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璐娜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要借助語言。中學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是我國英語教學的基礎,當然就離不開文化教育。我們應當在有限的英語教學中提供最有用的跨文化交際知識,為學生開闊眼界、學以致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言教學;文化背景;交際;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7-0084
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背景。因為語言是思想的外殼,是各種文化信息、科學信息的載體。而拋開文化的語言教學是蒼白的、沒有實用價值的。因此,必須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背景這一因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和學習英美文化知識,這不僅有助于他們開闊眼界、拓寬視野,還可以為他們?nèi)蘸笞叱鰢T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了解文化差異,學習跨文化知識
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可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對于中學英語教學來說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英語教學中,如果不了解英美文化,即使記住了單詞、學通了語法,也不一定能進行很好的交流。就拿中學生都很熟悉的had better句型來說,無論是詞典還是教科書都將之與“最好……”劃上了等號。于是,我們常常用它來向別人表達我們的關心,全然不管對方的身份。人家打噴嚏了,我們會說:“Youd better put on more clothes, or youll catch a cold.”別人要出門,我們可能會說:“Youd better bring an umbrella. Its going to rain.” 殊不知,英美人獨立性極強,對中國人的熱情關切很不以為然,甚至很反感。他們認為中國人好為人師?!癐ts not your business. Dont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how) to suck eggs.”他們心里可能這樣想。從語用學的角度來說“had better”是遣使性的勸告(或衷告)用語,當主語為包括說話人在內(nèi)的We時,使用可隨便些。但當主語為第二人稱You時,多用于長輩對小輩、師長對學生、有經(jīng)驗的人對無經(jīng)驗的人等。
筆者曾親眼見到過這樣一個情景,印象頗深。一位中國學員對她即將去黃山旅游的北美教師好心地說“Youd better bring more clothes with you because it is usually much cooler there in the mountains.(因為當時的學校所在地正酷熱難當)”沒料想到,她得到的是沉默和面帶慍色。2007年播出的《三星智力快車》節(jié)目中有一節(jié)《英語平臺》,要求參賽的高中學生用英語解釋某個英語單詞讓外國朋友猜。Monitor (班長)一詞曾出現(xiàn)過至少兩次,盡管學生的解釋很正確:the head student of a class,可是兩個美國朋友兩次都沒能猜出。他們倒是不約而同地說出了president一詞。原來,在美國的學校里是沒有monitor的,只有president。而假如換成英國朋友的話可能會猜出的,這就是文化差異使然。
二、尊重文化差異,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現(xiàn)在,人們越來越強烈地認識到了解文化差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喜的是,新版的普通中學英語教材更注重文化信息的傳播。新教材力求通過所編材料給學生提供了解國外文化的機會。通過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文化風俗、飲食習慣、禁忌、幽默的比較,使學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國文化的同時,更加熱愛祖國的文化。
但是,文化的內(nèi)涵太廣、太雜,僅有教材的改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授人有意識地補充,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結合文化比較,更好地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呢?對此,筆者有如下思考:
跨文化內(nèi)容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使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有力地促進教與學。但應該注意的是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年級進行適當?shù)耐卣?,不能不顧教學對象過分地補充,內(nèi)容過深或過淺都只會浪費寶貴的時間,以致無法取得滿意的效果。比如,在低年級可以比較一些風俗習慣、語義語境等直觀、淺顯的內(nèi)容,高年級則可以討論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抽象、深奧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理解跨文化內(nèi)容并學好英語,也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勝,因為在高考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是高中新大綱、新教材所考的重點,而命題者往往會從常識角度、跨文化差異角度來考查考生有關方面的知識和判斷能力。
新教材容量大、課時緊,有限的時間很難滿足文化討論的需要。是否在設計例句時可以考慮包含文化內(nèi)容,這樣既操練了語言又滲透了文化,可謂省時省力、低能高效。例如,在教句型Can I help you? 時,可展示以下幾組例句,以包含文化差異的比較內(nèi)容。
1. Salesman:___________Can I help you?
Customer:___________Im looking for a jacket for my son.
2. Young man: Can I help you, lady?
Young lady:___________Oh, thank you very much.
3. Young man: Can I help you?
Old man: Thank you. I can manage it myself. Im not so old.
這樣,比較全面地說明了這個句型的意義以及它的禁忌:在中國,尊老愛幼是美德,但在西方國家,很多人害怕被別人當作需要幫助的老人,因為那樣就意味著失去了競爭力,毫無用處了。所以,不要輕易對老年人說Can I help you?否則很可能遭到搶白:“我還不老呢!”相反,年輕女士接受幫助很正常。此外,教授had better時,不妨這樣舉例:
(1)Teacher: Boys and girls, youd better study your lessons in class.
Students: All right/ OK.
(2)Youd better pay me back right now, or Ill tell your mother about it.
第一句用來說明它對下的遣使性勸告含義,第二句用來說明它還可以含有“威脅”的意味。這樣,可避免對它進行濫用。
三、反思文化差異,尋求東西方異同
跨文化比較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幾本書難以涵蓋所有,更何況還有謬誤需要糾正。所以,教師要不斷地吸納、比較和篩選,大膽創(chuàng)新、改進教學方法。學生不是盛納知識的容器, 而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啟發(fā)幫助學生學會獲取知識的正確途徑和方法,才能更好地解決跨文化的教學問題,才能做到教學相長。課內(nèi)時間有限,但學生的課外時間是大可利用的。布置適當?shù)恼n外作業(yè)、調(diào)動他們?nèi)タ磿⑸暇W(wǎng)查資料等都是正確可行的辦法。讓學生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始終對英語學習保持興趣,這不正是我們英語教師孜孜追求的嗎?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英、中美文化差別很大,因此而引起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錯位也是多種多樣的。一般來說,在與外國人接觸中,講本族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guī)則的違反常常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而文化知識的認識和養(yǎng)成并非一日之功,必須從初級階段抓起。只有將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筆者相信我們的高考、中考會越來越重視對文化內(nèi)容的考查,能將中學外語教學從只注重語言形式的正確性逐漸引向?qū)嵱眯浴?/p>
參考文獻:
[1] 李庭薌.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中國英漢比較研究會.英漢語比較研究[S].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中學 3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