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重點縣市之一,依安縣經(jīng)過多年的治理,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結出了具有示范和推廣價值的治理技術、模式和經(jīng)驗。在總結分析依安縣水土保持科技工作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管理體系、支持平臺、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發(fā)展對策。
關鍵詞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科技發(fā)展;對策;黑龍江依安
中圖分類號 S1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228-01
依安縣是黑龍江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依安縣始終堅持以“思路清晰、重點突出、綜合治理”為基本方針,將水土保持作為重點基礎工作,始終以群策群力為基本原則,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jīng)驗的同時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其治理模式與技術手段具備較高的示范與推廣價值[1-3]。
1 依安縣水土流失現(xiàn)狀
依安縣位于黑龍江省中西部,齊齊哈爾市東北部,地處小興安嶺余脈,松嫩平原北緣,東經(jīng)125°00′~125°34′,北緯47°24′~48°01′,南和明水、林甸相接,北靠訥河,東與拜泉、克山接壤,西與富裕毗鄰。全縣幅員面積3 686.7 km2,水土流失面積1 423.8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6%。其中重度流失面積59.3 km2,中度流失面積271.3 km2,輕度流失面積1 093.2 km2,分別占總流失面積的4.16%、19.06%、76.78%。在侵蝕面積中,耕地流失面積1 164.2 km2,林地流失面積19.1 km2,荒地流失面積100.9 km2,溝蝕面積31 km2,其他流失面積108.6 km2,分別占總流失面積的81.77%、1.34%、7.09%、2.18%、7.63%。
水土流失類型以水蝕為主[1],占總流失面積的71.05%,同時還有輕度的風蝕和風水蝕并存的侵蝕類型,分別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16.75%、12.2%。在水蝕中,面蝕占主導地位,占流失總面積的68.87%,同時溝蝕也十分發(fā)育,全縣共有侵蝕溝3 420條,面積達31 km2,總長度485.3 km,溝壑密度0.13 km/km2。
2 依安縣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2.1 建立綜合防治體系
首先,增強蓄水保土能力,建成多功能、深層次、全方位的綜合防治體系。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jù)水系與流域特點,通過工程手段將泉水、天然降水以及桃花水等進行攔蓄存儲,進而提升滲、蓄能力,這樣不僅降低了消耗,而且有效提升了水資源利用率,從而有效減少區(qū)域內水土流失。
2.2 樹立示范典型
高標準嚴要求,樹立精品意識,力爭將依安縣建設成為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區(qū)、技術交流的平臺,以及成果展示的窗口。借助造福工程、美麗鄉(xiāng)村等項目,將生態(tài)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工程、農業(yè)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積極開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此外,在村莊道路改造、休閑公園建設以及護坡護岸綜合治理等方面力爭打造一批優(yōu)秀示范典型,切實提升依安縣整體面貌,不斷提升居民生活環(huán)境質量[4]。
3 存在的問題
目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仍存在若干不足,具體而言可歸納為兩方面。
3.1 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首先,領導干部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重視度不夠、領導力不足;其次,縣政府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財政預算不足,制約了相關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開展;最后,不同部門之間協(xié)同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土保持事業(yè)的發(fā)展。
3.2 推廣力度不足
經(jīng)費緊張直接影響到水土保持技術設施與設備的更新?lián)Q代,加之科技人員補充不足,且專業(yè)技能不過硬,使得水土保持科技推廣工作難上加難。
4 推進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對策
“科技是第一生產(chǎn)力”,科學技術對于水土保持來說尤為重要,科技手段先進與否將直接影響到項目預期目標的成功與否。如何切實提升技術手段是促進水土流失治理事業(yè)長足發(fā)展的關鍵[5-6]。
4.1 健全水土保持科技工作領導體系
首先,加強對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領導力。建立靈活、高效的水土保持科技體系,離不開農業(yè)、水保、科技、水利等部門的協(xié)同工作[6],此時良好的領導力、組織力將發(fā)揮關鍵作用,通過組織協(xié)調逐步形成科研、開發(fā)與推廣緊密結合的水土流失治理機制。其次,以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為向導,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科技協(xié)作網(wǎng)。借助高效協(xié)作體系,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水土保持攻關任務。
4.2 逐步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政策體系
如果說具體實施措施是解決水土流失的方法,那么有針對性的政策保障便是其立足的根基??h級政府應當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則,在水土保持項目中倡導群眾積極參與。此外,為了積極培育與支持大戶進行水土流失治理,以“誰治理,誰受益”為基礎,在技術上指導、資金上支持、政策上優(yōu)惠,倡導社會各界加入到水土保持生態(tài)建設當中來。
4.3 加強水土保持科技隊伍建設
建立長效的科技人才培養(yǎng)機制,為水土保持隊伍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生力量。以創(chuàng)新團隊建設為重點,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力爭組建一支技術過硬、管理扎實、高素質、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隊伍。建立靈活高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積極吸納相關專業(yè)人才從事水土保持技術推廣工作。加強企業(yè)、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之間的合作,在項目研發(fā)、人才培養(yǎng)、專業(yè)實習方面取長補短,力爭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技術人才。
5 參考文獻
[1] 高銳.依安縣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水土保持項目實施成效及主要做法[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5(3):276-277.
[2] 趙文彬,李樹森,張興泉.依安縣水保工程治理模式[J].防護林科技,2007(5):101-102.
[3] 王洪宇,高銳.依安縣水土保持工作分區(qū)治理模式淺析[J].水利天地,2008(7):26.
[4] 楊亞娟.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J].水利科技與經(jīng)濟,2004,10(5):305.
[5] 劉國彬,李敏,上官周平,等.西北黃土區(qū)水土流失現(xiàn)狀與綜合治理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8,6(1):16-21.
[6] 胡世明.中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就及其效益分析[J].水利經(jīng)濟,2010,28(1):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