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偉,席在星,王興平,羅仍卓么,張運生,劉良國
(湖南文理學院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地方本科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楊友偉,席在星,王興平,羅仍卓么,張運生,劉良國
(湖南文理學院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根據(jù)學生特點對遺傳學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實驗體系,在學科的有力支撐下更新了儀器設備,考核方式更加科學,督評機制更加有效。
遺傳學實驗;實驗體系;實踐性實驗;督評機制
遺傳學是二十一世紀發(fā)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是生物類專業(yè)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yè)基礎課。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教學體系里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效果和質量。遺傳學實驗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其還能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遺傳學的基本理論,因而必須對遺傳學實驗教學加以重視。在傳統(tǒng)的遺傳學實驗教學中,實驗項目大多數(shù)為驗證性實驗,老師負責講,學生在實驗課堂只負責做,基本缺少實驗材料準備和處理環(huán)節(jié),并且,實驗課程的考核基本體現(xiàn)在實驗報告的撰寫上,以上因素導致學生偏重實驗報告的撰寫,追求較高的分數(shù),而對材料準備與處理及相關環(huán)節(jié)不清楚,不能更好地理解遺傳學實驗的原理與目的,阻礙了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妨礙了學生的積極性。鑒于此,各高校積極進行了遺傳學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內江師范學院將遺傳學實驗內容模塊化,并采取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高了實驗效果[1];華南農業(yè)大學依托國家級植物生物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增設綜合性、研究性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項目,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2];西藏大學農牧學院充分發(fā)揮室外實踐實習基地的作用,實地開展設計性實驗,并且壓縮傳統(tǒng)實驗項目,增設與當今科技接軌的分子遺傳學實驗項目,提升了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動手能力[3];東北林業(yè)大學同樣設計了遺傳學實驗模塊,并開展了實踐性和設計性教學,使實驗內容更加具體豐富,開拓了學生眼界,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4]。
湖南文理學院是湖南省教育廳主管的一所普通地方高校。地域的不同及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差異等因素對遺傳學實驗教學的開展有一定影響,在充分考慮此類因素并借鑒其他兄弟院校的先進經(jīng)驗基礎上,對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了思考與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據(jù)專業(yè)特點和學時數(shù)差異,經(jīng)充分論證確立了六個必做實驗與二個選做實驗項目。必做部分:一、人體染色體組型分析;二、植物(動物)染色體標本制備與分析;三、細胞內DNA和RNA的顯示;四、多倍體的誘發(fā)與鑒定;五、DNA(RNA)的提??;六、生物遺傳多樣性分析(分子標記法)。選做部分:一、果蠅雜交大實驗;二、玉米(水稻)雜交大實驗。以上實驗內容對生物科學、農學、動物科學及水產學專業(yè)遺傳學課程實驗都具有普遍適用性,此外,在上述實驗內容中,除實驗三為驗證性實驗外,其他均為綜合性或研究創(chuàng)新性實驗。在以上必做實驗項目中,除實驗一和三的實驗材料由教師準備外,其他的實驗材料均由學生自己培養(yǎng)、采集與預處理,學生并沒有因為工作量增加而有所怨言,反而因為多了動手的樂趣而積極性更高。選做部分的實驗一般為積極性高且課余時間充裕的同學準備,是在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形成的,這樣的實驗內容和體系設置取得了較好效果。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完善的實驗平臺必不可少。在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建設過程中,也積極依托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和動物學的良好平臺,進行了軟硬件的升級,特別是遺傳學實驗中常用儀器如普通光學顯微鏡及PCR儀等的更新,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此外,學科平臺的共享大型儀器設備如流式細胞儀、(倒置)熒光顯微鏡等可用于設計性和研究型實驗項目的開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開展此類遺傳學實驗,不但極大地提升了動手能力,而且在科技期刊上發(fā)表了研究論文,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對遺傳學實驗而言,僅在實驗室進行操作還存在不足。為此,我們借鑒兄弟院校的做法,在校內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實踐性實驗,比如選做項目中玉米(水稻)大實驗,即是以水稻或玉米為實驗材料,針對一對或兩對相對性狀,對分離規(guī)律和自由組合規(guī)律進行驗證,并且在實際的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植物雜交的基本技術,對原本比較抽象的概念與理論有了感性的認知。
傳統(tǒng)的遺傳學實驗的考核與評價基本以實驗報告為主,輔之以出勤考評。如前所述這樣的考核方式讓學生的目光僅集中在實驗報告的撰寫上,甚或有個別相互借鑒的現(xiàn)象發(fā)生,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造成較大妨礙。鑒于此,遺傳學考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通過積極探索,目前已確立較為科學的考評方法,即四三三體系:實驗報告占40%,出勤與課堂表現(xiàn)、實驗技能各占30%。開展選做實驗及其他研究性課題另行獎勵。通過以上考核方式改革,學生學習積極性越來越高,學習興趣濃厚、氣氛良好。
除改革考核方式外,還逐步確立了實驗教學督評機制,確保教學效果。一方面在學院層面成立了以分管教學副院長為組長的教學指導小組,對教師實驗教學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該教學指導小組也擔負著教學評價和督促的任務,定期或不定期對教師實驗課進行檢查和督評,以促進教師積極提高教學水平,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學生也利用相應的評價系統(tǒng)對授課教師進行評價;此外,遺傳學實驗教學團隊教師之間也相互聽評課,相互學習和提高。現(xiàn)在這一機制已經(jīng)推廣到了所有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中,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遺傳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為適應課程發(fā)展需要,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了教學改革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學生中反響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實驗室技術人員隊伍建設還有待加強,教學方法和手段還可更加豐富等,這亦是本遺傳學實驗教學團隊今后的努力方向。
[1] 唐正文,李興霞. 地方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30(8):68-71.
[2] 李亞娟,郭海濱,劉向東. 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實驗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255-257,278.
[3] 侯維海,王建林. 西藏大學農牧學院《普通遺傳學》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 高等教育,2016(7):41-44.
[4] 孟凡娟,張秀麗,王愛芝. 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初步研究[J]. 黑龍江畜牧獸醫(yī),2016(21):253-254.
2017-08-27
湖南省“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作物遺傳育種(2011-42);湖南省特色專業(yè)-農學;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項目(JGYB1530);湖南文理學院研究性教學改革-遺傳學
楊友偉(1981—),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遺傳學教學與研究;通訊作者:劉良國(1969—),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教學運行與管控。
G642.0
A
1008-021X(2017)18-0186-01
(本文文獻格式楊友偉,席在星,王興平,等.地方本科院校遺傳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山東化工,2017,46(18):18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