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之戀》(Adore Noir), 第35期
本期封面是愛梅爾·卡拉科扎克(Emel Karakozak)拍攝的人體攝影系列《含苞欲放》中的一幅,影像中的人體如萬花筒般地排列著。卡拉科扎克認為:“人體是人類存在的指示標”,而其作品也從姿態(tài)、肌體和藝術表現(xiàn)等角度強調(diào)了人體之美。
本期還刊登了唐·懷特布萊德(Don Whitebread)的系列作品《星光》,這些影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夜空景象。盡管我們知道星空從來都在那里,但人們不會總是盯著它們看。懷特布萊德的作品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星空超越了我們的慣常經(jīng)驗:成千上萬的星星發(fā)出光亮,地球則壯觀地位于它們中心。
另外一位攝影師威廉·勞倫斯(William Lawrence)創(chuàng)作了跨越歷史長河的系列作品《銀鹽之夢:人體時代》。攝影師運用1860年代的工藝和1920年代的攝影風格來拍攝21世紀的女性。作品中的職業(yè)模特塑造出了一種懷舊與摩登相融合的視覺效果。
《燃燒》(Burn),2017年1月
出生于1988年的費德里戈·維斯皮格納利(Federico Vespignani)是一位自由攝影師,他的作品曾經(jīng)在《紐約時報》等國際著名媒體上刊登。本期發(fā)表在《燃燒》雜志上的系列作品題目為《藍色回音》,呈現(xiàn)了漁民和大自然之間的關系。
位于加利福尼亞海灣的科爾特斯海被人稱為是“世界海洋館”,有900多種海洋魚類和超過30種的鯨魚種類生存于此。然而,同樣為了生存,每一個夜晚,這里的漁民都會走向危機四伏的幽暗水面。年復一年的過度捕撈嚴重地影響了這里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近十幾年,之前在近海捕獵鯊魚的漁民們不得不轉移到更遠的地方去尋找獵物—他們每天要遠航到40英里之外的海岸去面對更大的鯊魚并戰(zhàn)勝它們。借此,《藍色回音》系列給出了“海洋對于靠它為生的人們究竟意味著什么”這一問題的答案:它既養(yǎng)育著人們,同時也會奪走人的生命。
《英國攝影雜志》(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2017年3月
無論是通常意義上的“家”,還是經(jīng)過人工改造的所謂的“景觀”,都被囊括進了英國最大的攝影節(jié)“格式”(Format)所舉辦主題為“居所”的攝影展中。該展覽探索了居所或者棲息地的概念?!案袷健睌z影展的總監(jiān)路易·克萊蒙(Louise Clements)認為,展覽希望讓觀者感受這個星球上人類生存的復雜性。于此,展覽作品涉及了氣候、遷徙、技術等話題,而現(xiàn)實中,所有這些話題的具體內(nèi)容都在人的活動中快速地變化著,其相互影響所產(chǎn)生的各種效應更是不容忽視。在這一背景下,藝術家的責任感促使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對這些變化及其影響作出回應?!罢褂[不僅僅是為了祝賀藝術家們?nèi)〉玫某煽?,同時我們也希望可以產(chǎn)生一定的效果”,克萊蒙說。
《鏡頭架》(Lenscratch), 2017年1月
黛安娜·??怂梗―iane Fox)的系列作品《非自然歷史》反思了人類文化中一種奇怪的執(zhí)迷現(xiàn)象,那就是在一個安全且氣候可控的環(huán)境里人為制造舒適的大自然。比如,如果你無法前往非洲大草原,你可以在某一個自然歷史博物館里觀看當?shù)貏游锏臉吮?,它們被擺放在看上去很逼真的人造大自然景觀之中,并且置于厚厚的玻璃屏蔽之后。
??怂棺咴L了美國和歐洲的博物館進行拍攝,影像看上去具有一種奇怪的震撼性和荒誕感,攝影師把人類“再現(xiàn)”自然的方式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這些照片帶給我們的是一個非常不自然的歷史。大自然雖然來到了我們面前,卻是透過動物園的玻璃窗、自然歷史博物館或者是電視屏幕才得以實現(xiàn)。與此相似,為我們展示世界的照片,也是間接地、是通過照相機的鏡頭才得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