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 | 吳穎
黃淑文 讓養(yǎng)育回歸父母的自我修行
采寫 | 吳穎
想讓孩子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你現(xiàn)在幸福嗎?想讓孩子將來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你自己的價值感如何?每一幅我們于幻想中所見的孩子未來的畫面,其實都應(yīng)該就是父母現(xiàn)在的自己。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先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吧!
黃淑文是中國臺灣心靈作家、心靈繪畫老師。還沒看到她的新書,就已被《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這個書名深深打動了。不過,我還是帶了N多讓當今父母焦慮的共性育兒話題想去難倒她,卻被她充滿定力又有哲思的回答征服了。
其實,養(yǎng)育的確就是一場回歸和尋找自我之旅。最好的養(yǎng)育應(yīng)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借由孩子成長的力量,修剪自己生命的枝葉,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養(yǎng)育中,父母最焦慮、最關(guān)心的是孩子的未來。但在黃淑文看來,人生充滿變數(shù),只要每天用心生活,珍惜每一天就好。而且,與其擔心孩子的未來,還不如思考一下父母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她說自己的人生從一開始就是父母規(guī)定好的,所以她按部就班地念書,畢業(yè)后當了老師,過著穩(wěn)定的生活。
可是,在她35歲的時候,已經(jīng)做了兩個孩子的媽媽的她,把自己的人生歸零了——她辭掉了工作,重新尋找自己,開啟了一份自己想要的新生活:學畫畫、專心寫作。所以她說直到現(xiàn)在,如果讓她去設(shè)想自己的未來會怎樣,答案依然是不知道,更不用說去預(yù)期和設(shè)定孩子的未來了。不走到人生終點,孩子的未來都充滿希望。
“生命有很多的可能,不要因為孩子今年沒有考上好的大學,現(xiàn)在沒有找到好的工作,失戀了,被老板炒魷魚了……就以為是世界末日了。不是的!人生充滿無常的變化和各種可能性。我們反而要鼓勵孩子,也許一扇窗關(guān)了,另外一扇窗卻打開了。驚喜總是在峰回路轉(zhuǎn)處等著他?!?/p>
受訪者簡介
黃淑文,中國臺灣心靈作家,心靈繪畫老師、中國臺灣博客百杰“文學創(chuàng)作獎”金獎得主。認證國際治療師、YAI國際靜心引導(dǎo)老師。著有《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媽媽的讀心術(shù)》等多部著作。
很多父母都認為要把孩子培養(yǎng)為成功的人,但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樣的成就。有些孩子也許會成為一棵大樹,但有些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一株小草或一朵小花。每個孩子都有他們自己的個性和在未來世界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養(yǎng)孩子要養(yǎng)出孩子獨特的原貌,如果你的孩子是玫瑰花,就讓他開出玫瑰花的美麗,不必羨慕木棉花可以長得那么高大。黃淑文記得自己有次種了顆不知名的種子,發(fā)芽后莖抽得老長,就是不長葉子。她一度以為是這顆種子營養(yǎng)不良,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就是這棵植物存在的方式,它用自己本來的面貌活著。
“表面上看,大樹好像很高,顯得比較有成就,小草、小花是陪襯。可是,在大自然里,也不能缺少小草、小花。而且,你怎么知道小草、小花過得不快樂呢?而大樹因為長得那么高,也注定它要承受的風雨更多,壓力很大!”
黃淑文是有機教養(yǎng)的倡導(dǎo)人。有機教養(yǎng)包括應(yīng)該讓孩子親近自然,在大自然中打開五感,但也包含著讓愛可以自由流動的含義。她認為親子之愛、家庭之愛應(yīng)該是流動的,是彼此有來有往的,絕不是媽媽單方面付出,失去自我。因此,她認為媽媽不需要過度強調(diào)母愛的偉大,或以為當媽媽就必須無窮無盡地付出。媽媽不必當超人,樣樣都要管,都要操心,而是要讓孩子、先生知道自己什么時候需要他們的幫助。某些時候依賴先生,某些時候依賴孩子,讓家里的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很重要,才是媽媽的大智慧。
“如果有一天孩子寫作文形容母親,我們希望他寫的是一個苦命的母親、總在不快樂地犧牲奉獻,還是一個快樂的、總帶給他歡笑的母親呢?我相信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給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他們所看見的人?!?/p>
在有了孩子后,黃淑文選擇遠離鬧市,搬到山間居住。因此她的兩個孩子都是在真正的大自然中長大的,泥土、小溪、樹葉、昆蟲就是孩子們的玩伴。她希望土地的根須能抓住孩子,以后無論走得多遠,都聽得到原野的呼喚和土地的心跳。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因為她的兩個孩子十分受益于整日混跡大自然的生活,他們觀察力出眾但又具有開闊的心胸,自自然然地長大。
但是黃淑文說,在大自然里生活,是她喜歡的生活方式,養(yǎng)育方式自然也是這樣,但這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父母。如果有的媽媽平時連孩子摸一下土都嫌臟的話,照搬她的養(yǎng)育模式就會非常痛苦。
“父母要首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喜愛什么,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談養(yǎng)育。任何養(yǎng)育方式最后都是回到自己。去找尋自己真正認可的、也適合自己孩子的養(yǎng)育方式,才是自然養(yǎng)育。沒有哪一種養(yǎng)育方法絕對正確。如果真的都按照一種所謂的絕對正確的方法養(yǎng)孩子,豈不是都要養(yǎng)出一模一樣的孩子來?!”
黃淑文很注重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她認為這種能力不僅是生活所需,也是孩子面對挫折和困境時最需要的能力。她會很自然地請孩子們幫她做家務(wù)。有一次她著急趕稿,但眼看要變天了,就囑咐兒子和女兒去幫她收晾在院子里的衣服。她當時的心思都在寫作上,根本沒想到衣服晾的高度是兩個孩子根本夠不到的。孩子們來找她求助未果后,還是自己想出了辦法:他們把掃帚、樹枝、棍子等能找到的東西都接起來,再加上一把高點的椅子,終于在下雨前把所有的衣服都收進來了。雖然黃淑文第二天才意識到她給孩子們指派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但十分欣慰孩子們能于“不可能”中發(fā)揮出了潛力,解決了問題。這種能力其實就會慢慢演變?yōu)橐粋€人強大的生命力,是勇氣和智慧的根。
“我們的生命中難免會有挫折。挫折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父母經(jīng)常是把太多的希望都放在孩子的成功上,而卻忘了教孩子如何面對生命的挫敗。直面挫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實只要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他們還是愿意而且能夠自己去解決很多問題的。”
因為養(yǎng)育觀念的不同而吵翻的父母不在少數(shù)。夫妻間原來被吸引的那一點,放在養(yǎng)育上有可能會變成致命傷。比如原來妻子最欣賞丈夫的不拘小節(jié),但如果丈夫在照顧孩子時也不拘小節(jié),這個原來吸引妻子的特性就會成為養(yǎng)育矛盾的聚焦點。大部分父母懂得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卻容易把矛盾深深地埋藏在生活深處,總是不經(jīng)意地迸發(fā)出不和諧之音。所以黃淑文認為,大可不必去隱藏不同,聰明的孩子早就知道父母骨子里就是不一樣,父母的愛本來也不相同。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父母如果能在教養(yǎng)上步調(diào)一致是一種幸運,如果不同實屬正常,且不必過于擔心,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在不同中很好地找到自己折中的做法。封面要努力溝通,但不用遮掩和忍氣吞聲。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對孩子更好。
“如果我和另一半有不同的觀點,我常常會拋出開放性的選擇,讓孩子自己去做決定。在孩子面前分析自己和另一半的優(yōu)缺點,坦白承認‘媽媽不一定每次都是對的’‘說不定聽爸爸的更好’,孩子反而會慢慢具備自己的智慧和價值觀,變得更有彈性。”
養(yǎng)孩子的時候,一些善于反省的媽媽都有過一種心驚的體驗:特別糾結(jié)孩子身上的某一點缺點,其實就是自己的缺點,而且是自己永遠改不了的部分。黃淑文也一樣,當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有些缺點像自己的時候,很不舒服,也自責過自己為什么老是這樣子改不過來!后來她慢慢釋然:原來缺點也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特質(zhì),這個缺點的背面也許就是一個優(yōu)點。比如內(nèi)向的人可能會比較被動,但優(yōu)點的那面是不會給別人壓力;黃淑文自己是一個比較迷糊的人,但她所有的朋友都喜歡這個缺點背面的那個“善良、可愛、好相處”的優(yōu)點。要變內(nèi)向為外向不太可能,把迷糊變精明也不現(xiàn)實,所以黃淑文說,坦然地接受就好了。當你能接受自己的缺點時,也就不會再去糾結(jié)孩子的這部分了。
“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缺點時,對于別人的負面評價也就不會生氣了。當你不生氣時,就發(fā)現(xiàn)家里的氣場變了。這不是別人的改變,完全是自己內(nèi)在的轉(zhuǎn)變。一個善于成長的母親,是會改變的,是善于放過自己的,也會是優(yōu)雅和充滿智慧的?!?/p>
父母都想把這世界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做到父母能做到的一切。如果覺得哪里做得有欠缺,就會焦慮不安。黃淑文表示特別理解,她說她也經(jīng)歷過如此緊張焦慮的時期,甚至一度焦慮到胃痛。但慢慢的,她發(fā)現(xiàn)養(yǎng)育不需用力過猛,關(guān)注過度也是一種傷害,反而是經(jīng)常需要后退一步。她舉了自己一個用力過猛的例子:那時候她經(jīng)常會在兒子自己專心看書的時候,跑過去問他:“你到底看懂沒有?你知不知道這本書的真實意義是什么?”或者當她看到兒子把繪本中她認為的最精彩的幾頁漫不經(jīng)心地翻過去的時候,就會急匆匆地跑去告訴他,應(yīng)該看這個、看那個,弄得兒子很不耐煩?,F(xiàn)在,她能夠反省到自己當時的行為是打擾到了孩子。看來,陪伴的火候確實需要好好地練習和拿捏,父母經(jīng)常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退后一步,給孩子一些自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尊重孩子自己成長的節(jié)奏,才更有可能讓孩子蛻變?yōu)橐粋€完整的他自己。
“有些父母會把孩子的不耐煩視為孩子的錯,覺得孩子越來越不聽自己的,其實這還是因為父母先打擾到了孩子。和孩子相處,有時候不見得要給出很多意見,安靜地聆聽,用溫暖的眼神接納他的一切,告訴他你永遠在他需要的時候在他身邊,就足夠了?!?/p>
幾乎每個媽媽都和孩子大吼大叫過,黃淑文把這樣的行為叫作愛的轉(zhuǎn)彎。父母開始明明是出于對孩子的善意,一不小心卻轉(zhuǎn)了彎,從善意的建議變成了激烈的沖突。她也收到過不少媽媽寫給她的信,訴說自己失控罵過孩子或者失手打過孩子之后的懊悔心情,并且十分擔心這種失控會給孩子的心靈刻上難以磨滅的傷痕。對此,她認為父母也是人,難免也會失去理性或耐性,失控是一種自然的反應(yīng)。當然最好的做法是能在情緒激烈時離開現(xiàn)場,自己找個空間去平復(fù)一下。但如果沒能控制好自己,那么可以等情緒平穩(wěn)后,把對孩子的愛完整地表達出來。相信對于孩子來說,任何傷心的記憶,只要你能帶孩子回到愛的拐彎處,讓他看到你愛的初衷,就不會對他造成真正的傷害。
“沖突和憤怒其實是一種神奇的情緒檢測器,我們可以借由事情的引爆點,了解孩子在意什么,你為什么生氣,究竟是什么原因和恐懼導(dǎo)致你如此憤怒,將此作為彼此更加了解的重要轉(zhuǎn)機?!?/p>
不能說孩子會完全和我們一樣,但至少某一部分會很像我們。所以記得,只要把自己過好,孩子就會傳承我們比較美好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