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詩瀾
華氏家族素有雅好文藝之傳統(tǒng),歷代也出過一些書畫家。不過從《華氏傳芳集》所體現(xiàn)出的家族文化觀來看,書法、文藝被視為小技,不入儒流。故宗譜中記錄下來的擅書者寥寥無幾,這些人大多沒有功名,但在書法方面有獨到之處。如通四支第十六世孫華檢,“慨自篆籀久微絕。府君考質精良,深得大小篆法,自作圖書,錐畫媲于漢之分隸”①。又如通四支第十七世孫華徵獻,“楷法遒勁,亦善大小篆。自秦漢來印譜、古文、奇字、蒼頡、凡將、急就、元尚、繆篆、蟲書諸篇,匯作訓纂”②。另如通四支第十五世孫華文欽“工楷書”③,通八支第廿二世孫華紳曾“以善書知名,有石刻十三行在淮安府學,為世所珍”④,華淞“善書,尤工小篆”⑤等等。遺憾的是,這些人均無墨跡留存。
本文研究的華貞固書法,是華氏家族存世書法中年代最早者。華貞固(1341—1397),名悰韡,字公愷,號貞固,華幼武次子。他是無錫蕩口(鵝湖)華氏始遷祖,與無錫華氏“孝祖”華寶、南宋初自汴京返徙無錫隆亭的“始祖”華原泉并稱華氏“三祖”。華氏舊藏華貞固手抄墨跡本共兩冊,兩冊的正文書法、墨色、用紙、尺寸均一致無二,冊前都有明吳奕(字嗣業(yè),長洲人)篆書題首(圖1)。
圖1-1 明吳奕題先代遺文
圖1-2 明吳奕題黃楊集
《先代遺文冊》(圖2),紙本,共二十五開,其中由華貞固小楷抄寫先代銘、述、記、序、詩、辭等共三十九篇,二十三開。這些先代遺文都與其父華幼武(1307—1375,字彥清,號棲碧)有關。自晉“孝祖”華寶以來,華氏代有孝名。華幼武六歲失怙,事母陳氏至孝。元至正二年(1342),陳氏獲“貞節(jié)”旌表。華幼武名其居為“貞節(jié)堂”,又構“春草軒”,取唐人孟郊《游子吟》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意,以示感恩其母。這些先代遺文,均以貞節(jié)、春草為主題,以彰顯家族孝義之節(jié)。冊首三篇,為陳方撰華幼武祖父華璞行述、陳謙撰幼武之父華鉉行述及黃溍撰華鉉墓志銘并序,皆應華幼武之請而作。陳方,字子貞,自號孤篷倦客,京口人。工詩,嘗與倪瓚唱和。至元初為華幼武延聘至家,坐館課子。陳謙(1290—1356),字子平,吳郡人,善詩文。二陳均有詩集,錄入《元詩選》行于世。黃溍(1277—1357),字文晉,又字晉卿,義烏人。仁宗延祐間進士,累擢侍講學士知制誥等職,為元代著名文學家。三篇之后,即為元人為華家“貞節(jié)堂”“春草軒”所作各種記、銘、序等,撰文者皆當時名流,如鄭元祐、楊維楨、貢師泰、危素、張翥、張雨、段天祐、陳基、王逢等等,甚至包括一位極為啟功先生所稱道的西域書家、著名文士迺賢,可見其時華幼武交游之廣。
《黃楊集冊》(圖3),紙本,共三十四開,其中,華貞固小楷抄《黃楊集》《續(xù)黃楊集》兩部分共一百零七首,十九開。華幼武有《黃楊集》三卷傳世,收入《四庫總目》。一百零七首詩中,前集五十首,有陳方作序;后集五十七首,有陳謙作序。華幼武習詩,得陳方指導教授,而《黃楊集》之名亦為陳方所起。不過在至正十一年(1351)陳謙為《續(xù)黃楊集》作序時,陳方已經去世。華幼武愛詩甚篤,此冊抄本所選詩作,絕、律、古詩各體都有,內容豐富,或應景、或抒懷、或次友人韻,詩風沖淡平實。雖人處亂世,但詩中流露的情感卻不激不厲,含蓄蘊藉。詩作唱和的對象,多為元代文人詩家、書畫名流和羽流僧家,其中不乏鄭元祐、倪瓚、俞綽、楊文昭、王逢、陳植等耳熟能詳之士。詩文后依次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錢福、楊循吉、朱選、都穆、熊伯龍、邵彌、孫竑禾、顧翃、楊象濟、唐員、顧文彬、秦緗業(yè)、華學易、華鴻模、華文川等明清諸名家及華氏后裔題跋,其中,明弘治、正德年間的幾段明人題跋尤其珍貴。
圖2 元末明初華貞固手抄先代遺文冊
華貞固這兩冊手抄墨跡本,是華氏家族文化、書法瑰寶傳承的見證,其歷史價值、文物價值以及版本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如《先代遺文冊》所抄內容實際上就是元人題春草軒、貞節(jié)堂二卷的內容,而華貞固所抄底本無疑就是當時元人為其父親所題詩文卷的原跡。這二卷元人原跡今已不存,而嘉靖本《華氏傳芳集》中記錄的二卷詩作順序與內容和墨跡實物已有不同,故華貞固抄本作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可起到??睂Ρ鹊闹匾饔茫ㄔ斠姳緯诙碌谌?jié))。又如《黃楊集冊》,據(jù)抄本后文徵明題跋可知,《黃楊集》于明洪武丁卯年(1387)由華幼武門人呂緯文梓印,前有俞貞木敘和呂緯文引,集分六卷,共五百余篇。本冊抄本有二陳序,無俞、呂文,且僅錄二集百余篇,故文徵明認為,當抄于刻本之前,也可能是選本。俞貞木在《黃楊集后序》中明確指出:“翁既沒,其仲子公愷手編其遺稿,示余。因俾其外孫楊繹重為繕寫,門人呂緯文鋟木而廣其傳?!雹抟虼?,此冊抄本確實像文徵明所猜測的那樣,抄于刻本之前,但卻并非選本。陳謙所作《續(xù)黃楊集序》在至正十一年(1351),則華貞固所抄《黃楊集》前后二集一百余首,當是華幼武創(chuàng)作于1351年以前的詩作。而華幼武一直到洪武乙卯(1375)才去世,從1351至1375的24年中,華幼武移家蘇州東門,繼寓海虞,又寓吳江之金涇、長洲之周莊,晚年才還鄉(xiāng),“雖顛沛造次間,必以詩見之”⑦。至華幼武去世后,洪武丁卯(1387)《黃楊集》刻本刊行,所收詩作已增至五百余篇,其中新增者當是1351至1375年之間所作。華幼武去世時,華貞固年方三十五歲,正當壯年,其收集遺稿的目的,在弘揚先祖德性,故所抄詩作必為全本,不可能是選本,且不存在遺漏的可能性。當然,該手抄本在元末明初曾流出族外,至弘治乙卯(1495)方由華貞固七世孫華順德購回,其后又曾三進三出于華家,在流傳中不免略有損毀,如現(xiàn)存墨跡本最后一開末詩《贈呂景方得子詩》已不全,但抄本本身應該是完整的。
圖3 元末明初華貞固手抄黃楊集冊
《黃楊集》抄本并未署名,那么,這個墨跡本是否有可能是華貞固外孫楊繹的繕寫本呢?答案是否定的。據(jù)文徵明跋,洪武丁卯刻本類分六卷,且沒有黃楊集、黃楊續(xù)集之分,而此手抄墨跡本卻明確分為前集50首、續(xù)集57首,且前后分開抄錄,各有詩序。這足可證明,此抄本為華貞固本人手編遺稿,而非由楊繹重新繕寫的刻本底本。
華貞固抄寫先代遺文和父親的詩集,旨在弘揚父親的孝義德行,抒發(fā)自己對父親的情感,墨跡抄本可被視為其內心情感的外在跡化。華貞固既不以書名,也無意展現(xiàn)自己的書藝水平,因此,要想了解和體會其書法風格,首先還得了解其人。
在華氏家族歷史中,華貞固是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是華氏蕩口的始遷祖,更因其本人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yǎng),且奠定了孝、義在整個家族文化中重要的紐帶作用。趙友同《貞固處士傳》稱他學問很深,“刻志讀書,雖祈寒盛暑不輟。尤嗜《易》學,于諸家傳注,靡不畢覽,以求其指歸”⑧。但華貞固無意仕途,而是力志維持華氏家族文化之延綿不斷。他自己非常講究禮義,“生平好自檢束,雖燕居,衣冠必整。遇意有不平,亦從容以理自遣,未嘗有疾言暴色。雅樂施予,周人急難”⑨;同時,他又將禮義之學“總為一帙,名曰慮得集,示其子孫”⑩。高攀龍為之作序,說:“慮得集者,華貞固先生所以訓其子孫者也……總其要而示之曰禮,又提其要而示之曰慮。慮以明諸心,禮以守諸躬?!倍Y是外部行為,需躬行;而行“禮”的自覺來自“慮”,是汰去雜念,保持真心、良心和善心。因此,華貞固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為保持心性本始狀態(tài)的純凈和樸素。其齋名叫“靜學齋”,“每客退務閑,獨處一室,窮經考史,積二十年未嘗懈怠”。他在靜學齋中靜坐養(yǎng)心,“游心于周孔之門,騁志乎仁義之府”,以“飽食日而無所猷”為“自喪其良心”。因此,盡管以父命南遷后,在其躬耕力田下,華氏的貲財已相當富有,但華貞固本人的生活卻十分儉樸,錢財往往用于施善賑貧。華貞固的心性平淡、質樸,瑩澈透明,除了順從自己的為善之心和做人之真心以外,他沒有多少別的欲望。
像這樣一位心境恬淡的儒士,其書法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非常有特色的。華貞固手抄《先代遺文冊》《黃楊集冊》全部是小楷,書風質樸、自然,外表并不華麗張揚,與其人相符,但是在明初書壇卻可以獨樹一幟。
所謂“質樸”,首先表現(xiàn)在用筆上。華貞固的小楷用筆質實、沉穩(wěn),一如他的個性,純樸而不張揚,從容而不疾言暴色。其落筆一般露鋒,但細節(jié)處理很講究,在線條的頭部往往可見微頓的痕跡,中部則提筆稍細,但沒有中怯的毛病,而收筆飽滿、精致、到位,故每一筆都堪稱神氣完聚。由于走筆沉穩(wěn),線條的質量很高。撇筆則果敢有力,但絕不浮滑;勾筆則微頓向上或向外趯出即收,既不夸張,亦不倉促,每個細節(jié)都顯得恰到好處。這要求書家具有很好的控筆能力和扎實的楷書基礎,也體現(xiàn)出其高超的用筆技巧。其次,在用墨上,華貞固不作裝飾性的抖動或夸張的提按,運墨干凈、沉穩(wěn)。其線條固然有輕有重,但鋒毫過處,墨不旁溢,線不變形,穩(wěn)健而干脆,絕無拖泥帶水的混濁和人為的裝飾效果。最后,在章法上,墨跡抄本章法整齊,分布和諧,變化并不太多。行字基本上是固定的,一行抄十六字。篇幅上綱目分明,《先代遺文冊》一般詩題與作者名單獨一行,頂格抄寫,題后空一至二字格;《黃楊集冊》則詩題單獨一行,行首空二格,詩題下偶用細楷注明此詩作于何年何地。相比來說,因為詩的篇幅較短,且不同詩體的字數(shù)不同,故《黃楊集冊》的章法更具長短錯落的變化。但總體來說,由于華貞固抄寫的目的是讓后代子孫從詩文中受到教育,學習父親的精神,而不是欣賞他本人的書法。因此,其章法的設置完全是從實用閱讀的角度出發(fā)的。十分難得的是,在沒有烏絲欄界格的情況下,其行字安排如此整飭、和諧,可見書者在章法布置上的不俗功力。
所謂“自然”,是指華貞固的書寫節(jié)奏自然,仿佛身體自然的呼吸。在用筆上,往往橫畫細,豎畫粗,但絕非刻意安排,而是一任自然的粗細搭配。在空間分割上,盡管每個字的結體都非常勻稱和整飭,顯得十分規(guī)矩,但細看則其實變化生動。比如“成”,華貞固將左撇寫得特別短促,而右部的“戈”筆盡勢伸出,顯得姿態(tài)優(yōu)美。像這樣壓縮部首的某個部分,就在逼仄的空間中出現(xiàn)舒展的余地,形成舒緩而有規(guī)律的節(jié)奏,猶如呼吸的進出。又如第一首《山中初夏》詩中的“低”字,“戈”筆取向右傾斜的險勢,筆畫已逸出字格,且收筆有隸書的態(tài)勢,顯得活潑俏皮。類似的情況在抄本中隨意可見,仔細看其每個字的結體,似乎都可發(fā)現(xiàn)一些空間分割中的趣味。但對華貞固來說,這種對空間分割的把握,并非用眼、用手人為地安排,而是用心自然地寫出,就像呼吸一樣,是一種本能的把握。
所以華貞固的書法,結字、章法再工整、勻稱,也不會讓人感覺呆板,更沒有明代“臺閣體”的習氣。當然華貞固生活的年代要早于“三楊”“二沈”,他抄寫這些詩篇的時候,“臺閣體”尚未形成。
華貞固無意于書,也確實不是什么著名書家,故從來不為書史所知。但說他的書法在明初書壇能夠獨樹一幟,卻并非空穴來風。元末明初書壇整體頗為沉寂,絕大多數(shù)書家都被籠罩在趙氏書風的影響之下,能突破者僅倪云林等少數(shù)幾位大家。華貞固不以書名,竟也是其中之一。其書法師承究竟如何,因缺少具體的文獻資料,無從妄定??捎^其結字,往往略帶扁意,收筆處則含蓄蘊藉,而捺腳更明顯流露鍾繇小楷的筆意。因此,其取法較古,上溯晉人,這是無疑的。文徵明曾為華夏所藏《萬歲通天帖》作跋,中云:“華有棲碧翁彥清者,讀書能詩,喜藏古法書名畫。帖尾有‘春草軒審是記’,即其印章也。”這說明華貞固的父親華幼武是一位收藏家,家藏古法書名畫頗多,連珍貴的王氏一門唐摹本也囊括其中。華貞固書法取法的來源應該就是家藏,其書取法既高,風骨也高,端莊古樸,沉穩(wěn)安靜,不媚俗,無時風習氣,處處透露出文人的氣度和韻致。華貞固手抄《先代遺文冊》《黃楊集冊》,雖是一絲不茍的端謹小楷,卻于不疾不徐的沖淡和悠閑中,傳達出空曠澄明的心境和意境,實是書法史難得的經典。
注釋:
①《西洲府君宗譜傳》,清華孳亨《(乾隆)華氏傳芳集》卷五,《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99頁。
②《文吾府君宗譜傳》,清華孳亨《(乾?。┤A氏傳芳集》卷六,《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423頁。
③《鷗亭府君宗譜傳》,清華孳亨《(乾隆)華氏傳芳集》卷五,《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81頁。
④清華孳亨《華氏文獻表》,《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頁。
⑤清華孳亨《華氏文獻表》,《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頁。
⑥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重編《黃楊集》,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61頁。
⑦明俞貞木《黃楊集后序》,華仲厚、華叔和、華季平重編《黃楊集》,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61頁。
⑧明趙友同《貞固處士傳》,清華孳亨《(乾?。┤A氏傳芳集》卷三,《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20頁。
⑨明趙友同《貞固處士傳》,清華孳亨《(乾?。┤A氏傳芳集》卷三,《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21頁。
⑩明趙友同《貞固處士傳》,清華孳亨《(乾隆)華氏傳芳集》卷三,《華氏譜略等·無錫文庫(第三輯)》,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