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現(xiàn)今的高校日語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只強調“聽、說、讀、寫、譯”基礎教學的階段,而是將會轉向對于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上來。于是,日本文學類等課程的重要意義就日益凸現(xiàn)出來了。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需要的發(fā)展,教學形式與方法也應該不斷發(fā)展與更新。本文是對于現(xiàn)在高校日本文學課的課堂教學研究的一點思考。
關鍵詞:日本文學課教學 高校日語教育思考 日語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我國的高校日語近代教育最早始于1902年北大正式出現(xiàn)的日語教學。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開始了正規(guī)化院校教學對日語人才的培養(yǎng)。在經歷了“工農兵日語時代”、“正規(guī)化、任務型招生時期”到現(xiàn)在的“市場經濟型培養(yǎng)”,高校日語教育正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轉變。在第二版大學日語教育大綱中,對于新時代日語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從簡單的“聽、說、讀、寫、譯”基本能力的要求,轉向對于更高層次的文化交流能力和跨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上來。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后,我國日語專業(yè)的教育與就業(yè)又出現(xiàn)了新的形勢與問題。業(yè)界普遍認為現(xiàn)在開始我國的高校日語教育將出現(xiàn)拐點。而現(xiàn)在在全國466所開設日語專業(yè)的高校中,如何使自己學校的畢業(yè)生適應時代發(fā)展,在就業(yè)中掌握主動,應該開設什么樣的課程,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等成為各個大學日語專業(yè)的思考課題。于是在基礎日語課教學之外,日本文學、文化等課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出來。
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日本文學反映的是日本民族的社會生活特點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心理素質、語言等特點所形成的特色。因而,它是既不同于中國文學,也不同于歐美文學的一種富有日本列島特色的文學。富于日本民族特點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性格特征、心理狀態(tài)、自然景物等描寫,都是構成日本文學作品民族性內容的主要因素。日本文學課正是對深刻影響著日本社會文化的重要文學事件的系統(tǒng)講訴和梳理的學科。因此,作為日語學習者在掌握日語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在高年級應該強調日本文學課程的教學。目前國內高校日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日本文學類的課程大體主要有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選讀和日本古典文學三門。
1.關于日本文學史課
從以往高校日語專業(yè)的文學史課的課堂教學開展狀況來看,主要是由教師講授為主,并以考試的形式來驗收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的。在國內大學日語學習者的數量增加與一些學校的招生擴大的新情況下,日本文學史課在學習者人數眾多的課堂上繼續(xù)采用教師教授為主的教學開展形式,很難取得超越以往的教學效果,并且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等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使得文學史課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形式展開這一問題擺在了日本文學史課授課教師的面前。而就日本文學史課的特點:既教授日本的文學的歷史的課程,它的內容是統(tǒng)一的、有定論的。因而,與作文、會話課等科目不同,它不能采取開放式的教學思考模式。而機械的背誦記憶對于教學來說又比較枯燥乏味。筆者認為,在日本文學史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課上發(fā)表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方法。就學習的主體來看,雖然都是剛剛接觸日語的初學者,但是作為大學生來說在邏輯思維方面的能力已經完全具備了。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一些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
比如在課程進入到日本近代文學的階段,可以采用著名作家經典作品的推薦閱讀等做法。像對于日本近代知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很多學生都對他的代表作《雪國》和《伊豆舞女》等都非常熟悉。像這樣的作家、作品部分的內容可以把學生隨機分為若干小組,從作者生平、作品周邊、創(chuàng)作背景等方面先讓學生在課前合作預習,再在課堂上分組發(fā)表及討論。在掌握了一定基礎日語知識的基礎上,借助字典等工具,學生們可以完成一些經典作品的閱讀。教師再在課堂上就學生課下預習過的這一時期的代表文學人物的部分展開講解其他作家、作品及總結這一時期或這一文學流派的特點及定義。這樣將會取得很理想的教學效果。比由老師來講解,而是由學生自己在閱讀后總結歸納內容和作品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特點,更加能夠使學生具體的體會日本文學以及日本文學欣賞的角度。教師則對學生在整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和結果進行學習成果的驗收和指導。這樣會比單純對于卷面考試成績結果的驗收方法更為科學而合理。因此,采取教師講授與學習者自主學習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活動,應該是今后日本文學史課程課堂教學方法的發(fā)展趨勢之一。
2.關于日本文學選讀課
對于文學選讀這門課程,除了可以調動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外,還可以利用比較文學的基礎研究方法來采取中日比較的教學活動。在選取日文文章時,可以側重于像是日本文學巨匠森鷗外的名作《舞姬》這樣的作品。森鷗外的《舞姬》與我國唐代詩人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雖然是中日兩國不同時期的兩部作品,但是在題材、創(chuàng)作背景、人物塑造等多方面都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這些相似正代表了來自中日兩國的這兩位作家有著相似的審美角度和對于藝術的追求。通過對這樣兩部文學作品異同的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中日兩國在文學領域的相似與差異。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開拓學生對于文學研究的視野與思路,從而使學生在大四進行文學類論文創(chuàng)作之前就能有所思考和實踐。
那么采取比較研究的作法其意義還在于它能使教學相長的作用充分發(fā)揮。不僅使學生開拓了思路,還能使學生更加加深對中國的文學、文化的理解、對比較文學重要意義的認識。其實比較文學也是近年來較多被提到的熱門學科之一?,F(xiàn)在學界普遍認為:比較文學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的互相作用的過程,以及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互相關系的比較研究的文藝學分支。它包括影響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學科研究等。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于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關于比較文學的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比較文學無處不在:它不只存在于古今,還存在于中外;不比較就不能進步,不比較就不能互相了解,不比較就不能促進各文化間的交流。其實,各文化間差異的協(xié)調就等于比較,同時比較文學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息息相關。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已經自覺或不自覺的投入到了中西文化與文明的交匯與比較中生活著了。由此可見,比較文學在全球化時代的現(xiàn)今對于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也至關重要。比較文學在歐洲產生,比較文學在美洲發(fā)展,未來比較文學將在亞洲豐富起來。我們中國的一部分學生畢業(yè)后如果成為新生學術力量繼續(xù)把比較文學搞下去,會更大的發(fā)揮跨文明闡發(fā)研究具有的文化、文學新因素的促生功能。從而刺激原有文化、文學的新發(fā)展,使我們漸趨萎頓的文化被激活、更新、再生,逐漸更加繁榮發(fā)展。
3.關于日本古典文學課
目前很多高校在日語專業(yè)本科階段不開設古典文學課程。而筆者認為相對于在世界文學之林獨樹一幟的、繁榮發(fā)展的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日本古典文學課對于我國大學日語專業(yè)本科學生又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對于日本古典文學的學習就必須與日本古典語法的學習相聯(lián)系。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史。就文字上來說,從公元九世紀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假名,日本文學創(chuàng)作開始定著在文字上以來,日本古典文學作品就與中國文學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發(fā)展加快,中日間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為了順暢的進行交流。這就需要培養(yǎng)更多日語語言功底較厚的外語人才。深厚的語言功底不僅需要懂得現(xiàn)代日語,也要掌握古典日語。要想較完整的掌握日語,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古典語法知識。這樣才能對現(xiàn)代日語中的諺語、慣用句、詩歌等理解得更透徹一些。提高了對日本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其實也是同時提高了對中國古典文學的鑒賞能力。另外,日語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和從2002年起至今實施的日語本科專業(yè)八級考試的內容也包括日語古典語法的知識。從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古典文學學習的重要意義。由于日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階段還會對于古典文學進行更為系統(tǒng)、專業(yè)的學習,所以在本科生階段只要對古典文學中和歌、俳句、物語、隨筆、日記等的知名代表性作品進行有選擇性的教學因該就會得到很理想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説』.1999.4.ちくま文蕓文庫
2.曹順慶.《中外比較文論史》.2011年10月.山東教育出版社
3.張予娜.《日本文學教程》.2010年2月.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4.修剛.《中日高等學校日語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2008年10月.日語學習與研究
(作者介紹:黃姣,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亞歐語言文化學院日語系講師,研究方向: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