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黃
(鄭州市中醫(y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腦血管病所致呃逆臨床效果觀察
姚黃
(鄭州市中醫(y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目的 觀察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腦血管病所致呃逆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在鄭州市中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腦血管病所致呃逆患者90例,將其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西藥甲氧氯普胺片治療,觀察組則采用中藥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觀察并對比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腦血管病所致呃逆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降逆止呃湯;腦血管疾??;呃逆
呃逆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原因有多種可能,以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喪失或呃逆反射弧向心路徑受到刺激多見[1]。腦血管病所致呃逆較為頑固,持續(xù)時間長,不輕易自行消退,不但會對患者的飲食、睡眠、呼吸等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不利于腦血管疾病的預后[2]。本研究對鄭州市中醫(yī)院收治的腦血管疾病后出現呃逆的患者采用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鄭州市中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腦血管疾病所致呃逆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為43~70歲,平均(60.12±3.54)歲;腦梗死18例,腦出血1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3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為42~71歲,平均(60.82±3.35)歲;腦梗死17例,腦出血1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6例。兩組性別、年齡、患病類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腦血管疾病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此外,對照組口服西藥甲氧氯普胺片(江蘇天士力帝益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191),每日3次,每次5~10 mg。觀察組采用自擬的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藥方:甘草9 g,柿蒂、丁香、制半夏、枳殼旋復花、陳皮各10 g,代赭石20 g。另外,根據患者具體癥狀加減藥材:肝陽上亢者,可加入鉤藤10 g;肝氣犯胃者,可加入白芍、郁金、柴胡各10 g;胃陰不足者,可加入麥冬、玉竹各9 g;胃火上逆者,可加入黃連、姜竹茹各9 g,脾胃虛寒者,可加入吳茱萸3 g,干姜9 g。每日取1劑,用水煎后飲用。
1.3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呃逆完全消退,且1周內不再復發(fā);顯效:呃逆基本消退,1周內有2~3次短暫性復發(fā);有效:呃逆有明顯好轉,相較于治療前,發(fā)作時間縮短60%以上;無效:呃逆無明顯改善。(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總有效率。
1.4 觀察指標 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是否出現惡心嘔吐、疲倦乏力、眩暈、腹瀉、頭痛等不良反應,并做好詳細記錄。
2.1 總有效率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n,%)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由腦血管疾病引發(fā)的呃逆發(fā)病原因比較復雜,是多種刺激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結果,例如呃逆中樞的興奮性增強、胃腸道發(fā)生應激性胃潰瘍、胃腸功能出現紊亂等[3-4],因此,臨床上單純使用解痙藥物只是治標,并不治本,治療效果并不明顯,導致在病情緩解后出現反復發(fā)作,且經常發(fā)生如昏睡、眩暈、惡心嘔吐等多種不良反應,增加患者痛苦。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中醫(yī)學傳統理論認為,呃逆是因為脾胃失和,胃氣上升,上逆動膈而引發(fā),而機體內寒氣藏蓄、氣虛血虧、氣郁痰阻以及體內燥熱過盛等原因皆可能導致胃部失和。除此之外,肺氣不宣,堆積在體內,也對疾病的反復發(fā)作起到了一定影響[5]。腦血管疾病患者存在肝陽上亢、橫逆犯胃、氣血阻滯、痰涎淤積等癥狀,引起氣虛血虧,最終形成呃逆。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自擬方劑降逆止呃湯是以中醫(yī)辨證治療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分為清寒或熱虛的癥候主次關系加以兼證治療,主要治療目的為調和胃部、降逆、止呃,同時又以清熱溫寒、祛風化痰、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為輔助治療手段[6]。其中,丁香性熱味辛,柿蒂味苦性平,配合在一起寒熱兼治;白芍味微苦,善于補陰柔肝;代赭石味苦性寒,可入肝心經,能夠降逆鎮(zhèn)氣,減少痰涎;旋復花利于消痰行水、降氣止吐;陳皮、枳殼對于理氣、化痰、平胃具有良好的功效;半夏味辛性溫,可歸胃肺經,主要作用為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甘草可作中和各味藥材之用。以上諸味藥材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最終達到理氣和胃、降逆止呃的效果[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腦血管病所致呃逆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呃逆癥狀,同時治療產生的不良反應較小,安全性高,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 魏俊杰.腦卒中后呃逆臨床研究進展[J].人民軍醫(yī),2015,5(5):579-581.
[2] 李蘭媛,趙紅.針藥并用治療腦卒中后頑固性呃逆32例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14,31(4):220-221.
[3] 萬浩鵬,許惠利,金葉.滋陰降逆止呃湯治療急性腦血管病呃逆36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1,30(4):226-227.
[4] 張莉.中西醫(yī)治療腦血管病引起頑固性呃逆臨床觀察及護理[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17(2):186-187.
[5] 王建國.自擬降逆止呃湯治療頑固性呃逆48例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1,29(4):81-82.
[6] 史清華,朱伯揚,李澤禹.自擬降逆止呃湯治療肝癌介入后呃逆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藥材,2013,36(5):851-853.
[7] 陳忠秋,李燕,李吉棟.降逆止呃湯加減治療腦血管病所致呃逆40例[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7):1169.
R 277.7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3.043
2016-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