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田璐璐,郝燕民,樸春麗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1130;3.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長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同時伴有胰高血糖素不適宜增高的雙激素病,以多飲、多食、多尿、消瘦、乏力等為臨床特征的代謝紊亂癥候群[1]。古代中醫(yī)文獻中只有“消渴”而無“糖尿病”之名,并且針對消渴病已形成完整的“三消”理論[2]。糖尿病既是常見病又是慢性難治病,其自然病程會經歷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和糖尿病并發(fā)癥3個階段,即中醫(yī)所指的消渴病“脾癉期”、“消渴期”、“消癉期”。因此,將糖尿病整體化一、分期論治應用于臨床,由博返約,每取療效。
中醫(yī)學中所說的“病”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縱向的、整體的診斷學概念,是指在病史上或臨床癥狀上具有一定共同特征,不因地域差異而改變的一組臨床表現的命名,是對這類疾病全過程基本規(guī)律、基本矛盾的概括。[3]消渴病在分期上大體分為脾癉期(糖尿病前期)、消渴期(糖尿病發(fā)病期)、消癉期(糖尿病并發(fā)癥期)。
“脾癉”一詞源于《內經》,最早見于《素問·奇病論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為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脾癉之病因起于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而致脾胃運偶病機為脾熱。故此期的特點為形體肥胖,體型盛壯,飲食旺盛,稍有乏力,舌紅,脈數,但暫無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癥狀。因此,在治療上應以補脾胃、滋陰為宜。
《素問·奇病論》:“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庇钟小端貑枴り庩杽e論》云:“二陽結謂之消?!薄岸枴睘殛柮?,“結”為熱結,“二陽結”,《東垣十書》注釋曰:“皆燥熱為病”。胃熱則消谷善饑,大腸熱則大便秘結,進而消渴期癥狀可出現消谷善饑、多飲、多尿、消瘦、疲乏等。
《靈樞》有記載:“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氣血逆流……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币嗾f明情志失調是消渴之病因之一?!鹅`樞·五變》:“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消癉期久病入絡,耗傷氣陰、血瘀為主,治療以調理氣血為主,兼補五臟之不足。
(1)陰虛肝旺證,常有心煩急躁,治擬養(yǎng)陰柔肝,行氣清熱。用養(yǎng)陰柔肝湯:生地黃,玄參,麥冬,赤芍,白芍,何首烏,丹參,枳殼,枳實,黃連,梔子。
(2)陰虛陽亢證,常有急躁易怒,治擬滋陰潛陽,少佐清熱。用滋陰潛陽湯:大生地,玄參,麥冬,生石決明,珍珠母,牛膝,黃芩,黃柏,葛根,天花粉。
(3)氣陰兩虛證,多怕熱乏力,治擬益氣養(yǎng)陰,活血清熱,用益氣養(yǎng)陰湯:沙參,黃精,生地,赤芍,地骨皮,首烏藤,黃連。
陰虛燥熱證,常見口渴便干,治擬滋陰潤燥,生津清熱。方用滋陰潤燥湯:沙參,生地黃,玄參,玉竹,枸杞子,石斛,生石膏,知母。
胃腸結熱證,常見多食多便秘,治擬清瀉二陽,兼顧氣陰。用清瀉二陽湯:柴胡,赤芍,白芍,黃芩,黃連,枳殼,枳實,生大黃,厚樸,玉竹,玄參,生地黃,元明粉。
濕熱困脾證,常見多食便溏,治擬清化濕熱,理氣健脾。用清化濕熱湯:黃芩、黃連,蒼術,生甘草。
肝郁化熱證,多口苦咽干,治擬舒郁清熱。用舒郁清熱湯:醋柴胡,赤芍,白芍,枳殼,枳實,厚樸,黃芩,黃連,天花粉,葛根,玄參,生大黃。
氣陰兩傷證,多見疲乏怕熱,治擬益氣養(yǎng)陰,通絡活血。用益氣通活湯:黃精,生地黃,山茱萸,豬苓,澤瀉,丹參,雞血藤,黃連。
氣陰兩虛證,痰熱郁結,治擬益氣養(yǎng)陰,化痰散結。方用止消通脈寧。
痰瘀互結證,陰損及陽,治擬化痰活血,調補陰陽。方用活絡止消湯。
(3)氣血陰陽俱虛證,痰濕瘀郁互結,治擬調補氣血陰陽,行氣活血化瘀。方用益氣止消湯。
消渴的文獻記載,始于《內經》,其主要病機認為是素體陰虛,五臟虛弱。在其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又將其病因歸納為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調、五臟虛弱、房勞過度、外感六淫五個方面。中醫(yī)學醫(yī)籍浩如煙海,其中不乏有關糖尿病辨證治療、選方用藥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分期論治不失為新的治療策略。中醫(yī)匯聚歷代醫(yī)家之臨床經驗,以整體觀,辨證論,分期治為原則,以健康、長壽為目標,將糖尿病從癥狀方面簡而化之,分期論治,并針對各時期的不同癥狀特點,制定個體治療策略,以達事半功倍之療效。而且,中醫(yī)在治療上大多先辨其證,再用以于藥。所以,中醫(yī)學如何認識糖尿病的病因病機及分期論治直接關系到其辨證立法。