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斌
粘氏溯源
粘姓始自金,本復姓完顏,是東北女真族的后裔。閩臺兩地粘氏族譜皆奉完顏宗翰為一世祖。宗翰,本名粘沒喝,漢語訛稱“粘罕”,生于1078年,是金景祖烏古遁的曾長孫,金太祖阿骨打的長侄,因功受封周宋國王、金源郡王,卒謚“桓忠”。粘罕有兩個兒子:長子為真珠,曾任直使官出使于宋;次子割韓奴,從宗弼(即金兀術)征戰(zhàn),封武義將軍。1149年,海陵王完顏亮弒熙宗奪位自立。因完顏亮殘暴肆虐,殺戮宗室,為避奪權嫌疑,完顏真珠及其弟割韓奴共同商議,決定以父粘沒喝的名冠為姓,改復姓完顏為粘,表明無爭奪皇位之意。此后,其裔孫均以粘為姓。這一說法,在所見閩臺兩地粘氏族譜記載中得以佐證。
有關粘氏先祖改復姓“完顏”為“粘”姓,另有一說。據朱維干《福建史稿》載,金元之際的粘合重山,金亡后,改事元為顯官,其子孫遂以先祖之名為姓。而朱則奎編著《姓氏簡介》則將“粘”姓由來解釋為“他族系定居中土,逐漸漢化,為適應環(huán)境,多改漢姓……粘罕改為粘”。
入閩播遷
粘姓入閩始祖是博溫察兒(粘氏八世祖)。據《潯江粘氏族譜》中“潯江粘氏家乘·紀略世系”記載:“博溫察兒,南合公之子也,知河中府。舊譜遭倭亂散失,政績事跡莫考,聞之故老,謂公因世亂流寓江南,遂浮海抵泉,居晉江永寧楊丹,公歿,遂葬于本山?!辈夭靸耗怪两裆写妫ㄔ诮袷{市永寧鎮(zhèn)楊丹村)。因“以粘氏不載姓氏之傳,又系元之衣冠故也”,博溫察兒墓在當地又被稱為“番人墓”。目前,閩臺兩地粘氏均奉博溫察兒為入閩粘氏開基祖。
由于博溫察兒的事跡在史籍上無記載,族譜上生卒年月不詳,入閩具體時間目前尚無法考證,據推測應為元朝末年。
博溫察兒有三個兒子:子壽、子祿、子正。據《潯江粘氏族譜》記載,子壽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晉江市桿柄村、粘厝埔、許婆莊、蕭妃村、吳坑村等地。子祿后裔主要分布在泉州城區(qū)及南安梧杭、晉江金井、深滬、石獅永寧沙美村等地;另有部分粘姓族人遷徙到福州、廈門、三明、漳浦、臺灣及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尤以臺灣為多。子正后裔不詳。
渡海遷臺
明清時期,福建民眾紛紛渡海遷臺,經營謀生。
據族譜記載,粘氏族人最早渡臺是在明代。清代,有較多的粘氏族人前往臺灣開發(fā)墾殖,在泉州和臺灣兩地的粘氏族譜中有眾多關于粘氏族人渡臺的記錄?!稘『U呈媳婀伤阶V》記載,乾隆朝有延璋、德路、德江、奕祥、祥素、亦刺、世牽、世連、世磨等遷臺?!稗认?,德亨公之子也。生乾隆十五年庚午九月廿四日巳時,卒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三月初九日辰時。葬在臺灣。娶許氏?!?/p>
《南潯粘氏皆山家譜》記載,有累按、傳江、冠文等渡臺。
臺灣《粘氏源流·渡臺開基族譜》記載: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德字輩粘尚,偕妻歐氏并帶五子渡臺經商,居彰化縣福興鄉(xiāng)建立粘厝莊,即今頂粘村,今傳九代。乾隆五十五年,德字輩粘粵與弟粘恩,背帶祖父母及父母木主,由今龍湖鎮(zhèn)粘厝埔遷入臺灣,于彰化縣福興鄉(xiāng)建立粘厝莊,今廈粘村,為開基始祖。第二十五世粘干于咸豐四年(1854年),獨自渡臺謀生,時年28歲,先到鹿港,旋移居福興。
粘氏族人在移居臺灣的過程中,奉粘尚、粘粵、粘恩為粘氏渡臺開基祖,聚族而居在彰化福興鄉(xiāng),并以姓氏作為村落名稱——“粘厝”。道光年間《彰化縣志》中首先出現了“粘厝莊”的記載。這也說明粘氏宗親在福興鄉(xiāng)的拓殖已具有一定規(guī)模,由于人口繁衍增多,后“粘厝村”又發(fā)展分為“頂粘村”和“廈粘村”,每村都有三千多人,并向鹿港及臺中、臺北、高雄、屏東、花蓮、臺東、南投、嘉義、臺南、基隆等縣遷移。據不完全統計,臺灣粘姓現有近萬人。
宗親交流
臺灣粘姓宗親非常重視自己的祖源,經常組織宗親回大陸祖籍地、族源地尋根謁祖。早在20世紀20年代,臺灣粘芳?;貢x江衙口求譜一事傳為佳話。1974年,他們在廈粘村自建“粘氏宗祠(桓忠堂)”。1988年5月至8月,臺灣粘氏宗親會會長粘火營兩次組團到晉江衙口謁祖認親,商談修復宗祠以及位于永寧楊丹的八世祖粘博溫察兒墳塋事宜。1989年,臺灣宗親粘諸省3人捐資1萬元,永寧楊丹入閩始祖墳修復。1993年起,粘火營多次往返兩岸策劃重建衙口“粘氏大宗祠”。1995年農歷二月,宗祠重建落成并命名為“閩臺粘氏大宗祠”,臺灣宗親粘明隆、粘合興率兩個團135人回衙口祖地參加慶典。
兩百多年來,閩臺兩地的粘氏宗親相互牽掛,情緣深長,共同譜寫出許多令人感動的篇章。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粘姓的起源、播遷、發(fā)展歷程,方便了兩岸粘姓宗親共同尋根、訪源、謁祖,同敘族誼、親情、鄉(xiāng)情,2013年11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閩臺粘姓大宗祠、臺灣粘姓宗親會在臺灣彰化福興鄉(xiāng)共同舉辦了“閩臺粘氏歷史文化巡展覽”。2015年6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金上京歷史博物館、閩臺粘氏大宗祠理事會又在金代故都阿城聯合舉辦了“閩臺粘姓歷史文化巡回展覽”,兩岸粘氏族人歡聚一堂,共同追念祖先創(chuàng)業(yè)歷史,描繪未來團結發(fā)展藍圖,引起普遍關注。在交流中,一位臺灣粘氏鄉(xiāng)親用風箏來比喻他們與祖國大陸的關系,她說,“宗親每一次交往,必將使這條風箏線更加堅韌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