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先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德宏 679300)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良肢位的護理效果及觀察
劉洪先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人民醫(yī)院,云南 德宏 679300)
目的評價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過程中良肢位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接診的130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早期康復過程中是否實施良肢位護理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給予觀察組提供良肢位護理,對照組不予以實施良肢位護理,通過對比兩組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發(fā)生率以評價早期康復過程中良肢位護理應用價值。結果 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在觀察組發(fā)生的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中實施良肢位護理能顯著降低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內翻、足下垂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實用性與推廣價值值得肯定。
腦卒中;早期康復;良肢位護理
高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并存的腦卒中被視為嚴重影響人類生活質量的世界性疾病,不同程度偏癱、語言功能喪失與活動障礙在腦卒中后幸存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早期康復對腦卒中患者而言至關重要,部分神經功能在早期康復訓練刺激治療下可能重建,患肢功能得到相應改善,利于患者生存質量提高及預后改善。本著降低腦卒中患者致殘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質量,我院予以2015年4月~2017年3月就診的66例早期康復腦卒中患者提供良肢位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3月接診的130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66例和對照組64例。觀察組男41例,女25例,年齡38~81歲,38例腦梗塞,28例腦出血;對照組男44例,女20例,年齡40~86歲,40例腦梗塞,24例腦出血。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各種治療與護理操作后良肢位護理,臨床護士勤定期巡視以保證良肢位擺放錯誤被及時發(fā)現并得到糾正。準備2個大枕頭,1個沙袋,4個大小為正常枕頭1/3的小軟枕,1個大小為正常枕頭1/3的充盈小枕頭,1個厚度為正常枕頭1/3的輕薄枕頭。將頭固定在枕頭上實施仰臥位良肢位護理,取一小軟枕墊于患側肩下,將一薄枕頭墊于患側上肢,上抬肩并維持前伸轉狀,使上肢與軀干形成外展外旋關系,協(xié)助患者伸直肘部,腕部略微背屈,掌面朝上,維持五指分開伸展狀。為維持骨盆與髖前伸,取一小軟枕墊于患側臀部,為避免下肢發(fā)生外旋與足內翻,使大腿略微向內。為防止下肢伸肌亢進,膝下墊一小軟枕,使其屈曲,保持踝關節(jié)呈90°角,足尖朝上,為避免足下垂,足下使用小軟枕支撐[1]。
于枕頭上相對固定頭部開展患側臥位良肢位護理,使軀干稍后仰,為使體位維持平衡,背后放置充盈枕頭,于一薄枕上放置患側上肢,為防止患肩受壓、后縮,平拉出患側肩,患臂呈前伸狀,患肢與軀干形成90°角,維持肘伸直狀,前臂外旋,掌面朝上并將手指張開。保證患側下肢臀部伸直,略微屈曲膝關節(jié),取一軟枕墊于膝關節(jié)下,使踝關節(jié)呈90°角。
維持軀干略微前傾體位行健側臥位良肢位護理,將一充盈枕頭置于胸前,確保枕上放置的患肢高于心臟水平,枕上患肢與軀干形成100°角位置關系,向前平伸患側肩關節(jié),略微背屈腕部,將五指分開。患側下肢大腿略微屈曲置于一充盈枕頭上,使其呈邁步狀,前伸髖部,膝關節(jié)維持自然屈曲狀,盡量使踝關節(jié)維持在90°角,自然擺放健側上下肢。
1.3 效果評價指標
參照肩關節(jié)半脫位評定標準評價肩關節(jié)半脫位改善效果;患手腫脹改善效果評價依據肉眼觀察到的腫脹程度進行評價;足下垂與足內翻判定以患者走路姿勢為依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發(fā)生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的患者分別為5例(7.5%)、3例(4.5%)、4例(6.0%)、3例(4.5%);對照組發(fā)生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的患者分別為20例(30.0%)、15例(23.0%)、16例(15.0%)、18例(28.0%)。觀察組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腦卒中患者大腦神經細胞在不同程度動脈硬化與血液黏稠度增高的狀況下呈缺氧、缺血狀態(tài),神經細胞發(fā)生壞死、凋亡,患者表現為語言障礙、記憶力減退、不同程度偏癱。血液黏稠度增高是腦卒中患者血液流變學改變的主要表現。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腦卒中發(fā)病率日趨漸長,臨床將其列入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高發(fā)病率、致殘率、死亡率是腦卒中疾病的顯著特點,卒中患者即便幸存仍存在不同程度偏癱,早期康復與合理有效的護理對卒中患者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促進患者預后改善,另一方面恢復患者部分神經功能,降低致殘程度,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肌肉在長期靜止收縮狀態(tài)下可能發(fā)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變,不利于肌肉功能恢復,人為有意對肌肉施加被動拉伸、伸展等較低力對肌肉功能障礙發(fā)生具有很好預防作用[2]。良肢位護理是促進肌肉功能恢復的一種良好方法,就良肢位護理開始時間臨床尚且存在較大爭議,多數學者對卒中患者生命體征與病情穩(wěn)定后2天開展良肢護理這一說法持認同態(tài)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在觀察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由此充分證明良肢護理能降低肩關節(jié)半脫位、患手腫脹、足下垂、足內翻發(fā)生率,減輕卒中患者致殘程度,促進預后改善,提高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良肢位護理無需特殊儀器設備,開展實施環(huán)境要求低,臨床實用性高,兼具良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非常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孔艷蕾.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4):198-199.
[2]張小琴,李瑞芳.腦卒中偏癱患者良肢位的擺放在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31):6240.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4
B
ISSN.2096-2479.2017.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