年雨量較為充沛,地下水豐富。黃崗村的梯田都在溝谷地帶、山坡上、密林深處,大半部分田地都是陽光照射時間很短或背光的地帶。因為背光、日照時間短、地下沁水豐富,導致這里冷水田很多,冷水田水溫過低不適合種植秈米,日照時間不足更不能為秈米生長提供條件。但是,這種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卻適合糯米生長,而且這里的稻作梯田中,侗民根據種植經驗和稻田環(huán)境種植不同糯稻品種,所以不管氣候如何變化,糯谷中的批谷所占比例都不會超過5%,產量較為穩(wěn)定[2]。
(四)糯稻營養(yǎng)價值
前面說到黃崗村人的田地都很遠,外出勞作也要走很遠的路。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需要很多的體力投入,在沒有機械耕作的農業(yè)社會大多農活全是靠人力完成,加之黃崗村以及黃崗村田地所處的地勢條件有限制,無法使用器械輔助,無論是肩挑背馱物品還是耙田挖地或是插秧收谷等等全靠人來完成。這便要求他們具有更多的能量和體力。而糯米,恰有此功能。糯米中含有脂肪、糖類、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及淀粉等,糯米所含淀粉為支鏈淀粉,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3]。糯米本身是不容易消化的,不容易消化就會讓食用者感覺肚子不餓,有力氣干活。加之糯米中含有這些大量的脂肪、糖類、蛋白質以及維生素,侗民食用糯米之后便可充分吸收糯米的營養(yǎng),提供體力和能量。而吃了秈米后上坡還沒干活,到了山坡上,肚子就餓了。所以后來侗民慢慢的也認識到了糯米的好處,于是對糯米更是情有獨鐘。
三、適應和互塑
黃崗侗民在歷史上對周邊自然環(huán)境的改造,以達到自身能夠長期從自然環(huán)境種獲取資源,又能保證生態(tài)環(huán)境穩(wěn)定,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侗民們的生存智慧,當時他們并不知道何為生態(tài)可持續(xù),但在今天看來他們的行為就是地方性‘生態(tài)智慧”和‘生態(tài)保護”。侗民的生態(tài)理念與周邊其他民族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集中體現在侗族人民的生態(tài)智慧方而。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三個方而:一是生產生活盡可能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結構保持一致。二是因地制宜地均衡利用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所產出的各種生物產品。三是對自然資源的領有和使用盡可能保持相對完整,并以合款協議的方式,將這種領有和使用長期保持下去[4]。
結語
正是黃崗侗族與環(huán)境的相互適應和互塑,最終產生了黃崗唯糯而種、唯糯而食的生產生活模式,既能夠長期從自然環(huán)境種獲取資源,又能保證生態(tài)環(huán)境穩(wěn)定,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侗民們的生存智慧和生態(tài)智慧。糯米成了黃崗侗族文化的文化載體之一,八百多年來侗族文化就是在這種適應和改造的模式下得到延續(xù)。而這種相互適應與互塑的地方智慧與生態(tài)智慧,才是當今人類社會追求的生態(tài)可持續(xù),才是我們追求的生態(tài)文明。
參考文獻:
[1]楊庭碩.推崇多樣性,一種智慧的農耕方式[J].人與生物圈.2008(5).
[2]楊庭碩.論侗族梯田經營化解氣候風險的潛力[J].云南社會科學.2012(1).
[3]賀娟,劉玉娟.飲食宜忌一點通[M].青島出版社,2012-05-01
[4]楊庭碩.侗族生態(tài)智慧與技能漫談[J].大自然.2004(1).
作者簡介:
王淞(1992-),男,漢族,四川達州人,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遺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