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杰
摘要:從土壤改良、品種選擇、定植技術、授粉品種配置、樹形選擇、定植后管理等方面介紹了設施內(nèi)幼年桃樹管理技術要點,為果農(nóng)生產(chǎn)提供參考。
關鍵詞:桃樹;設施栽培;定植
文章編號:1005345X(2017)02003702中圖分類號:S662.1文獻標識碼:A
桃樹是國內(nèi)栽培的主要落葉果樹之一。桃果實具有色澤美觀、風味佳、營養(yǎng)豐富等特點,是國內(nèi)消費者喜愛的水果。設施栽培能使桃果實提前上市,既滿足了人們的消費需求也使果農(nóng)獲得較高的經(jīng)濟效益。
1保護地土壤改良
改良土壤常在定植前對保護地進行深翻,同時加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一般每667 m2施有機肥3 000 kg和復合肥20 kg。經(jīng)過改良的土壤桃樹根系密度大,并且分布廣而深,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層中;而未經(jīng)改良的土壤中根系稀少分布淺,主要分布于0~20 cm土層內(nèi)。
2品種選擇
目前大部分設施桃生產(chǎn)采用促成栽培,這就需要選擇品種時應選擇果實品質(zhì)優(yōu)良、果個大、色澤鮮艷、風味佳、果形端正、硬度大的品種,同時要求其成熟期早和需冷量低。一般設施內(nèi)選擇的品種需冷量應盡量在800 h以下。設施桃品種選擇時還應考慮花粉量大、自花授粉坐果率高的品種,并注意配置授粉樹。
目前,國內(nèi)設施栽培的桃品種基本上是從現(xiàn)有的露地栽培品種中選擇出來的。設施栽培油桃品種主要有曙光、艷光、春光、中油4號、金輝、中油13等;普通桃品種主要有早鳳王、春雪、春蜜等;蟠桃品種主要有早露蟠桃、早油蟠等。
3栽植密度
定植株行距可采用1 m×2.5 m。較大的行距利于枝條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和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
4樹形選擇
設施內(nèi)栽培桃樹常用的樹形有二主枝自然開心形和主干形等,一般在溫室前部宜采用二主枝自然開心形,中后部采用主干形。整形過程與露地基本一致。但設施栽培栽植密度通常較大,整形上一定要注意群體結(jié)構(gòu)。如同一行樹要注意前低后高,前稀后密;開心形樹形要整體保持V形結(jié)構(gòu),保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主枝上培養(yǎng)中、小型枝組,且多以平斜枝組為主。
4.1“Y”字形(兩主枝自然開心形)
主干高約40~50 cm,在中心干上選留生長健壯、方位好、錯落著生、長勢接近的兩個新梢作主枝,主枝角度40°~50°。每個主枝上著生2~3個側(cè)枝,第1側(cè)枝距主干枝30 cm左右;第2側(cè)枝距第1側(cè)枝40 cm左右,方位與第1側(cè)枝相對;第3側(cè)枝與第1側(cè)枝方向相同,距第2側(cè)枝40 cm左右。側(cè)枝與主枝的夾角保持在60°左右,在主側(cè)枝上配置結(jié)果枝組。樹高1.5~2 m。這種樹形的特點是:骨干枝少,樹冠通風透光好,適于密植,樹體著生的結(jié)果枝組和結(jié)果枝多,樹體結(jié)構(gòu)簡單,整形容易。
4.2主干形
主干高60~70 cm,樹高1.5~2.5 m,冠徑1.5~2.0 m。中心干上自然錯落著生12~15個主枝,向四周均勻分布。主枝間距15 cm左右,同方向主枝間隔30~40 cm,無明顯層次。主枝上直接著生側(cè)枝,主枝單軸延伸。為防止與中心干競爭,主枝與中心干的粗度比例小于1︰3,主枝與中心干夾角為70°~80°。這種樹形修剪量少,樹冠形成快,枝芽量多,結(jié)果早,豐產(chǎn)。
同一個設施內(nèi)可采用一種樹形,也可同時采用兩種以上樹形。如溫室南部低矮處一排可采用“Y”字形,溫室北部高處可采用主干形,這樣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溫室內(nèi)空間。
5授粉樹的配置
保護地桃品種大多數(shù)自花結(jié)實率較高。但異花授粉坐果率更高,因此栽植時最好配置授粉品種樹。生產(chǎn)上可選擇2個互為授粉樹的品種進行隔行栽植。能夠互為授粉樹的品種有早紅珠、春雪、春美、中油桃4號,曙光、瑞光3號、春蕾、早露蟠桃等。
6當年定植成花技術
6.1定植時期
定植以春季4月初(清明前后)栽植為宜,最遲不得晚于5月末,否則影響苗木的生長發(fā)育及花芽分化。
6.2定植方法
6.2.1挖定植溝定植溝寬60 cm,深80 cm,臨時性定植溝深40 cm即可。挖溝時將表土與底土分開,表土放在一側(cè),底土放在另一側(cè)。溝挖好后先在溝底鋪一層與表土混拌的秸稈肥,或枯枝爛葉、雜草等,也可放一層碎磚爛瓦,作為排水層。上面放腐熟的有機肥,厚25 cm左右,糞土比例為1︰1,然后填入表土,最后填入底土,隨后灌水,使溝里土層沉實。
6.2.2苗木處理選用優(yōu)質(zhì)健壯的1生苗木。定植前要將根系浸水數(shù)小時吸足水分,再用0.3%硫酸銅浸根1 消毒,或用3 °Be石硫合劑噴灑全株,徹底殺菌,然后栽植。
6.2.3定植定植前選好栽植點,然后以栽植點為中心挖栽植穴。栽植時保持苗木嫁接口在地面以上,將苗木放入穴內(nèi),使根系舒展,均勻分布在穴內(nèi)土丘上,同時使根頸高于地面5 cm,前后左右對齊,校正位置后用土回填。每填一層都要踏實,并隨時將苗木輕微上下提動,使根與土壤緊密接觸。定植后立即澆透水,水滲下后要求根頸與地面平齊或稍高于地面。
6.3定植后的管理
6.3.1定干新栽幼樹在春季萌芽前要進行剪截定干,以促發(fā)枝條加速整形。定干高度應根據(jù)整形要求決定,一般定干高度為50~60 cm,剪口下15~20 cm內(nèi)有5~7個飽滿芽。要采取適當措施保護定干剪口。
6.3.2適時灌水栽植后的灌水應恰當掌握,既不能缺墑,又不可灌水太多。定植后應立即做好畦并澆透水。畦寬以定植苗木為中心向兩側(cè)各伸展50 cm以上。澆第1次水后,視墑情每隔20 d左右再澆水2~3次。
6.3.3覆地膜栽后樹盤覆蓋地膜對提高幼樹成活率,縮短緩苗期,加速生長具有顯著效果。樹盤覆膜之后,地溫可提高3~5 ℃,土壤含水量相對提高20%以上,不但保墑、增溫,且能減少肥料損失,控制雜草生長。
6.3.4補栽缺苗苗木定植后要及時檢查成活情況。若發(fā)現(xiàn)缺株應立即用預備苗補栽。如果苗干部分抽干,可剪截到正常部位,促其重新發(fā)枝。夏季發(fā)生死苗、缺株,要在秋季及早補苗。最好選用同齡而樹體接近的假植苗,全根帶土移栽。
6.3.5追肥可在新梢長到15 cm左右時每株追施50 g尿素,方法是距離樹干35 cm左右,采用環(huán)狀溝法。新梢長到30 cm左右時每株再追50 g尿素。7月下旬每株追施50~80 g復合肥。同時加強追施葉面肥,生長前期噴0.3%~0.5%的尿素,8月上旬以后噴0.2%~0.5%的磷酸二氫鉀或交替噴施光合微肥、腐殖酸葉面肥等。
6.3.6除萌萌芽后,及時除去靠近地面的萌蘗或成品苗30 cm以下的新梢,以保證整形帶內(nèi)枝條旺盛生長。
6.3.7病蟲害防治幼樹病蟲害較少,主要加強對蚜蟲、金龜子、穿孔病、白粉病等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