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茹
(廣東省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心病科,廣東 廣州 510030)
中風病氣虛血瘀證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臨床觀察
江麗茹
(廣東省廣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心病科,廣東 廣州 510030)
中風臨床表現為失語、偏癱、肢體障礙,有較高的致殘率[1]。筆者對中風氣虛血瘀證實施中西醫(yī)結合護理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共74例,均為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患者,為氣虛血瘀證,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7例。研究組男23例,女14例;年齡44~75歲,中位年齡(56.27±1.38)歲;病程0.5~3年,中位病程(1.2±0.8)年;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腦出血12例,腦梗死16例;首次中風28例,復中9例;學歷大專及大專以上16例,高中15例,初中及初中以下6例。對照組男19例,女18例;年齡48~73歲,中位年齡(53.89±2.06)歲;病程0.5~3年,中位病程(1.5±0.6)年;蛛網膜下腔出血13例,腦出血8例,腦梗死16例;首次中風30例,復中7例;學歷大專及大專以上13例,高中11例,初中及初中以下13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依據《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辨為氣虛血瘀證。臨床表現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語謇澀,面色白,偏身麻木,口流涎,氣短乏力,心悸便溏等,排便時間延長、每3天1次,重者大便艱難,少腹脹急,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兩組均用維腦路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甘露醇等降顱壓和降血壓藥物,配合對癥處理,支持療法,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合并感染者應用抗生素。
兩組均實施常規(guī)護理。①執(zhí)行神經系統疾病一般護理常規(guī)。②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頭部抬高30°,可防止冰袋,減少不必要的搬動,以免加重出血。③給予持續(xù)氧氣吸入,保持呼吸道通暢,頭偏向一側。隨時吸出口腔分泌物或嘔吐物。④密切觀察血壓、呼吸、脈搏、神志、瞳孔的變化,以便及時了解病情變化,直到病情穩(wěn)定為止。⑤遵醫(yī)囑給予降壓藥,但不宜降得過低,以防供血不足。一般維持在150~160/90~100mmHg。⑥遵醫(yī)囑給予脫水劑。注意水、電解質、酸堿平衡,注意心、腎功能,記錄出入量。⑦每4h測體溫1次。如體溫超過38℃,可頭部、腋下放冰袋,降低腦代謝和顱內壓。⑧病情危重者,發(fā)病24~48h內禁食,起病后3日如神志仍不清楚,無嘔吐及胃出血者,可鼻飼流質飲食,并做好口腔護理。⑨做好皮膚護理,按時翻身、拍背、預防壓瘡。
研究組加用中醫(yī)辨證施護[2]。①因氣虛衛(wèi)外不固,體弱多汗,故要及時更換已汗?jié)竦囊卤?,通風時勿使涼風直吹,免受風寒;②手足腫脹可用溫水浸泡,同時做肢體伸屈運動,以達到消腫化瘀,疏通經絡作用;③飲食宜雞子黃山藥粥,參芪粥,三豆湯等。④通過穴位按摩調節(jié)經絡,進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取內關穴、百會穴、三陰交、氣海穴、曲池等穴,用點、按、揉的點穴手法,以感到酸、麻、脹、痛為宜。⑤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的想法,因勢利導讓其宣泄其抑郁之情。還可以根據患者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舒緩心情,使陰陽達到平衡。⑥防止褥瘡,褥瘡好發(fā)部位一般為骶尾部、股骨大轉子處。由于久臥病床,受壓部位血液循環(huán)受阻,軟組織易發(fā)生充血性壞死,所以每2h幫助患者翻身1次,并輕柔按摩受壓部位,敷拭滑石粉,保持皮膚清潔干爽,防止褥瘡。⑦控制肥甘厚味和鹽的攝入,以清淡富有營養(yǎng)、少油膩為宜。可常服藕粉粥、蓮米粥、山藥粥之類。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草莓、苦瓜、大白菜以及毛豆等。⑧保持大便通暢,以防腑氣不通,影響氣機升降。神闕穴貼敷艾絨、花椒、龍眼等藥物以調節(jié)臟腑功能,促進胃腸道蠕動。⑨功能鍛煉可以益氣活血、舒筋活絡、濡養(yǎng)脈絡。包括加強癱瘓肢體被動運動、床上活動癱瘓肢體、坐站走指導和語言訓練。
顯效:神經功能缺損得分和Barhtel指數以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減少70%以上,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基本恢復身體功能。有效:神經功能缺損得分和Barhtel指數以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減少30~70%,臨床癥狀部分改善,身體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神經功能缺損得分和Barhtel指數以及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減少不足30%,身體功能和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
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顯效28例,有效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4.59%。對照組顯效19例,有效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2.9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非常滿意26例,一般滿意10例,不滿意1例,護理滿意度97.30%。對照組非常滿意10例,一般滿意16例,不滿意11例,護理滿意度70.27%。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針對性采用中醫(yī)情志護理、飲食療法、功能康復護理、起居護理、按摩護理及中藥穴位貼敷等護理措施,可使陰平陽秘、氣血通達、經絡疏通。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可提高療效及護理滿意度。
[1] 倪紅紅.中風患者恢復期的中醫(yī)護理[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2,21(2):335-337.
[2] 郭小妹,梁曉暉,丁美暉,等.追蹤方法學在中風患者中醫(yī)護理方案執(zhí)行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7):102-103.
R473.5
B
1004-2814(2017)05-0588-01
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