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良 徐丹紅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90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直接揭題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在前面的學習中你對百分數已經有了哪些了解呢?
生:我們學習了百分數的認識,百分數的含義。
生:我們還學習了百分數的計算。
師:同學們對于百分數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那你在生活中哪里見過百分數呢?
生:在抽獎活動中見過。
生:下載軟件的時候見過。
生:食品成份中會寫雞蛋占了百分之幾。
【說明: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尋找生活中的百分數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數,也為后面問題的提出做了很好的鋪墊?!?/p>
二、問題解決,學習假設
師:徐老師前幾天看到了一則和百分數有關的小廣告,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師:看了這則促銷的消息,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XX車行活動信息
十一月信息:由于進價提高,自11月1日起,自行車價格上漲20%;
十二月信息:為了回饋消費者,自12月1日起,自行車價格下降20%,恢復到10月份的價格。
生:12月1日去買比較好。
師:你是認為12月的價格比較——
生:便宜!
生:我認為他這則信息有錯誤。
師:那你能告訴大家哪句話出錯了嗎?
生:我認為不能恢復到10月份的價格,會和10月份的價格有一些變化。
師:同學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分析生活中的問題并能提出質疑,非常棒!那么最后的價格是真的恢復到了10月份的價格,還是像我們同學所說的和10月份相比會有些變化呢?如果交給你,你能解決嗎?請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說明:教師沒有直接提出問題,而是讓學生自己分析發(fā)現問題,并提升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研究的主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帶著思考解讀信息,而且激發(fā)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師:誰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假設10月份的價格是100元,那么11月份是100+20%=120(元),12月份是120-20%=96(元)。
(板書算式)
師:有沒有同學對他的算式有不同意見?
生:我完全看不懂算式中的20%是誰的20%,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師:你的意思是他的算式中沒有表示出是誰的20%,是嗎?那么誰來幫助他把算式補充一下?
生 :100 ×(1+20% )=120(元)。
師:現在你能看出是誰的20%了嗎?
生:是10月份的20%。
師:其實這位同學用100+20%是想表示100+100×20%,而這個算式又可以表示成100×(1+20%),這樣計算的結果就是哪個月的價格?
生:11月。
師:11月知道了,我又應該如何求12月呢?
生:12月價格比11月下降了11月份的20%。
生:120×(1-20%)=96(元)。
師:如果老師用下面這條線段表示10月的100元,那么11月份應該怎么表示?
生:再加上20%。
師:這個20%該怎么表示?
生:把10月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2份線段。
生:也可以直接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
師:那么12月應該是在——
生:把11月平均分成5份,少了其中的1份。
師:同樣是20%,在圖上為什么表示不一樣呢?
生:因為它們的單位“1”不同。
【說明:借助線段圖,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直觀工具,厘清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也利用線段圖的直觀沖擊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兩個20%在表示實際量上的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p>
師:單位“1”發(fā)生了變化,所以最后結果也發(fā)生了變化。那么假設100元,得到了下降的結論,如果假設的是其他的數呢?
生:還是一樣的。
師:有同學假設不同的數嗎?和大家來交流一下。
生:我假設的是10元,10×(1+20%)=12(元),12×(1-20%)=9.6(元)。
生:我假設的是 1,1×(1+20%)=1.2,1.2×(1-20%)=0.96。
師:為什么我們假設的數是不同的,得到的結論卻都是下降呢?
生:11月份上漲的20%是以 10月份為單位“1”,而 12月份是以上漲了的11月份的價格為單位“1”,所以12月份的價格比10月份的價格要低。
生:下降的是上漲后的20%。
師:意思是說下降得要多,上漲的要少。
師:同學們剛剛是用分步計算得出結果的,有的時候綜合計算會給我們一個新的觀察角度。你能把上面的算式合并成綜合算式嗎?
學生說綜合算式,教師板書如下:
100×(1+20%)×(1-20%)=96(元)
10×(1+20%)×(1-20%)=9.6(元)
1×(1+20%)×(1-20%)=0.96
師:觀察這些綜合算式,你又有什么新的發(fā)現?
生:都是乘(1+20%)×(1-20%)。
生:不管假設多少,12月和10月的價格關系不變,都是求單位“1”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師:在這里是求單位“1”的百分之幾呢?
生:是求單位“1”的96%。
師:96%是怎么來的?
生:120%×80%=96%。
100×(1+20%)×(1-20%)=96(元)
120%×80%
96%(0.96)
師:都是求單位“1”的96%是多少,那我把單位“1”假設成a可以嗎?
生:可以!
師:那么就是求a的——
生:96%是多少。
師:a乘以96%,乘以一個比1小的數,結果——
生:比a小。
師:當然這里的a能不能為0?。?/p>
生:不能。
師:結果是?
生:0.96a。
教師將線段圖中的100元改成a,12月份改成0.96a。
師:而且我們從圖上很明顯的看到,最后結果下降了,你知道下降了百分之幾嗎?
生:4%。
師:這個4%就是下降的幅度。這個下降的幅度和前面假設是多少有關系嗎?
生:沒有!
【說明:解決問題的過程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給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假設數據的呈現提供了可能。而后又巧妙的利用綜合算式,將這些不同的情況進行對比,讓學生由模糊變得清晰:這類解決問題無論多么復雜最后都可以化繁為簡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薄?/p>
三、變式練習,滲透模型
師:剛剛我們發(fā)現自行車的價格先經過了上漲,又下降,最后結果是下降了4%。如果是先下降后上漲呢?
(邊說邊出示折線統(tǒng)計圖)
生:(猶豫著說)變大了。
生:可能還是下降的。
師:請你算一算是漲了還是降了,如果可以直接列綜合算式就列出綜合算式。
生:怎么還是下降了?
師:還是下降?誰來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
生:假設是 a,a×(1-20%)×(1+20%)=0.96a。
師:明明現在變成了先降后漲,怎么結果還和先漲后降是一樣的呀?
生:先降的話,后面漲的就少了。
生:在下降的基礎上漲。
師:剛剛在同學的回答過程中,老師感覺到你們的腦海中都有了一幅新的線段圖。你們發(fā)現了什么?
(出示前后兩幅線段圖)
生:下降的20%還是比上漲的20%多。
師:還是因為——
生:單位“1”發(fā)生了變化。
師:下降幅度是——
生:4%。
生:我有補充,不管是先降后漲還是先漲后降,都是計算一個數的96%。
生:其實就是乘法交換律,(1-20%)和(1+20%)交換了一下而已。
師:所以表面上看,變化過程是不一樣的,但變化的結果和變化的幅度是一樣的。先下降20%,后上漲20%,最后是下降了。那如果還是先下降20%,后上漲30%呢?
生:肯定是漲了,漲了4元。
師:非常厲害,還能一下子知道漲了多少。算式表示出來可以嗎?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算式?
生:假設十月份售價100元,100×(1-20%)×(1+30%)=104元。
師:漲了多少呀?
生:4元,是100元的4%。
師:剛剛咱們下降20%,上漲20%,結論是降了;下降20%,上漲30%,是漲了。如果店家想恢復到10月份的價格,那上漲百分之多少能恢復到原價呢?
【說明:用折線統(tǒng)計圖來展示變化的幅度是一個亮點。通過折線的變化這種形象的描述,讓學生對于變化幅度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課堂效果很不錯?!?/p>
生:應該是25%。
生:肯定是在20%和30%之間。
師:你能通過計算算出來嗎?試一試!
生:上漲25%,我是想0.8乘以幾等于1。
師: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
生:就說假設原價是1元,下降后是0.8元,那么0.8乘以多少才能仍舊等于1。
師:也就是說單位“1”只有乘以1才能仍舊等于單位“1”,而前面是0.8,0.8乘以1.25正好等于1。
板書:
1×(1-20%)×(1+?)=1
0.8×?
1
師:看來我們的猜測還是非常準的。還有不同的想法嗎?
生:下降后是80元,漲回到100元,要漲20元,20元是80元的25%。
生:(100-80)÷80=0.25=25%。
師:求100比80多了百分之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答恢復到原價需要上漲百分之幾。我們通過計算發(fā)現,如果上漲幅度和下降幅度是一樣的話,絕對不會——
生:和原價相等。
師:下降20%,要上漲25%才能回到原價,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單位“1”不同。
師:看來在百分數解決問題中單位“1”的變化對最后的解題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找清單位“1”。
【說明:通過先漲后降和先降后漲兩種情況的對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假設法的使用,也進一步理解了這類題型的意義。而通過“漲百分之多少能回到原價?”問題的解決則更進一步理解單位“1”對于百分數的意義。同時,也通過兩者的結果相同,讓學生體會到了變中有不變的思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