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祥
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學任務主要是依靠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來完成的,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遭到嚴重扼殺。在新課改的春風下,人們更加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讓語文課堂“活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日常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來,便成為重中之重。“共生教學”即老師和學生相互作用,老師帶動學生,學生又反作用于老師,共同打造具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本文中,筆者將從問題激活、任務激活、差異激活、矛盾激活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問題激活,引導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階段還不是很成熟的學生們來講更是這樣。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的引導是很關鍵的。這就要求老師能夠有效地設計問題,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探究。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我先讓學生們先閱覽了整篇文章,有一個整體的感知之后,我向學生們提出了下面三個問題:這篇文章中大量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運用這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別之處呢?這三個問題都不是很難,只要認真閱讀課文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答案。但是,也不是很簡單,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老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宜過難,這樣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宜過易,這樣學生會懶于思考。只有老師在設計問題時“活起來”,整個課堂氛圍才能活起來,學生學習的激情才會被激發(fā)出來。再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課時,我沒有讓學生先預覽課文,而是先提出來三個問題。這篇文章中,皇帝的新裝指的是什么?為什么皇帝會穿著這樣的新裝去街道上?閱讀這篇課文,讓你急想到了什么?由于這篇文章的難度不高,所以采用這種帶著問題引入的方法,能讓學生在第一遍閱讀時就能將這篇文章理解到八九成,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問題提出后,學生們踴躍地回答問題,與老師互動。根據(jù)學生們的回答老師可以再次設計相關問題,這樣一直互動直到學生們將這篇文章徹底理解,這就是“共生教學”。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課堂氛圍不知不覺間就活躍了起來,也無形中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
二、任務激活,動機驅動
在共生教學的教學思想下,學生學習任務完成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學生是否能夠主動用科學的思維解決任務,是檢驗這種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判斷標準。這樣,學生學習的動機就十分重要。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布置一些小任務,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例如,在《故鄉(xiāng)》一課中,課前預設時,我就感受到這篇文章主題的厚重與深沉,感覺學生一定會有抵觸與畏難情緒。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道練習題:(1)課文中哪個人物是主人公?為什么?其他人物起什么作用?(2)文中眾多人物中,您覺得作者對哪個人物的刻畫最成功?哪個人物引發(fā)了你對生活中某個人的想象與比照?(3)我們應該從這篇文章中學習哪些寫作方法?(4)對于文章最后的一段話,你是如何理解的?任務布置下去,學生們馬上沉浸在了文本閱讀當中,全神貫注之余,不時地和小組成員竊竊私語,討論著這幾個問題的關鍵。不待教師組織,一刻鐘后,學生們自發(fā)地開始在課堂上交流起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有的說閏土是主人公,因為那個時代農民占整個社會的絕大部分,從他的身上應該能看到整個社會的情況,所以是主人公;有的說文中的楊二嫂最為鮮明、生動,因為她讓我想起了自己農村的嬸嬸,不論是說話的神態(tài)語氣,還是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與方法;還有的說文章中的對話描寫對自己寫作很有啟發(fā),以后要避免絮絮叨叨的平鋪直敘……幾個小任務,不僅有效連綴起了課堂,還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活躍思維與探究興趣,整個課堂一派“共生”氛圍。
通過不斷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小任務、小目標,能夠有效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實現(xiàn)初中語文教學的共生,激發(fā)整個語文課堂的活力。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得到極大地發(fā)揮,教師在其中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但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三、差異激活,發(fā)散思維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筆者一直以為,差異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其實,差異也可以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方式,改變以往“一言堂”的教學狀況。因此,為了共生課堂的建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對課文形成自己的個性化的思考。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語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我讓學生就這樣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杜甫在詩歌里大罵那些兒童‘忍能對面為盜賊,這樣的表達究竟是不是合適呢?”學生一下子就炸開了鍋,有的學生說杜甫身為一個大詩人,不應該說出來這樣的話,兒童年少無知,也許對自己在做的事情并沒有太多認識,只是圖個好玩,也有人說杜甫那時候境況窘迫,家里生活已經那樣艱難,還要被小孩子這樣戲耍,有這種憤怒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學生們在課堂上就這個問題展開了爭論,很多學生也跑去查閱了其他的資料,對當時杜甫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角度得到擴充,能夠從不同的維度來對文本進行深入的解讀,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進一步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性意義,實現(xiàn)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共生教學,就是要讓整個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作用,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多元,而將文本差異引入到教學過程中,能夠輕易實現(xiàn)這一過程,讓學生深度與文本、他人和教師進行互動,交流想法,得到提高。
四、矛盾激活,殊途同歸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上,教學往往都只是教師自己的,學生雖然有時候有不同的見解和角度,也沒有進行闡釋和發(fā)展的機會。因此,為了共生課堂的建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自己的思考,激發(fā)學生關于教學內容的矛盾生成與個性思考,有矛盾就有互動,有矛盾就有活力。
例如,在蘇教版初中語文《背影》一課中,在父親來信時,文本中寫到父親說自己“身體平安”,之后又接著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這一矛盾點展開思考,對父親的復雜情緒展開分析。顯然,說自己平安,是為了讓兒子放心,而說自己“大去之期不遠”,則是想讓兒子理解自己的不易,常常掛念自己。通過對這一矛盾點的解讀,一個平凡而高大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父愛也被詮釋的淋漓盡致,讓學生能夠對父愛有一個更加深刻的體會。通過這樣引導學生去體會這種背影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將思緒融入到文章里對背影的描述當中去,很多學生都深深地為作者父親對作者的愛所感動,也更加懂得去珍惜父母現(xiàn)有的對自己的愛與關懷。由此可見,通過矛盾點的激發(fā),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xiàn)了一個引導式的互動,同時,教師通過進行這樣的引導,將文章中情感的共鳴作用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很好地起到了對學生的教育作用,也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奠定了基礎。雖然在課堂內容上學生產生了“矛盾”,但其實都是對文本的深入探究,最終這些思考都將化作對文本的更深刻的體會,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殊途同歸”,激發(fā)課堂活力。
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提醒學生關注課本內容的一些“矛盾點”,能夠有效地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甚至有時候可以挑起教師自身和學生的“矛盾”,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充分發(fā)揮“共生教學”的優(yōu)勢。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將這四點有機結合起來,貫穿始終,這樣才能真正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zhèn)先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