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山++張學國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教學方法得到了很大改善。如今的閱讀教學注重小學生語文能力以及思想感情領悟能力的培養(yǎng),而開放式的閱讀教學方法正好符合這一要求。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的理解,對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開放式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分析。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放式教學有效運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由于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當中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的局限部分,將其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的優(yōu)勢徹底地展現(xiàn)出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對于小學課文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將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質量進行提高,下文通過開放性于都教學方法中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式、教學目標進行分析,探討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在實踐當中的有效運用。
一、開放性的閱讀教學環(huán)境
語文這門學科本身而言就是一門較為枯燥的學科,因為語文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閱讀能力多數(shù)在實踐當中就有著廣泛的運用,所以將一門源于實踐的學科搬到課堂上來所獲得的效果自然不會太理想,而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大多是由三個部門組成“老師領讀——學生自讀——反復熟讀”。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對語文這門學科的興趣缺失,在對語文進行學習的時候往往是口是心非,并且語文閱讀教學始終是以課堂的教學方式實現(xiàn)的,小學生處于一個知識接收的黃金階段,對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著充分的好奇感,特別是對于語文課文當中的知識本身是愿意學習的,但是基于教學方式的影響導致學生開始厭倦這門學科,所以語文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一定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教學環(huán)境的選擇,將語文這門課程的教學引伸到課堂之外,讓學生在符合自身興趣的前提下更好的學習。
例如,在小學語文中對“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的學習中,通常教師對于課文當中對爬山虎生長過程以及生長姿態(tài)描寫的段落,會要求學生反復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描寫能力,而學生在閱讀時只能僅僅憑著自己腦海中少許的印象對這篇課文進行理解,并不能真正的體會到爬山虎這種植物中所賦予的精神價值,所以教師應當將教學環(huán)境進行改善,將這篇課文的學習帶到實踐中來。比如,這篇課文中的閱讀段落: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這一段正是對爬山虎的姿態(tài)進行描寫,爬山虎這種植物在生活當中隨處可見,教師在讓學生閱讀之前先讓學生對于實際的景物進行參觀,有助于學生對這一段問題的理解與記憶加深,閱讀的效果也更加地明顯。
二、開放性的閱讀教學目標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學生對于課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大多還僅僅局限在表象的范圍內,而經過教師的講解之后學生只是將其記憶而已,并不能真正地體會到其中的意義。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師在對課文的中心思想進行教學時,千萬不能把一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僅僅局限在一篇課文的范圍之內,隨著學生學習范疇的增加,對于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也會有所提高。但是,如果兩篇同樣意義的課文,教師卻用不同的語句來進行表達,會對學生造成一種誤解,學生也會對自己所理解的中心思想產生懷疑,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比較靈活的學科。其實,很多時候學生的理解并沒有錯誤,但是由于教師的講解方法的變化而導致學生理解的錯誤,在對兩篇精神意義差不多的文章進行教學時,可以進行練習教學,以便于學生的理解。
例如,在小學語文當中對《黃繼光》這篇課文的教學,這篇課文主要是通過人民英雄黃繼光的事跡進行描述,讓學生們在了解在血與火的戰(zhàn)爭年代,革命前輩的無私奉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而對于這篇課文,教師一般會要求學生們對黃繼光在戰(zhàn)斗中的描述進行閱讀,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如這篇課文中的描寫段落:
“啊!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他舉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燈的光亮中閃閃發(fā)光。轟!敵人的火力點塌了半邊,黃繼光暈倒了。戰(zhàn)士們趕緊沖上去,不料才沖到半路,敵人的機槍又叫起來,戰(zhàn)士們被壓在山坡上。天快亮了,規(guī)定的時間馬上到了。指導員正在著急,只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他張開雙臂,向噴射著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這一段落正是對黃繼光的英勇行為進行深度的描寫,而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也可以將其他類似的文章進行練習教學,如《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同樣是對革命先烈的英勇獻身精神進行描述,其中對于人物行為的描寫與《黃繼光》這篇文章非常的類似:
“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p>
這兩篇課文中描寫方法非常的類似,并且所表達的意義也是相同的,最主要的是其教學目的都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奉獻精神,所以將其進行聯(lián)合教學,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開放性的閱讀教學方式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對知識點進行理解,而學生在對知識點進行理解的過程當中“眼睛”的理解永遠比“耳朵”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才是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對于景物描寫的課文來說,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閱讀教學是通??梢酝ㄟ^實際景物的欣賞增加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但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已經不存在的或者是遠離實際生活的事物描述課文的教學中,就沒有辦法讓學生進行實踐。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先進技術在教學領域的運用層出不窮,多媒體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運用多媒體將那些遠離學生的知識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增強學生對其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時,里面對于圓明園從前的景觀特色有著著重的描寫:
“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jù)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園中不僅有民族建筑,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欣賞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p>
但是,八國聯(lián)軍對圓明園的燒毀,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見識到圓明園昔日的繁榮,只能在斷壁殘垣間對其進行緬懷。而在對這篇文章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將圓明園復員后的景致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課文,并且理解其背后的意義。
四、結語
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運用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并不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漫無目的的討論,而是根據(jù)教學知識的需求,不再拘泥于死板的教學方式,開放式的教學并不等于辯論賽,而是在教學中摸索出適合學生自身的教學方式,無論是科學技術的運用還是教學方式的滲透,都是開放性教學方法的一種。
參考文獻:
\[1\]譚菲.開放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科學導報,2014,(10):51.
\[2\]李小剛.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放式教學法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6,(17):171.
\[3\]李振合.小學語文閱讀開放式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4,(z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