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明代的“重典治國”,沿襲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法家思想,又在總結前人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了適用于自己的一套法律體系?!爸氐渲螄边@一政策理念的實施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多個社會領域,重點體現(xiàn)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個方面。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明代“重典治國”思想對我國當今的反腐倡廉建設也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教訓。
關鍵詞 重典治國 反腐倡廉 朱元璋
作者簡介:徐芃,中南大學法學院法學本科。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148
國家是社會變遷和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國家成立之后,隨著這個“怪物”的不斷長大,體制內(nèi)部的矛盾不斷出現(xiàn),腐敗等問題也隨之而生。而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當中,明朝的“重典治國”理念對于腐敗的治理無疑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周禮·秋官·大司寇》所謂的“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成為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也被許多政治家奉為圭臬。朱元璋總結元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認為元敗于“縱馳”,因而主張“刑用重典”。他對皇太孫曾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亂世用重典,也成為明朝法制的一大特色。反觀今世,習主席在中共中央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指出,腐敗是社會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亡黨亡國。而明朝的“重典治國”思想,對于現(xiàn)如今處在建設法治國家和社會主義轉新時期的中國來說,尤有其自身的寶貴價值和經(jīng)驗。
一、明朝重典治國概述
明代的“重典治國”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重典治吏,另一個方面是重典治民。而在這其中,尤以重典治吏最為典型。
(一)重典治吏
重典治吏,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嚴酷的法律手段來治理、管理官吏,明朝的重典治吏又分別從立法和制度兩個層面來加強對官吏的管理。在立法層面,明朝頒布制訂了大量的法律來加強對官吏的治理,《大明律》、《大明令》、《明大誥》、《問刑條例》、《明會典》都對官吏的管理做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首先,《大明律》規(guī)定,設“六贓”罪,即監(jiān)守盜、常人盜、竊盜、枉法、不枉法、坐贓六種非法占有公私財物的貪贓行為,以顯示罪行的嚴重。其次,明朝法律罪名增多,罪刑加重。明律中嚴厲懲罰貪贓枉法的條文比前朝法律大為增多,規(guī)定也更加細致全面,在《大明律》中除了“六贓”之外,還有“監(jiān)守自盜”,“受贓”等多種關于官員貪贓枉法的規(guī)定。在刑罰制度上,對于違反法律的官員的處罰,量刑較之前朝加重以外,還有一點就是對于官吏的定罪罪名一旦判定,則該官吏永久被除名,終生不得錄用?!睹鞔笳a》嚴懲官吏貪贓的規(guī)定比起《明大律》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于貪贓不枉法罪,《大明律》均不處死刑,而《明大誥》卻處以凌遲、梟首等酷刑。以至“時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 。除此之外,明朝對于貪官污吏還采取了諸如剝皮食草、申明亭示戒、書過榜其門等法外制裁手段。對于官員的失職瀆職行為,《大明律》也規(guī)定了講讀律令有違、舉用有過官吏、宿衛(wèi)守衛(wèi)人員私自代替等罪名?!睹鞔笳a》的主要內(nèi)容是懲治貪贓官吏,其中有案情的總共二百零一條,講官吏貪贓枉法的一百五十余條,占到了總數(shù)的百分之七十,這一點,也充分顯示了明朝對于官吏治理的決心和力度。在立法的幫助之下,各種法律應運而生,明朝也一改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官吏貪污橫行的局面,總之,眾多嚴刑峻法的頒布與制定,為重典治國的實施提供了法律的依據(jù),也為后世治理國家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而在另一個制度建設方面,明朝建立的監(jiān)察制度、司法制度、人才選任制度、官吏考核制度等體系也有效的實現(xiàn)了對官吏的治理。在監(jiān)察制度方面,基于君主專制集權的要求下,“以管治官”的手段不斷發(fā)展,監(jiān)察機關除了具有監(jiān)察職權以外,往往還具有一定的行政、司法、軍事權力。明朝的監(jiān)察制度分為中央監(jiān)察制度和地方監(jiān)察制度兩部分,中央監(jiān)察制度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兩大系統(tǒng);地方監(jiān)察制度分為固定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出的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都察院明初時和御史臺并立,后二者合二為一,可以對任何官吏的行為進行監(jiān)督檢查,并且可以彈劾任何官員,屬于事后監(jiān)察,注重對官吏本身行為的監(jiān)督管理。六科給事中直接對皇帝負責,是皇帝派往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監(jiān)察代表,監(jiān)督檢查六部的一切行為,并及時向皇帝匯報,屬于事前、事中監(jiān)察,注重對行政系統(tǒng)的監(jiān)督管理。提刑按察使司監(jiān)督檢查地方的官吏行為,并且和民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十三道監(jiān)察御史則是都察院設立的,由皇帝親自委派出京巡察地方的官吏,對地方官吏的違法亂紀行為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在司法制度方面,中央特務司法機關即廠衛(wèi)特務司法機關、宦官司法機關的設立,表面上是對司法制度的創(chuàng)新,實際上仍然是為君主專制制度所服務的監(jiān)察機關。其中“廠”指東廠、西廠、內(nèi)行廠,“衛(wèi)”指錦衣衛(wèi)。錦衣衛(wèi)“掌直架侍衛(wèi)、巡查緝捕”,主要負責皇宮警衛(wèi)及皇帝出行儀仗事宜,但同時具有司法職能。東廠與錦衣衛(wèi)一樣,專事偵緝和刑獄,獲得情報直接稟報皇帝,而錦衣衛(wèi)需要用奏章。西廠是明憲宗認為原有廠衛(wèi)機構警力不夠而增設的偵緝、司法機構。在人才選任制度方面,明朝的職官管理制度較為成熟和完備,諸如完善的科舉制度、首次創(chuàng)立的“巡按御史”制度,都對當時以及后世的官吏管理模式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借鑒意義。在官吏考核方面,明朝制度更加趨向嚴密謹慎,形式分為“考滿”和“考察”兩種??紳M,即考察官員的政績,稱職者升官,平常者復職,不稱職者降級調用??疾旒纯疾斓滦?,糾查違法失職官員。總之,重典治吏從立法和制度兩個方面,為重典治國的推行建立了良好的基礎和保障,也促進了明朝初年政治的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二)重典治民
“重典治國”的另一個典型表現(xiàn)就是重典治民,由于其與反腐倡廉建設沒有太多關系,在此不詳細敘述。朱元璋認為漢族人民在元朝統(tǒng)治時期受到湖人風氣影響太重,導致元末大亂,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民風奸滑,因此必須要用重典治理“舊習污染”,矯正民風。他曾說過:“明處法令行之久矣,奈何犯者相繼?由是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作《大誥》以昭示民間,使之趨避?!笨梢哉f重典治民是對重典治吏的補充,朱元璋建立明朝正是通過起義推翻元朝做到的,盡管朱元璋明白“明主治吏不治民”的道理,但在那種亂世之中,他深知農(nóng)民階級反抗的威力之大,因此也同樣要重典治民,必須管理好人民,既要體恤民情,又要防止民眾力量過于強大,因此提出了重典治民的主張。
通過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個層次,從封建國家體系的內(nèi)外兩個方面分別入手,明朝統(tǒng)治者建立了以“重典治國”為核心的治世政策,隨著這一政策的不斷推行,政治局面逐漸穩(wěn)定,經(jīng)濟不斷恢復發(fā)展,民眾過上了安居的生活,明朝的統(tǒng)治也得到了鞏固。
二、明朝“重典治國”對我國當今反腐倡廉建設的啟示
(一)完善反腐敗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明朝時在推行“重典治國”的基礎上,制定了許多法律,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備的反腐敗法律制度,真正做到了反腐的有法可依。我國當前正在從法制國家向法治化國家轉型,雖然已經(jīng)具備了初步成型的法律體系,但是在反腐敗專項立法方面,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專項法律法規(guī)偏少,法律體系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都將影響我國反腐倡廉的進程。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是反腐倡廉、治理國家的必要手段,它為反腐倡廉的實施與執(zhí)行提供了基本的依據(jù)。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反貪污法》和《反賄賂法》,隨著我國反腐倡廉建設的不斷深化,這兩項法律以及與之配套的相關法規(guī)、規(guī)章、條例也應當逐步制定出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反腐倡廉建設走向法制化道路,實現(xiàn)真正的有法可依。
(二)加強公務員廉政教育思想建設,從思想源頭入手來杜絕腐敗
明朝時期,極為重視清廉教育,政府官吏大多是從南京國子監(jiān)以及當?shù)亻_辦的學府走向政界的,而當時的教育又以《大明律》、《明大誥》為基礎,因此大多數(shù)官員從小就受到了清廉教育的影響,認識到腐敗的危害以及本身要承擔的嚴厲刑罰。除此之外,明朝推行德廉楷模的示范教育,編纂典型的反腐倡廉案件進行宣傳、供官吏學習,使得明朝官吏人人“一時守令畏法、潔己愛民,以當上指,吏治煥然丕變矣”。我國當前對于反腐敗的教育以及公開化程度還不夠,許多腐敗案件社會公眾只知其名,不聞其詳,沒有真正從源頭上控制腐敗。預防是有效遏制腐敗的基礎,而教育又是預防的基礎。一方面,我們要從整體入手,建立起反腐倡廉教育的長效機制,將其與思想道德教育和國民基本教育相結合,推進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學化、制度化、法制化,將其納入法制軌道。另一方面,我們要從部分切入,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不同的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對政府官員,政府要經(jīng)常舉辦政府內(nèi)部反腐倡廉動員大會和典型案例巡講,教育指導他們以身守法,牢記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對政府官員的親屬,社會機構和政府要派專人進行教育,指導他們保持思想清醒,做好政府官員身邊反腐的第一道防火墻。對于青少年學生,學校要肩負起宣傳教育的責任,從學生開始,讓他們樹立起廉潔的信念,在學生課程中可以適當加入一門廉潔教育的基礎公共科目,將校園真正的建成反腐倡廉的根據(jù)地,使青少年從小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合格接班人。
(三)建立完善的公務員選拔和考核機制,做好反腐敗的前提工作
明朝的“重典治國”建立了完備的官吏選拔和考核機制,為肅清吏治、政治清明打下了良好基礎。我國在當前反腐敗的局勢之下,應當向明朝學習,建立起一整套完備科學的公務員選拔和考核制度。首先,要針對不同崗位的公務員設立不同級別的進入門檻,適當增加考試難度,增加不同崗位的專業(yè)考試科目,降低面試選拔比例,減少“關系戶”的進入。以此來通過考試、考察等多種方式來篩選最有能力的人才進入我國公務員系統(tǒng),提高我國公務員的整體素質。其次,建立人才適時評價系統(tǒng),對于在職的公務員,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進行能力測評,建立專門的考核機制、考核方式和標準,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對于優(yōu)秀的公務員給予獎勵或升遷,對于合格的公務員不獎不罰,對于不合格的公務員批評或降職處分,讓公務員時時刻刻保持警醒,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水平。最后,引入社會輿論評價機制,不僅從要從內(nèi)部搞好公務員選拔考核工作,還要聽取民情民意,從外部進行監(jiān)督,內(nèi)外結合,建立完備的體系制度。
注釋: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1233.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一四《送祝芳致仕還鄉(xiāng)序》.
參考文獻:
[1]焦曉菲.明初“重典治國”之路探究.蘭臺世界.2014(6).
[2]趙艷芳、劉金燕.明代“重典治吏”的啟示.文史博覽.2014(12).
[3]余定宇.孝陵秋思:明太祖的“重典治貪”與“普法運動”.人民檢察.2010(3).
[4]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
[5]明太祖寶訓(卷三).上海書店出版社.1990.
[6]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4(1).
[7]明太祖實錄(卷二百五十).中華書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